APP下载

当代图书编辑转型发展的底层逻辑、角色定位与行动路径

2024-10-22张俊胜

出版科学 2024年5期

[摘 要]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和数字化赋能的三重动因,构成当代图书编辑在内容生产、供需匹配、出版创新方面转型发展的底层逻辑。在内容生产上,出版业呼唤具有文化内涵和深远价值的精品图书;在供需匹配上,供给侧改革要求不断激活供需互动关系,精准对焦市场需求;在出版创新上,5G、区块链、AI等技术迭代为出版创新提供的丰富灵感和技术支持,大大释放出行业增值潜力。基于当代图书编辑转型发展的底层逻辑,其角色定位应以文化坚守者、市场分析者和出版创新者为主,并需要从专业、市场和技术三条路径采取行动,努力实现转型发展:筑牢专业根基,确保图书内容质量上乘;强化市场意识,探索供需对接有效方式;升级技术水平,实现出版方式多元创新。

[关键词] 图书编辑 转型发展 内容生产 供需匹配 出版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4) 05-0029-09

The Underlying Logic, Role Positioning and Action Path of Contemporary Book Editor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Zhang Junshe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Xi’ an, 710062)

[Abstract] The three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supply side reform, and digital empowerment constitute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contemporary book editor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ntent production, supply-demand matching, and publishing innovation. In terms of content productio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calls for high-quality books wit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profound value; in terms of supply-demand matching, supply side reform requires continuously activa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accurately focusing on market demand; in terms of publishing innovation, the iteration of technologies such as 5G, Blockchain, and AI has provided rich inspira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publishing innovation, greatly unleashing the industry’ s value-added potential. Based on these underlying logic,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contemporary book editors should be mainly cultural defenders, market analysts, and publishing innovator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ree action paths: professional, market, and technical: building a soli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and ensuring high-quality book content; strengthen market awareness and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connect supply and demand; upgrade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achieve diversified innovation in publishing methods.

[Key words] Book editor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tent production Supply- demand matching Publishing innovation

当代出版业正进行着重大转型,202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出版工作的方向与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出版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出版业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1]。从中可以看出,内容生产、供需匹配和出版创新是出版业转型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出版业的转型发展之路起步较晚,图书编辑作为出版业的核心力量,目前的角色定位尚不清晰,转型发展尚未实现,需要进一步推进图书编辑的角色转型,以促进出版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当代图书编辑转型发展的目标,有必要从学理上剖析图书编辑转型发展的底层逻辑,进而明确其在出版全周期节点的角色定位,并为其指明角色转型的行动路径。

1 当代图书编辑转型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当代出版业新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和数字化赋能的三重动因,分别构成图书编辑在内容生产、供需匹配、出版创新方面转型发展的底层逻辑。在内容生产上,出版业亟须具有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优质图书产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出版物;在供需匹配上,出版业要激活供需互动关系,精准对焦市场需求,打破供需错配的局面;在出版创新上,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为出版创新提供了丰富灵感和技术支持,融合出版大大释放出行业增值潜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和数字化赋能的时代主题,要求图书编辑深入理解出版业新发展理念,在出版实践中努力实现角色转型。

1.1 内容生产: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出版业发展的时代主题,无论是市场活动还是治理活动,当代出版业都应围绕“高质量发展”展开。《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特别强调出版企业或组织要“把提高出版产品质量作为出版工作的生命线,着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充分发挥出版精品的示范引领作用”[2]。出版业承担着传承文明、传播知识、资政育人的使命,图书产品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价值符号和标志”[3],质优、量升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已在图书产品的规模、品种、数量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解决了图书市场供给不足的问题,优质图书供给能力也在持续提升,读者对文化需求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但是,当前出版业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过分依靠激活文化消费,无效供给增加,图书生产中存在无序扩张、盲目跟风、重复选题、同质化出版等问题;另一方面,读者对高质量出版内容的需求意愿不断增强,但图书编辑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优秀图书编辑相对不足,优质图书内容和精品力作仍较匮缺。因此,当代出版业亟须实现从“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向,不断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追求。

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大大提升编辑工作效率、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也造成知识内容方面的弱化,出现重技术而轻质量的现象。出版创新应聚焦于先进技术支持下的优质内容生产,出版业转型进程中的“技术优先论者”其实没有聆听读者的真正需求。当前,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逐渐从书籍、PC端转移到移动终端,但信息冗余、质量参差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加大,对高质量文化需求的意愿不断增强。作为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图书编辑要在满足读者对高质量文化需求上做出更大努力。为此,《规划》要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新时代出版人才矩阵”[4]。各级主管部门和出版机构需完善相关政策,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树立“人才是第一要素”的理念,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出版人才。

