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城:汽车产业新基地“翡翠绿洲”新面貌

2024-10-21李汉龙陈楚书

环境 2024年9期

增城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核心”,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丝苗米之乡、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辖区内有高山瀑布、浅滩湿地等资源,气候宜人、生态资源禀赋好,森林覆盖率超50%,被誉为珠三角的“翡翠绿洲”。

当前,增城区正抢抓环“两山”示范区规划建设重大发展机遇,积极探索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塑造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从碧水环绕的绿道到古色古香的村落,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到活力奔涌的新兴产业园区,这每一帧画面、每一个场景无不彰显着增城区有底蕴、够时尚、聚人气。

一条受污河流的美丽嬗变

南昆山脚下,有一条蜿蜒穿行的东江一级支流增江纵贯增城区南北。早些年,增江由于流经人口密集的增城中心城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大,造成流域污染物负荷高、水生态环境较差。为彻底改善增江水环境质量,增城区创新性提出建立一套“5个系统、4个转变、3个创新、2个关键、1个目标”的“54321”立体化治水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源头治理、生态修复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增城区在广州市首创将检察院、法院融入河长监管体系,强化治水司法监督力量,并推行全覆盖监测考核机制,每月考核通报,确保各项治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该区先行先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增江干流全线基本划为水源保护区,而且率先落实上游超标影响扣除制度,明晰镇街责任,形成流域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源头治理方面,增城区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实施“一涌一策”,加强一级支流水环境治理,全面拆除和取缔增江沿岸的餐饮、养殖等污染源。投入超100亿元,将入河排污口全面接入排污管网,污水管网由144.63千米增加到1477.34千米,建成区管网密度提升达12倍,实现数量级巨变。整合区内污水处理厂,每天减少直排增江污染负荷10万立方米,使增江流域的污染负荷显著降低,水质得到显著提升。

增城区还注重增江的生态修复和景观廊道建设。上游通过正果拦河坝新建鱼类洄游通道,下游通过初溪船闸生态调度,实现增江干流全线水系通江达海。居于丰富的生态种群资源,构建生态廊道,连续37年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效稳定鱼类种群数量。精心开展湿地修复和改造,建设水鸟生态廊道等系列生态景观,建成广州市第一条水岸同治的高标准城镇型碧道。

更可喜的是,增城区在治理增江的过程中,以水生态保护为契机,倒逼增江沿岸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集中关停流域内24家高污染企业,整体关停搬迁石材经营店134家,并将增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振兴、文旅产业融合起来,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让产城相融,为当地人民群众造富造福。

“我每天在增江边的廊道散步,明显感觉到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空气变得更加清新,河流也变得更加清澈,心情都格外舒畅。”家住增江边的李女士向笔者感概道。

“2021年以来,增江干流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到Ⅱ类,均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2024年上半年增城区水质指数排名全市第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分局(以下简称“增城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增江已入选广州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并通过了省级评定,正准备参评国家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据悉,增城区依托增江,将商业鱼塘、滩地生态化改造为湿地公园,保护沿岸生物栖息地。同时打造增江绿美经济带,串联示范区内景区景点、古村古道、非遗技艺等,相继举办了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粤港澳大湾区铁人三项赛等活动,带动沿岸赛事、文旅经济蓬勃发展。2023年,增城区依托增江画廊实现全年接待游客2142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173亿元。

一个落后山村的华丽蜕变

环“两山”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了增城区的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增江街道、朱村街道、荔城街道6个镇街,涉及127个行政村。为此,增城区以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践行生态为民,以生态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从广州市区驾车出发,约1小时的车程即可抵达明净纯粹的“世外桃源”的邓山村。该村位于增城区小楼镇西部,森林覆盖率达81.3%,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古梯田、百年乌榄树遍布田畴山野,路边鲜花绽放,小河蜿蜒绕村。暑假期间,不远处的十里碧道,许多年轻父母带着小朋友们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清凉玩水。

邓山村的原生态特色是增城区美丽乡村因地制宜建设中的一个典型。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邓山村从污水治理、农村供水改造、厕所革命等方面着手,补短板强弱项、下大力出实招,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颜值。

昔日狭窄的羊肠小道,杂草丛生的深巷角落,枯燥单一的河涌堤岸等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田园、美丽家园、美丽河湖、美丽廊道、美丽园区的“五美”画卷。“五美”让邓山村容村貌翻天覆地的改变,沿着邓山河河岸而上,驿站、公园、汀道、花卉、绿植、亲水平台等景观节点连绵不断,乡村特色亮点层出不穷,环境变美给村民带来的幸福感直线上升,不少原先外出的年轻村民回流邓山村居住和发展特色经济。

