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10-21王子伊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随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具体阐述,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经过各地实际调研,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壮大耐心资本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论述,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指导意义,进一步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相关论述。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适应新阶段发展要求,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时代必然要求。通过科技创新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其基本维度是:一方面,新产业细化社会分工,新岗位应运而生,新岗位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新产业下的新产品更加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随着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我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新时代培育新质生产力,既不是“新瓶装旧酒”,也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微调”,而是凭借科技创新和理念革新开展的一场道路革命,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布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需要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立足社会经济基础,培育方法因地制宜
唯物史观表明,物质生产方式是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但自然地理、人口、文化教育等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特定历史时期甚至具有决定性影响。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时,必须看到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优势,开辟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新路子,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一哄而上、赶时髦、走形式。
二、深化科技创新改革,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的重大突破会带来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变革。深化科技创新改革,逐步打破以往科技创新门槛高、资金大、效率低等固有局限,释放各主体创新活力,激发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潜能,增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在注重科技创新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发展,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使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培养优质新质生产力。
三、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数字实体深度融合
随着科技发展,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与智能化发展态势,传统产业已经不完全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应当对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同时,不可“闭门造车”,应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对传统产业提质升级,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对未来产业加以谋划,形成规模产业链,未雨绸缪。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广泛融入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领域,我们面临的压力与威胁空前,但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立身之本,任何时候不能“脱实向虚”,应着重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保障企业创新动能,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科技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的主体,各级政府、各地区应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号召大型科技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产业,鼓励科技企业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推动生产智能化、绿色化,并将科技成果及时运用到具体产业中去。实现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并非一蹴而就,突破创新瓶颈需要时间更需要资金支持,应壮大耐心资本,强化金融创新,将资金真正落实到科技创新研发和产业链中,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引擎。
五、加大人才培育力度,落实人才保障机制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也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当前,全球科技成果涌现,生物、材料、信息、能源和数字等方面出现交叉融合发展态势。人才培养应当打破学科壁垒,摒弃传统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育复合专业型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重要资源,针对欠发达地区留不住人才的状况,应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千方百计留住人才,通过激活人才这个新质生产力的源头,促进新质生产力长足发展、强力绽放。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