近年来,有不少出版企业或组织锐意进取,打造了一系列文化精品,例如北京出版集团有5种选题入选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宝水》《西海固笔记》《熊猫小四》等作品也备受关注,多个出版产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茅盾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等奖项[5];辽宁出版集团有24个项目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这些入选选题体现了辽宁出版集团坚持内容生产为本、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阶段性成果[6]。作为出版业的核心力量,图书编辑应深刻领会国家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以及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调整角色定位,筑牢专业根基,打造出更多的高质量图书产品。

1.2 供需匹配:供给侧改革

从供给不足转变到供需不匹配,是我国各个产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市场问题,出版业也不例外。“在传统出版模式下,一般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投入偏高,高级生产要素(如人才、知识、服务、技术等)投入不足”[7],造成了出版产品质量不高、供需不匹配的现状,未能跟上买方市场的快速发育,不能满足读者对高质量出版内容、载体形式和阅读体验的需求。服务读者是出版业的功能定位和使命担当,“供给侧改革”是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需要继续推进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涉及出版业内部包括内容生产、供需匹配、出版创新等各个方面。

出版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从供给侧入手,优化要素配置,提高要素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出版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使出版供给与消费需求相匹配。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动力是出版理念的重构,即“出版生产环节从‘激活消费’转向‘延伸价值’;出版流通环节从‘封闭流通’转向‘开放流通’;出版消费环节从‘现代性傲慢’转向‘去中心化’”[8]。也就是说,当代出版业不再仅仅依靠刺激消费者的即时需求,而是追求图书供给的文化内涵和深远价值;加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及其他行业的融合,在信息传播和知识共享上增强开放性和包容性;消解出版方“主体自持”带来的中心化或权威性,重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和个性化选择,使图书产品贴近读者的实际需求和生活体验。

当今时代,人们的需求从“基本面”向“纵深处”发展,用户购买图书,从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审美慎思,到炫耀性阅读、跟风、心理安慰、情感转移等,阅读目的不尽相同[9]。同时,读者个性化体验方式也不同,载体形式和阅读模式也需要考虑多元化的趋势,当前纸质书、有声书、电子书等不同载体,满足了传统阅读、数字阅读和移动阅读等不同人群需求,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市场效应。供给侧改革不能孤立于需求侧之外,要改革由供给侧决定图书价值、需求侧去发现图书价值的传统出版模式,也要改变供给侧刺激文化消费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努力由“激活需求侧”转到“重构供给侧”,从追求短期效益转向延伸出版价值,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效”融合。出版业要探索供需有效对接方式,从需求侧出发推动供给侧重构,才能真正打破出版供需不匹配的局面。在此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出版业迫切需要懂市场的出版人才,图书编辑要在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之外,有效运用数据技术手段加强市场分析,提升出版全周期节点的技术应用能力。

1.3 出版创新:数字化赋能

近年来,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迭代,数字经济已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相当大比例。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1.5%。2025年有望达到70.8万亿元[10]。数字技术为出版业发展提供数据、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并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创新驱动机制,为出版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出版业态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出版发展迅猛,数字阅读产业链不断壮大。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统计,2017年以来,数字阅读市场规模逐年递增,2021年达到415.7亿元,2022年接近500亿元。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900亿元[11]。

数字技术的迭代,极大地赋能传统出版业态创新,成为推动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背景。具体来说,出版系统吸收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要素,内化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进一步由技术创新引领、带动和支撑出版产品、服务、营销、模式、管理等创新,继而形成出版全面创新体系[12]。当前,数字化和融合出版已初步实现了多元载体形式的共享融通,一些数字阅读平台在出版创新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一方面是终端设备领域,利用新技术打造数字阅读器,运用图文声像等信息文本,对原有纸质书文本进行解构重组及数字内容增值赋能,如升级图片、添加音频、嵌入视频,使原有图书内容的信息扩展增强,带给用户崭新的视听联动体验及阅读沉浸感;另一方面是知识精准服务领域,通过设置交互模块,增加平台与用户的密切对接,可根据用户和市场需要进行整合挖掘,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方位立体营销模式,并通过强大的知识内容服务、知识增值服务、个性化服务等方式,来获取读者的关注,增强图书产品的黏性。

