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新宠分红险如何挑选

2024-10-20吴辉

理财·市场版 2024年10期

当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下调至2.5%后,传统养老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吸引力下降,分红险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成为保险公司的主推产品。

低利率时代,分红险被视为具有发展前景的险种,“保底收益+分红”是其最大的魅力,前者是确定性的稳健,后者是不确定的市场博弈与突破。一方面通过保底收益+浮动收益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收益率,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发展分红险,来缓解自身的利差损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2.5%下调至2.0%。也就是说,分红险的保底收益为2.0%。

当下,不少投资者选择配置分红险,那投资者在选购这类产品时主要看哪些方面呢?

分红险“高光”的前世今生

分红险火了,不光保险公司在主推销售,银保渠道和经代渠道也帮着一起吆喝。

其实,分红险并不是什么新产品,曾在国内保险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纵观分红险的兴衰,不光能看到一个保险产品的历史,也能见证整个保险行业乃至中国市场利率的变迁。

追根溯源,1920年,美国诞生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分红险保单,由于保额不断增长,能抵御通货膨胀,这种保险迅速火热起来。迄今为止,在欧美国家、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等发达保险市场上,分红险都是主要的产品形态。

反观国内,分红险初始就是为了防范利差损。尤其是在低预定利率时代,分红险一枝独秀。

20世纪90年代,银行存款利率开启下跌通道,1999年6月存款利率直降到2.25%,随后也一直在这个水平徘徊。

1999年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骤降至2.5%,为了增强产品竞争力,下有保底上有分红的险种,相较传统人身寿险无疑给了大众更大的想象空间。

2000年4月,中国人寿发行了大陆第一款分红险——“千禧理财”(分红型),从此分红险走进大众视野,甚至一度成为主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进入低利率时期,分红险靠着比银行存款更有竞争力的保底收益,加上有机会享受到更高的分红收益,成为那个时候低风险理财的选择,至此分红险迎来黄金发展十年。保费规模上,从273亿元增加到8686亿元;保费占比上,分红险在寿险保费收入规模中的占比最高达到89.7%,成为彼时寿险市场上的主力产品。换而言之,每收上100元寿险保费,几乎90元是分红险。

后来,由于营销乱象引发大量退保,2011年4家头部保险公司分红险退保占比激增至60%,分红险逐渐遇冷。而这些年来,分红险一直是投诉的重灾区。

2013年8月5日,行业迎来了历史的一刻:寿险费率市场改革启动,沿用了10多年的2.5%预定利率上调至3.5%,部分年金险为4.025%。

于是,确定性更强的普通型人身保险逐渐替代分红险的地位。分红险的高光时刻,也就成为过去式。

直到2019年,国内利率进入下行通道。随着相关监管要求的落地,预定利率4.025%、3.5%乃至3%的保险产品纷纷停售,保险产品又从高预定利率的普通型人身保险向分红险产品转型。

保险公司寻求产品转型

时隔多年,保险公司又重新瞄上分红险。

在市场步入降息通道、资本市场走弱的情况下,险资资产端困难重重,再加上“报行合一”的落地实施,也要求险企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因此,分红险作为一种可以与客户共担部分风险,从而帮助保险公司降低利差损风险的产品,被行业寄予厚望,成为大家一致的转型方向。

具体来看,与客户风险共担会使得保险公司在权益资产配置上拥有更多空间,若未来迎来比较好的投资环境,不仅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长期投资实现超额回报,客户也可以通过浮动收益分享利益。

8月底前,各大上市险企陆续发布半年报,针对后续产品策略,多家险企管理层在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明确后续产品策略将聚焦分红险。

面对市场的动态变化,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太平纷纷表示,未来分红型产品目标占比会超过50%。

中国人寿则表示,在进行产品和业务转型的过程当中也会进一步加强长期分红产品的研发与投放,并平衡好保证利率和浮动利率之间的关系、平衡好演示利率水平与分红实现率水平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个险渠道、银保渠道还是经代渠道,分红险的增量趋势在2024年上半年仍在加强。据业内人士透露,2024年上半年能看到明显的分红险占比提升。从产品形态来看,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主的分红险成为市场热门产品,如 “中意一生中意终身寿险(分红型)”就是典型样本。

分红险挑选三要素

既然分红险成为市场选择,那消费者在挑选分红险时,有哪些需要着重关注的呢?

大童保险服务资深保险人赵辉表示,挑选分红险主要看三要素:股东、投资以及经营。

换而言之,分红险最主要的是看保险公司的综合实力和投资能力。“利差是红利的主要来源。一定程度上,选择分红险等于选择保险机构。”

赵辉认为,挑选优质保险公司有四个维度:一是综合风险评级,这是最能体现保险公司的综合能力。根据偿付能力风险大小进行评估后给出的风险综合评级依次有AAA、AA、A、BBB、BB、B、C、D,其中AAA是最高的风险评级。二是公司背景如何,背景越强越能抗住周期风险。三是过往分红实现率怎么样,虽然过往分红实现率不代表未来,但过去的成绩就是能力最好的证明。四是公司盈利情况及投资能力。

至于投资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和当下市场行情有关。据《理财》杂志记者获悉,得益于上半年“债牛”,五大上市险企均取得了不错的投资回报。2024年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的总投资收益合计3370.63亿元,同比增长33.29%。五大上市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则在2.7%至4.8%区间。以中国人寿为例,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实现净投资收益924.13亿元,较2023年同口径同比增加18.28亿元;净投资收益率为3.03%。实现总投资收益1223.66亿元,较2023年同口径同比增加309.94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3.59%,较2023年同口径同比上升26个基点。

至于不同类型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略有差异,总体而言,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略优强。(见表1)

至于红利实现率则是保险公司实际派发给分红型保险产品保单持有人的红利金额与红利利益演示之间的比值,关乎分红险收益实现情况。但今年分红险产品的红利实现率普遍下滑。据相关数据统计,50余家人身险公司今年披露的2000余款分红险产品红利实现率(年度现金分红、保额分红)约1900款产品未达100%。至于往年分红实现率,近10年来,分红期望均值为102%–133%,均高于100%,详见表2。

(责任编辑:白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