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情况的研究分析
2024-10-20汤丽婷
某基层乡镇公立医院,服务人口2.4万人,目前共有职工100人,编制床位60张。本文选取该医院2022年、2023年两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其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业务工作量数据,分析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经济运行的现状
一、医院负债增长,资产负债率偏高
截至2023年12月底,医院2023年资产总额2102.13万元,负债1814.23万元,资产负债率86.30%。医院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增长的速度较快,同2023年年初的71.46%相比增长了14.84%,负债金额比年初的1446.50万元增加了367.73万元,增长率为25.42%。主要原因是单位现金流较往年较少,导致2022年第三季度药品招标款未及时支付。过高的负债会加重单位的负担,但是在目前财政资金极为紧张的前提下,单位力求通过加大负债经营来增强竞争力。详见表1。
二、收入大幅度上升
2023年业务收入1826.97万元,与上年1574.32万元相比增加了252.65万元,增长16.05%。其中药品收入960.10万元,占业务收入的52.55%,与上年884.14万元相比增加了75.96万元,增幅8.59%。2023年住院总收入与上年相比收入翻倍,其中单项收入增长率基本都超过100%。住院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2022年的收入较往年相比处于低谷。为刺激医院发展,医院部分领域推行绩效改革,体现多劳多得,调动职工积极性,从被动到积极主动,积极谋划医院的良性发展模式。详见表2。
三、支出持续增长
截至2023年12月累计支出3333.39万元,与上年3164.78万元相比增加了168.61万元,增幅5.33%。支出中人员经费支出1814.02万元,占支出总额的54.42%,主要是在编职工的工资绩效有所增加,使得人员经费占比较高。药品和卫生材料支出1223.45万元,占支出总额的36.70%。详见表3。
四、业务工作量回升,总体向好
2023年医院门诊人次134991人次,与2022年相比增加了11731人次,增幅9.52%。住院人次为566人次,与2022年的251人次相比增长较为明显,增幅达到125.50%。住院病人增加的同时,住院天数也随之增加,2023年住院均次费用和住院收入有所好转。详见表4。
一、医保等政策的影响
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DRG付费方式模式对现行模式下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管理和财务管理模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23年医院准确核算病种费用,实时监控治疗费用,推行医院与医保改革的衔接。首先,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障每个员工全面了解国家医保支付方式的政策规范。其次,医院全面盘查现行模式下诊疗方式的合规性,将现行优势强化升级,改善短板,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最后,医院准确定位目前的优势病种,DRG付费模式下重点为按照病种付费,合理做好了费用的核算与控制,并且完善数据支撑。
二、医院改革的影响
医院近几年处于改革期,致力于优化医院收入结构,提高医院创收水平。医院在提高诊疗、手术等医疗服务收入中,增设新的专家门诊,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增加新的设备,开展新的医疗项目,获得新的收入增长点,优化收入结构。2020年购置DR一台,合同价80万元,使用期10年。每年DR的维修维护管理费用2万元,相关耗材支出为15万元,后续的CT设备维护也会增加一定的支出。设备的改良同时也带来了放射科实现年收入44.98万元,月平均收入3.75万元,年检查人次4693人次,远高于往年。2023年购置CT,目前已经正式投入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临床科室诊断时效性,跟上医院改革的步伐。调动各临床医技科室使用医疗设备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其应有的医学作用。
三、绩效考核优化的影响
医院为了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调整了绩效考核方式,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医生服务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病人的数量和满意度也有显著的上升。对主力科室做到一定程度的倾斜,增加评优评先比例,绩效分配方案中适当增加了单线考核奖。同时坚持以岗位和工作量并行的方式作为绩效考核的分配原则,实现对员工的约束和激励。在核算科室工作量的同时,着重关注了科室物资卫生材料消耗,优化考虑科室收入费用配比问题,完善单位的收支结构。
建议和展望
一、规范收入日常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支出控制
医院各项收入应由财务科统一管理,按照物价规定收费标准及单病种限价进行收费;实行收费票据专人管理、全程监督,退费管理合理规范,并在系统记录;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按照财务管理规定履行手续。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明确资产管理岗位职责和权限,对资产购建审批、入出库、保管、使用、维修、转移、处置等各环节实行监督和检查。
健全完善支出管理制度,包括报销制度、审核制度等;确定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包括出差标准、会议标准、就餐标准、外出学习标准、加班补助标准等;明确支出报销流程;医院重大经济活动及大额资金支付须经集体决策。
二、优化跟踪效益管理
牢固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特别是对于新增项目,需要及时更新收支情况。结合实际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建立大型设备绩效评价机制,合理控制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自身优势,逐步提高偿还债务和良性运行能力。
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全面预算管理是全员参与、业务范围全覆盖、管理流程全跟踪的综合管理系统。目前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在重视医疗业务工作的同时发挥全面预算对医院的管理作用。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意识,首先,设立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编制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建立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制订全面预算管理方案。其次,明确各部门的全年工作目标,将每个部门的单独目标整合成为医院的全年预算。预算编制根据“以收定支”的原则,不能编制赤字预算,年度重大项目需要经过预算管理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决定,择优安排。最后,对全年预算进行分析、评价、调整,对内容进行完善。其中关键指标还可与绩效考核挂钩,纳入医院职工绩效管理,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持续特色科室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进一步加强特色科室的建设,如眼科、胃镜、骨科、中医针灸理疗等优势科室,持续培养优秀人员进修,扩展业务的范围,提高业务水平,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医院在医保政策改革的背景下,同步进行了设备更新、业务提升以及绩效优化,使得医院在2023年业务和收入有所好转,今后可在固定资产管理和支出控制、跟踪效益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更新先进设备、特色科室建设几个方面继续提升发展,提高医院经济运行效益。(作者单位:句容市白兔中心卫生院)
(责任编辑:白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