5G时代,万物互联,在数字化和融合出版转型进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又显著提升了作品表现力,优化了读者体验。为满足消费升级新要求,顺应数字时代文化生活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新趋势,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除了目前已有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体验设备,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都将成为数字阅读新设备。可以说,5G、区块链、AI等技术迭代,为出版业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深刻改变了出版生态和阅读模式,大大释放出行业增值潜力。为此,《规划》要求出版业抓住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以数字赋能出版,更快地实现图书内容生产、呈现形式以及传播方式等与数字经济的有效衔接,借助业态创新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13]。

近年来,虽然我国数字出版发展较快,但出版创新方面的数字应用仍不成熟,暴露出原创力不足、产品开发效果不明显、效益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出版创新和数字应用方面的图书编辑匮缺是一个重要因素。出版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14],当下的目标是健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完善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新型出版传播体系[15]。为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六优一促”重点任务,包括图书出版优化计划、教育服务优势计划、出版质量优胜计划、融合转型优先计划等。其中的融合转型优先计划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作为打造精品、培育业务增长点的重中之重[16]。在这个过程中,亟须图书编辑加强出版创新意识,提升数字化时代所需的技术素养,实现编辑业务的技术转型升级。

2 图书编辑转型发展的角色定位

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图书编辑经历了从编辑加工到选题策划角色的转变。基于当代图书编辑转型发展的底层逻辑,图书编辑要从传统的文字编辑或策划编辑角色,转向兼具宽度和深度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角色。从当代出版业在内容生产、供需匹配、出版创新方面对图书编辑的要求来看,编辑的工作内容有选题策划、知识把控、信息采集、营销策划、资源整合以及技术应用等,其角色定位应以文化坚守者、市场分析者和出版创新者为主。图书编辑亟须调整角色定位,实现向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编辑转型,促进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

2.1 文化坚守者

选题策划。编辑的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能否成功的第一步。出版业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出版业与一般产业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文化属性,理应突出思想导向、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成功的选题策划,优秀的图书品牌,不仅是决定图书发行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出版业在传承文明、传播知识、资政育人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在从“激活消费”转向“延伸价值”的发展过程中,出版业呼唤具有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精品力作。因此,图书编辑应深入挖掘优质选题,打造独特且有影响力的知识内容,提升图书产品的文化品质,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努力引导社会阅读风向。

知识把控。在今天,信息传播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加快,出版业面临着其他媒体的竞争。出版业在快速发布上处于劣势,但在知识把控的精准性、深刻性方面存在天然优势,读者普遍认可图书的制作过程更为扎实严谨。出版业必须维护好自身的文化优势,这要求图书编辑严格把控图书的知识内容。当前,知识大众化已经进入新阶段,传统的知识生产是被垄断的,现在知识生产的门槛降低了,人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生产者,这对出版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工作难度随之增大。但这也是出版业的优势所在,传统出版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效”融合仍有较高的认知,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呼唤具有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精品力作,图书编辑肩负传递文化薪火的公共责任,需要在对知识内容的把控上扮演好“助产士”“批评家”乃至“导演”等角色。

2.2 市场分析者

信息采集。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决策的基础所在,如果不深入挖掘与捕捉买方信息,很难做出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因此,图书编辑需要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包括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市场发展趋势、分销商的销售信息等。当前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图书编辑的信息采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利用所有数据,而不再仅仅依靠一小部分数据”[17],传统的“样本化”信息处理方式,在当今呈指数增长的海量信息面前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大数据技术可以快捷获取用户的阅读习惯、购买心理、决策制约因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以便为选题策划、营销策划提供重要依据,并为用户提供丰富立体的知识服务。

营销策划。做好营销方案的策划与实施,是图书销售成功的关键一环。“营销策划能力包含市场调研能力、图书卖点挖掘和提炼能力、媒介资源利用能力、渠道资源利用能力等”[18]。传统图书编辑大多在传统出版领域深耕细作,更多关注图书的知识内容和出版价值,加之缺乏新技术提升,在全媒体营销、大数据分析、数字化运营、知识服务等方面经验不足,导致其核心业务与营销推广的联系不甚紧密。在出版业从“现代性傲慢”转向“去中心化”的发展过程中,图书编辑需要强化营销策划的角色意识,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供需对接,据此制订有效的图书营销方案。

