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大埔:治水保水护水,韩江源头活水来

2024-10-21吴明轩

环境 2024年9期

远山如黛,田畴染绿。在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韩江源现场,水面碧波荡漾,两岸古风新韵的建筑错落有致,青山映入秀水,鸡犬相闻,田园诗意,不少游客慕名而至。

韩江,广东第二大河,流经河源、梅州、潮州、汕头等市,是粤东地区最重要的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关系到流域内外18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在梅州市大埔县,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汇合成韩江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源治水,

生活污水变灌溉“肥水”

炎炎夏日,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树木葱郁,沿着村里的休闲步道漫步,北塘村村民黄大妈站在河边石阶上,弯腰捧起河水一饮而尽,自豪说道:“这水天然无污染。”

曾几何时,村子的水质并非没有隐忧。

“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韩江,水面漂浮绿色青苔,水渠旁更是杂草丛生。”回想起以前的场景,黄大妈不禁皱起眉头,“每次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跑过去。”

大埔县地处山区,大多数村庄依山而建,居住比较分散,地形高低起伏大,邻户间高低错落,其生活污水治理更是困难重重。

“尽管此前全县已建设399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但设施正常运行率仅58.29%。”大埔县相关负责人坦言,受限于规划建设不匹配、运维保障不到位、长效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不佳。

“以前是由几个部门多头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没有统一标准,设施做完以后缺少维护,导致有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于白天‘晒太阳’、晚上‘看月亮’的状态。”该负责人表示,加上当地人口外流,人口潮汐现象突出,节假日人口激增,不仅影响设施正常运行,污水处理量与处理能力不相匹配或在运行过程中“吃不饱”“排不掉”也会导致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去年春天,困扰大埔县的“老大难”事情有了转机。

2023年,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联合印发《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试行)》,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全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与有效管控利用。

大埔县结合地形和人口集聚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生活污水治理的低成本路径。

首先是摸清家底。大埔县通过聘请第三方团队针对当地1591个自然村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深度调研,对已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村庄,结合全面排查反馈的问题清单,以镇、村为单位对存在问题的设施、管网开展复核,摸清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现状。

在全面摸清情况后,大埔县将143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将268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利用,1180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零散收集自然消纳。

污水变灌溉“肥水”。268个自然村资源化利用项目是梅州首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创新资源化利用试点,采用EPC治理模式(设计—采购—施工),使用无动力或“太阳能+储能”微动力技术。

“处理后尾水可直接用于灌溉,节省建设投资成本,极大降低运营管理费,有效破解农村污水设施长效运转难题。”大埔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监测保水,

韩江源头装上“耳朵和眼睛”

走进大埔县高陂镇党溪村,在韩江河附近可以看到,成群的白鹭在河流上方自由飞翔,时而伫立在树梢末端,时而从树端跃起,飞快地掠过水面,形成了一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乡村画卷。

“没有数据就没有支撑,水污染防治最基础就是要捕获到决策信息。”梅州市大埔生态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建设“全时水质自动监测站”,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能精准快速掌握水环境动态。

水质自动监测站是怎么工作的?采集到的数据是如何运作变为识别和抓取指令的?监测站工作人员介绍,系统使用安装在水体中的传感器和探头采集水质参数数据。这些传感器测量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电导率、温度、浊度等,并将数据传输至数据采集单元。

从抓取到分析,自动化装置的研究在逐步深化。数据处理系统接收并储存采集到的水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这些系统使用特定的软件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生成水质报告、趋势分析等,以及检测异常情况。

从分析完成到生成报告,监测平台提供用户界面,操作人员可以远程实时监测水质数据。系统设定了警报阈值,一旦检测到水质异常,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通知工作人员。

“总磷0.03毫克/升、氨氮0.02毫克/升、总氮1.9毫克/升……”在汀江梅州青溪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站岗”。

“自从上了水质自动检测站以后,我们是24小时连续监测,监测密度、频次提高了,可以实时地监控韩江的水质状况,提供科学、全面的监测数据。”大埔生态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直言,工作人员在手机端就可以每天查看水质数据。如果发现数据异常,就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处置。

为韩江源安装水质自动监测站,就像是给它装上“眼睛和耳朵”。据了解,目前大埔县共建设了六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对韩江、汀江、梅江、漳溪河、梅潭河的重要断面进行实时监控。

跨界护水,

共抓共建共管韩江源

近年来,有热心群众在韩江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鼋。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鼋,对生存环境要求特别高,需要有特别好的水质和河砂层。鼋的出现正是韩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最好见证。

发源于福建省的汀江是韩江的重要支流,也是福建省流入广东的最大河流。若是按照过去“自扫门前雪”的方式进行处置,发生跨界污染事故便容易陷入僵局,且韩江途经城市较多,甚至会形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生态三角债。

正因为如此,为送“一江清水入广东”,保护和改善汀江—韩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早在2016年,闽粤两省就签署了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据介绍,粤闽两省共同设立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每年各出资1亿元,统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水源涵养、污染防治、统一监测等,根据水质目标完成情况拨付资金。

两省三市“牵手”共同应对跨界污染。梅州市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分别签订了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每月开展跨省断面联合采样监测,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和会商,共同解决突出问题和信访投诉事项,全力维护流域水环境安全。

清清江水边,无人机徐徐起飞,巡河的踪迹遍布大埔县乡镇和广大农村地区。这是梅州市生态环境局大埔分局和龙岩市永定生态环境局联合执法的一次缩影。“沿江借助无人机探查,有情况会立即采取相关行动。”大埔分局工作人员介绍道。

按照协议,大埔分局定期与龙岩市永定生态环境局在汀江粤闽交界开展跨省流域水环境风险源头防治行动。联合行动组会一同前往两省交界处汀江河道,沿河察看河流水质,并通过无人机航拍汀江及两岸情况,查看河道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行动结束后,执法人员还会围绕汀江水环境质量开展深入讨论,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两地跨省流域水环境风险源头防治达成相关共识。

如今,韩江源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Ⅲ类,水质总体优良。在梅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各月份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梅指数”各县(市、区)排名中,大埔县国考、省考和市考断面水质指数均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