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21李轶敏

科学导报 2024年70期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三新”背景;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国家越来越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具备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新一代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阶段,高中英语教学责无旁贷。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成效不佳。本文拟在梳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三新”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纵观当前高中英语课堂,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与学生仍普遍存在重视语言知识、轻视文化内涵的倾向。教学内容局限于语法和词汇讲解,忽视了语篇蕴含的文化意义。学生掌握了语言形式,却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难以学以致用。

2.跨文化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文化信息零散肤浅。教材中虽然融入了一定的文化元素,但都只是浅尝辄止,未能深入系统地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生获得的文化知识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视角。

3.“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依然突出。课堂教学以讲授和操练为主,缺乏情境创设和实践体验。学生被动接受文化知识,缺乏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跨文化交际策略的练习,难以提升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

此外,受制于标准化考试,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学业评价偏重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的考查,忽视了跨文化能力的过程性评价与反馈。学生和教师的关注点难以从“教什么考什么”转移到跨文化能力培养上来。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高中英语教学亟需在内容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三新”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1.立足“三新”,凝练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英语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新教材围绕话题编排内容,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新高考更加注重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三新”为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深入学习领会相关要求,将语言教学与文化学习有机结合,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2.优化教学内容,渗透文化因素

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文化因素,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拓展。既要关注中外文化的异同,也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贴近生活的跨文化语料,如BBC、VOA等外媒报道,体现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新闻评论等,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与反思。此外,教师还可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权威机构公布的全球议题,引导学生以多元文化视角分析问题,提升人文素养。

3.创新教学模式,开展跨文化实践

为促进知识内化,教师应转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营造浸入式、交互式的文化学习氛围。可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运用得体的语言和行为,提高文化察觉力和处理文化冲突的灵活性。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入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跨文化交际体验。鼓励学生参与网上协作项目、与外国中学生开展视频交流等,在实践中习得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与技巧。

4.建立多元评价,突出过程考察

评价导向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侧重点。要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必须改革以标准化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纳入学业评价和高考中,采用情境对话、话题讨论、跨文化项目等测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在课堂表现、项目实践中的过程性评价,全面考察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教师还要重视评价反馈,针对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给出指导,帮助其调整策略。

四、结语

“三新”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需要教育者与学习者共同努力。教师应立足政策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评价改革,为学生搭建在实践中习得跨文化能力的平台。学生也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提升文化素养、强化文化自觉,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相信经过各方携手,定能开创高中英语教学的新局面,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第五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