2.3 出版创新者

资源整合。有效整合媒介资源,是创新出版业态、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的关键。在数字化及融合出版时代,图书编辑需积极整合媒介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与互补。这就要求图书编辑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出版模式,掌握不同媒介的用户群体、传播特点和内容需求,运用各种媒介资源进行出版创新,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此外,还要积极与媒体、影视、游戏等合作开发版权,实现内容的多元化传播和价值最大化。这些都需要图书编辑不断学习探索,提升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更好地整合和运用媒介资源,为读者带来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图书产品。

技术应用。当代出版业对图书编辑的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新技术的应用渗透在图书出版全周期的各个节点,大大提升了出版融合发展效能。融合出版打破不同出版形态之间的壁垒,高效整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源,以更丰富、便捷的方式将知识内容传递给读者,提升图书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同时,它也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互动性强的阅读体验,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和喜好。图书编辑需要努力提升技术应用水平,了解新技术发展脉络,熟悉新技术的应用原理和场景,提高图书产品的技术含量。图书编辑要特别注意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避免技术优先于知识内容的核心价值,要确保技术服务于知识内容的呈现和传播。

3 图书编辑角色转型的行动路径

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和数字化赋能背景下,图书编辑作为出版业的核心力量,其进一步转型为专业、市场和技术素养兼具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编辑,是基于新理念、新业态和新技术下的角色重构。依据图书编辑在内容生产、供需匹配及出版创新方面的角色定位,其转型发展大致可从专业、市场和技术三条路径展开。图书编辑只有筑牢专业根基,强化市场意识,升级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向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编辑转型发展。

3.1 专业路径:筑牢专业根基,确保图书内容质量上乘

新技术应用以及出版业态创新,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当代出版业的黄金法则仍是“内容为王”,作为文化坚守者,图书编辑在内容生产上责任重大,需要持续学习,筑牢专业根基,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和行业发展需求。

提升文化素养,打造文化精品。图书编辑作为文化坚守人,在内容生产上应严格把控,确保出版产品质量上乘、内容准确、艺术精良,这需要图书编辑不断拓宽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文化素养。图书编辑作为文化坚守人,需要与知名学者、专家、作者建立密切联系,也可以关注各大平台的作者推荐榜单,发掘有潜力的新人作者,有针对性地建立优质作者资源库。图书编辑作为文化坚守人,要注重开发系列化文化精品,将相关的优秀文化内容整合成系列图书,形成规模效应,强化文化传播的效果。图书编辑作为文化坚守人,还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优秀图书“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文化。图书编辑作为文化坚守人,应关注新兴媒体和文化形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更好地融合,打造出更具文化内涵和深远价值的图书产品。同时,利用线上平台、社交媒体等对优秀图书进行推广,扩大文化影响力。

广泛阅读研究,创新选题策划。创新选题策划是图书编辑需要持续苦练的内功,要从众多素材中挖掘能体现人类智慧和价值的主题,能真正代表优秀文化的知识内容。这需要图书编辑广泛阅读和研究,保持对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等各学科领域知识的持续关注,挖掘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潜在主题;关注时代和社会热点,思考热点背后所反映出的深层次文化、价值和智慧,从中提炼有意义的选题;研读经典作品和思想学说,结合时代需求,探索新的切入视角或呈现方式,让其在当代重新焕发光彩。同时,还要考虑目标读者人群的需求和兴趣,了解他们对知识内容的关注点,使选题更具针对性;分析市场上已有的类似主题图书,找出空白点或可创新突破的方向,避免盲目跟风、重复选题或同质化出版;对潜在选题进行反复思考和论证,从多个维度评估其知识价值与文化内涵,确保选题的专业性、独特性以及可读性。

发扬工匠精神,把控知识内容。当今,图书出版仍然需要编辑发挥工匠精神,“包括对传承精品的责任意识,不断锤炼的专业技能,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守正创新的工作理念等”[19]。发扬工匠精神的最终目的是打造高质量图书,图书编辑要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与工作习惯融为一体,深入探究专业领域的核心问题,以便能够准确评价图书的思想内涵和知识价值。认真把控书稿知识内容,确保语言文字准确表达思想内涵,避免粗制滥造或不良导向。对此,出版企业或组织应在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奖惩措施方面做好顶层设计,让图书编辑在工作中产生专业发展的获得感,用心钻研知识,认真打磨图书,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对国家支持的图书项目以及双效突出的精品图书,出版企业或组织要对图书编辑予以大力表彰。

3.2 市场路径:强化市场意识,探索供需对接有效方式

随着读者对高质量图书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市场分析者,图书编辑应强化市场意识,探索供需对接有效方式,加强信息收集能力,准确把握当下需求,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选题,据此创新营销策划,加强知识服务。