据增城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增城区立足农村实际,制定“一村一策”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方案,坚持低成本、生态化、可持续治理原则,创建了集中式设施、分散式设施、资源化利用等治理模式和“区排+农户”运维模式,打造了一批模式适用、成效突出、可推广应用的治理模板,在省内形成了示范效应。

目前,增城区3499个村落中,约38%的村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范围,约22%的村通过303座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约40%的村采用污水资源化利用或自然生态消纳模式进行治理。同时,增城分局按年度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出水全覆盖监督性监测,针对出水不达标的情况,及时督促相关部门和镇街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跟进整改进度,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能,夯实农村污水污染防治安全底线。

增城区还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持续强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工作措施,巩固提升农村水体治理成效。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定期对全区285个行政村村民主要集聚区水体开展全面排查,发现问题通过“河涌众采”小程序即时交办,督促镇街建立分类分级治理机制,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水体清淤疏浚等管护养护工作开展系统治理。今年5月以来,全区已排查发现问题90个,完成整改66个,跟进整改24个,以边督边改、跟进销号的机制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切实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家住邓山村的梁伯高兴地跟笔者说:“以前各家的污水直接沿屋前泥路旁流到河涌,环境卫生面貌差。现在大家的房前屋后都埋设了污水管网,村道也铺上了水泥地,既保护了河涌,又方便了我们出行。”增城区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上成效明显,获2023年国务院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督查激励,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

一座废弃矿坑的生态蝶变

位于环“两山”示范区核心的派潭镇,紧扣5条新乡村示范带建设高标准规划打造以白水寨为核心,以高滩、灵山两片区为重点,以牛牯嶂、石篱山、派潭河等生态旅游景点的“一核两片区多景点”空间布局。该镇积极引导与支持乡村酒店向景区景点、美丽乡村、休闲农旅项目、温泉度假区等重点区域发展,以一屋一舍串珠成链,点亮乡村全域,构建点—线—面多要素集聚的“群星拱月”全域发展格局,通过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在派潭镇北部有一座以自然、生态、休闲、运动、亲子、文化为特点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森林海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内的碧色湖泊,如同一颗硕大的宝石镶嵌于群山峻岭,远眺高山瀑布飞流直下。

“我们是看到‘在森林里看海’的推介广告后慕名而来的。从东莞市区开车过来,一到这里,我就被这里的自然环境吸引了,酒店仿佛是被茂密的森林环绕的一片绿洲,让人瞬间远离了平时的喧嚣与压力。”游客陈女士向笔者描绘着游玩的感受。2020年开业以来,森林海温泉度假酒店先后荣获“广东旅游总评榜年度最受欢迎网红酒店”“广州近期热门景点排行榜第一名”等荣誉,并于2023年3月被评为广东省省级旅游度假区。

很难想象,这个获得如此多荣誉的网红景点,在以前是一座废弃矿坑,曾经存在诸多生态问题,石山被掏空,平地变深坑,地表裸露,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直至2015年,增城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增城北片区旅游发展规划,引进广东省森海投资控股集团参与废弃采石坑综合修复利用,构建了“灾害源头治理—生态风险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产业化开发”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

增城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投资约7000万元,完成了14项生态修复与利用工程,重点开展了地质灾害治理、复垦复绿、防旱降涝、驳岸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措施,形成了144公顷的“河湖岸林田园”林海,并且因地制宜打造成休闲旅游度假区,将昔日砂石裸露的“废弃矿坑”变身为生态优美的“金山银山”。在完成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后,派潭镇与森海集团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创新,依托温泉、矿湖、原始森林等优质生态资源,打造高品质生态休闲旅游度假酒店。同时,推动乡村建设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了周边景区、民宿、农家乐、农场等产业发展,有效促进村民就业增收。2023年,森林海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营业额约4亿元,带动就业岗位6500多个,间接收入达6亿元,为周边带来巨大的发展效益,成为增城区绿美经济的新名片。

除了推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外,增城区近年还聚焦智能制造,集聚增芯、越海、维信诺、广汽本田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芯显车”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增城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引进前,增城分局牵头会同招商、规划部门深入论证拟引进项目与管控单元的相符性,全力做好重点项目的服务保障工作,提高重点项目审批效率,让项目“落对地方”,用一套精准的“绿色标尺”,时刻度量着增城区的发展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