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俊逸儒雅 散怀虚静

2024-10-21张春华

名家名作 2024年26期

近年来,河南书法家冯岽智以连续在中国书法兰亭奖和其他全国性的高规格展赛中入展、获奖的骄人成绩,让关注他的好友和粉丝见证了其厚积薄发的渐进过程,以及他浸淫于书法艺术并凭其实力令业界人士刮目相看的艺术功底。

冯岽智身材瘦削、方脸宽额,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尽管穿着随意,但大气、随和又不失诙谐的他,却有着非常好的人缘。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气质,在不经意间,冯岽智总会流露出文化人所特有的儒雅。

欣赏冯岽智不同书体的中堂、楹联、扇面等作品时,我不仅领略了他独特的审美韵味,而且折服于他的才华以及对经典的敬畏之心,感受到书家别样的文人情怀。

作为信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冯岽智无论从事创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展示了雄厚的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能。冯岽智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从作为地方知名画家的父亲那里获得艺术启迪,并由此爱上书法。后来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勤奋执着的他奠定了艺术思想和创作的基础。

习书30多年来,冯岽智对楷、行、草、隶、篆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尤其隶书颇具个性。他从《张迁碑》《石门铭》《大开道碑》《开通褒斜道刻石》等入手,将《张迁碑》的雄厚多姿、《石门颂》的自然飘逸、《大开道碑》的俊迈雄强杂糅整合在一起,使得作品质朴自然、巧拙相生。

冯岽智认为:“如果不回到原点去涵养气格、锤炼线质,而施以简单且概念化的理解与书写,则极易出现扁、薄、妖、花、野诸病,与隶书本体的正大宏阔、沉凝浑朴相去甚远。”

冯岽智之所以钟情隶书,正缘于他作为中原人的自豪。在他看来,“深沉厚重的文化资源积淀和淳朴内敛、不事张扬的地域文化性格,与学习隶书有种深层文化内质的天然吻合”。因此,作为当代学习隶书的探索者,冯岽智以美好的乡土精神来洗涤现实的浊气,力避生硬、干燥、火气,回到历史的深处发掘经典的内在意蕴,不断提升品格,强化精神导向,超越表象,走向生命的本真状态。

虽然冯岽智喜欢隶书,但是并不妨碍他对其他诸体的研习,从创作的篆书作品来看,其对《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等进行过深入认真的学习。他在书写中,用笔沉实老辣,线条富有郁勃之气。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大量的练习,品味、体察金文的线条,以凝练沉着的金文气质来充实和雅化楚篆。

冯岽智进行创作时,有意抛开东汉成熟隶书的装饰化“套路”,呈现出一种宽厚质朴、平淡天真、挥洒自如之美。早在2009年《书法报》“书坛新秀”获奖作品点评时,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评委、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就对其作品评价道:“篆隶皆入古而灵活多变,用笔颇见骨力与厚度,墨色亦较丰富。”

此外,冯岽智对行草书的研习主要集中在孙过庭的《书谱》以及“二王”经典法帖,他将行书的运笔、结体带入草书的创作中,将情感付诸笔下线条。他用笔大胆,结字多狭长硕伟,尤其是萦回连带交错运用,使作品张力十足。

当我品读了他的《素心若雪——冯岽智小楷》一书后,又十分钦佩于他的小楷创作,相比于其他书体,亦毫不逊色。欧阳修在《六一论书》中指出:“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冯岽智以甘坐“冷板凳”的心态,排除杂念,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入手,续习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又旁涉祝允明的小楷,并取颜真卿的宽博正大气象,笔画收放自如,形成了动静结合、高古俊逸且蕴含书卷之气的艺术风格。

难能可贵的是,冯岽智创作与学术并举,对文学、绘画、《周易》等的研习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他的书法蕴含着书外功夫,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古典人文气息。特别是他丰富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修养,为撰写艺术评论提供了诸多元素。冯岽智以书法之笔入画,又以绘画之意入书,以丰富的线条之美为用笔法则,不拘泥于所谓的中锋、侧锋,而是极尽笔锋的变化。

在创作中,冯岽智既注重作品的形式美又重视作品的艺术美,力求形式新颖、动人,并在用笔、用墨、章法等方面大胆进行尝试。我们有理由相信,正走向创作成熟期的冯岽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明天。

冯岽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信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商城县政协书画院执行院长,第十一届商城县政协常委。

作品获第三届“林散之奖”全国书法双年展提名奖、“中原风”河南省首届篆书展最高奖、首届“黄金叶”全国中青年书画学术邀请展学术奖、2008年度《书法报》书法海选“书坛新秀”金奖、信阳市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书法);入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首届篆书展、第二届全国隶书展、全国第三届扇面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三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