加强信息收集,探索供需对接。当今的图书消费结构日益复杂,“消费从众”时代已经过去,个性化意识在文化消费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图书消费者不仅因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成长环境、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在选择知识内容和信息载体方面会有巨大差别,而且文化消费在媚俗的同时逐渐表现出厌俗的倾向,在从盲目跟风归于理性的同时,异质性的个性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突出[20]。图书编辑在选题策划上应重视读者的个性选择,掌握不同读者结构的变化趋势,创新选题策划,避免供需错配。为此,图书编辑要努力在产品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围绕目标用户的数量及其实际需求,掌握此类图书市场的基础数据;同时,动态了解目标用户的兴趣爱好、需求变化,挖掘目标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掌握读者即时性与一般性需求,从而更精准地把握舆论关注点与信息选择点”[21],从宏观上捕捉读者的基本兴趣选项,以此激发选题创新灵感,并通过举办读书活动、分享会、推荐书单等,努力引导社会阅读风向。

整合优质资源,创新营销策划。当前,图书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互联网营销突破时空限制,成为新技术发展下图书营销的主流,营销模式与渠道发生了显著变化。营销模式从传统出版的线下活动、宣传海报,发展到线上社交媒体推广、内容创意营销等;营销渠道从线下批发商、实体书店,延伸到了电商平台、移动阅读App等。这些变化使图书营销具有互动性、便捷性和个性化特征,为读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选择和阅读体验。图书编辑需要整合内容、媒体、渠道、活动、数据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制订灵活有效的图书营销策略。比如,在内容推介上可开展故事化营销,将图书内容转化为吸引人的故事,通过各种渠道讲述,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阅读兴趣;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进行数字化营销推广,或运用VR/AR等技术打造与图书主题相关的沉浸式场景,提升营销效果;进行特色主题营销,吸引读者关注,或举办读书活动、分享会等,鼓励读者分享阅读体验;利用大数据技术锁定目标读者人群,实现精准投放和个性化推荐;分析市场数据和读者反馈信息,了解读者需求和喜好,有针对性地调整营销策略等。

加强知识服务,提升用户黏度。当前,延伸出版价值主要依靠交互式信息反馈,不断调适消费需要,使图书产品精准对焦消费需求[22]。出版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垂直化的知识服务,让图书产品精准对焦消费需求成为可能。图书编辑要探索供需有效对接方式,在与读者加强互动的同时,注意收集并及时反馈读者信息,增强他们对图书的关注度和黏度,实现用户数量的裂变增长。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渠道来出版数字化图书,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面对不断涌现的数字技术与媒体平台,图书编辑要学会运用新技术,增强知识传播与服务能力,实现供需的深度联结和互动,及时捕捉、释放用户潜在消费需求。一方面,要擅长发现目标用户的知识需求,“在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通过提供信息、知识产品和解决方案,来解决用户在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23];另一方面,针对目标用户的问题反馈、服务需求,或新媒体技术、学pu1RrIIIHBhIuyuwQHzYPg==科新发展等带来的出版产品更新维护需要,图书编辑要学会借助技术平台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以此提升出版产品的用户黏度和长尾效应。

3.3 技术路径:升级技术水平,实现出版方式多元创新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VR/AR等新技术迭代,当代出版业呈现出应用新技术的创新图景。作为出版创新者,图书编辑要积极适应时代与出版业的变化趋势,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实现出版在产品、模式、服务以及业态等方面的多元创新。

运用数据技术,采集海量信息。数据技术是由数字技术孕育而出,出版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海量数据的汇聚整合,通过对用户行为、流量、内容等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与阅读行为,为优化选题策划、开展知识服务等提供参考。因此,当代图书编辑的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对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的文案处理,而是延伸到数据分析以及用户行为研究等复杂领域,这就要求图书编辑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根据用户反馈和数据变化,灵活调整选题方向和知识服务策略。目前,通常采用海量并行处理架构(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 MPP)、云计算、网格计算等几种大数据处理技术来处理非结构性和半结构性海量信息,未来更多大数据分析工具将持续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图书编辑需要关注出版大数据平台,了解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积极协调技术部门筛选、分析相关数据,了解读者需求,并据此优化选题策划,开展知识服务。

运用编辑软件,提高编辑效率。当今时代,出版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图书编辑必须树立持续学习理念,与行业技术迭代同步。在出版数字化时代,图书编辑要升级技术水平,合理利用各类数字化工具和编辑软件,提高编辑效率。具体地说,图书编辑应在对知识内容进行把控的基础上,辅以Word、LaTeX等文字编辑软件,Adobe Photoshop等图像编辑软件,NLP文本分析工具、黑马校对软件等内容加工软件,Adobe InDesign、方正飞腾等排版软件,Adobe Illustrator等绘图软件。对涉及多媒体元素(如音频、视频、网络等)的图书,会运用Adobe Premiere、Audacity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以及EPUB、PDF、MOBI等格式转换软件。在知识服务环节,会运用HTML5、Flash等交互式设计软件。熟练掌握数字技术下各种编辑软件的操作技巧,能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提升图书编辑的工作效率。

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出版方式。当前,随着数字赋能出版方式创新,出版由单一传播转变为立体传播,使得读者能够通过数字媒介进行阅读;VR/AR技术的应用,为阅读增添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跨媒体出版的尝试,将图书内容拓展到影视、游戏等领域;个性化定制以及社群出版,满足了读者个性化需求和特定社群需求。读者的阅读喜好与行为各不相同,创新出版方式是提高用户黏性的重要手段。随着出版方式与传播模式的日益创新,图书编辑需要跨平台进行知识内容的发布与管理,这要求图书编辑要熟悉不同平台的特性,掌握各种媒介的操作,有效整合各类媒介资源,以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提升图书内容的传播效果。在出版业从“封闭流通”到“开放流通”的供给侧改革中,图书编辑不能固守传统出版模式,要以读者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升级技术水平来创新出版方式,提升知识传播效果,优化用户阅读体验。

4 结 语

今天,市场变化、科技进步下的出版业整体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图书编辑不免带有一些悲观情绪,认为纸质书阅读将成为过去,传统出版业前景黯淡;由于数字化及融合出版的推进,出版业对图书编辑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还要拥有市场对接、技术支持及出版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图书编辑在内容生产、市场对接和出版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强度增加,深感责任重大但又缺乏信心。然而,出版业依然蕴藏着发展机遇,只要对准文化产品需求结构,努力加强内容生产与出版创新,仍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图书出版人的共同愿景,是秉持人本关怀,尊重读者对文化消费的异质性诉求,为人们实现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高质量出版产品。高质量图书产品将在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多社会效益,其文化内涵和深远价值永远是出版实践的发展方向。图书编辑要坚定行业前景与个人发展的信心,深刻理解科技进步、市场变化下出版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与内在规律,找准角色定位,进一步筑牢知识根基,加强市场对接,提升技术水平,激发创新动力,向兼具宽度和深度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编辑转型,共同促进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

注 释

[1][2][4][13][20]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22(3):8-20

[3] 王嘉昀,余清楚.出版精品化战略的构成、沿革和趋势分析[J].出版广角,2022(5):12-16

[5] 新华网.“中国好书”10年评选,北京出版集团共19种图书入选令人瞩目[EB/OL].[2024-04-12].http://www.xinhuanet.com

[6] 赵乃林.辽宁出版集团24个项目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 将学术主题图书打造成精品[N].辽宁日报,2022-01-11

[7] 郭伟.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研究进展及展望[J].新媒体研究,2018,4(23):44-46

[8][9][22] 何华征,盛德荣.论出版“供给侧改革”的愿景及其进路[J].出版7bd71c19d2df9da60c04d80ccc1ec96498945cb37e7e44cdbfc196a44b1ca2c2发行研究,2016(5):13-17

[10] 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EB/OL].[2024-04-12].http://www.caict.ac.cn

[11] 前瞻网.预见2023:2023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全景图谱[EB/OL].[2024-04-12].https://www.qian zhan. com

[12] 张新新,钟惠婷.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协同机制思考:基于协同论的视角[J].出版广角,2022(9):60-66

[14]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2):5-17+91

[15] 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N].人民日报,2022-08-17

[16] 李婧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打造融合精品 强化价值引领[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06-13

[17][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9

[18] 蒋艳,宋吉文.图书产品经理能力模型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3(6):46-48

[19] 李嘉.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编辑的工匠精神[J].文化产业,2022(30):13-15

[21] 李慧颖.图书编辑理念创新和角色转型思路[J].采写编,2023(2):136-138

[23] 张新新.出版机构知识服务转型的思考与构想[J].中国出版,2015(24):23-26

(收稿日期:2024-05-06;修回日期: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