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研究综述

2024-10-20张亦弛黄皓晖刘玉娜

广东园林 2024年3期

摘要 立足学术背景源流,考察近百年来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发展的研究趋势,揭示通商口岸研究从20世纪上半叶兴起至今在国内共经历两次热潮,在国际先后受到“冲击-回应模式”“中国中心观”“超越上海”等理论影响,并展现出从史志纂修到系统研究,从城市表象到内在机理,从历史研究到多方视角等特性。

关键词 风景园林;通商口岸;近代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2233/j.gdyl.2024.03.001

文章编号:1671-2641(2024)03-0002-05

Abstract This study draws on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origins to examine research trends in the urban modernization of treaty ports over the past centu5U5sIuY8adfmzHTWdoe4ohNtnKrDTQDk6u1lPCzOHtg=ry. It reveals that research on treaty ports in China has undergone two significant waves of interest since its emergenc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ternationally, this research has been shaped by theories such as the ‘impact-response model’, the ‘China-centered approach’, and the ‘Beyond Shanghai’ paradigm. The research has also evolved from historical compilation to systematic study, from focusing on urban phenomena to exploring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from historical research to incorporating multiple perspectives.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reaty port; Modernization; Literature review

文章亮点

1)立足学术源流分析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发展研究趋势;2)国际理论影响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发展研究;3)研究经历从编纂到分析,从表象到机理,从历史到多元的转变。

作为中国近代发展的特殊产物,通商口岸出现于19世纪中叶。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受英国胁迫,将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宁波开辟为通商口岸。随后,中国又通过签订条约或主动开埠,先后将77座城市开放为通商口岸。

相较于中国其他非口岸城市而言,通商口岸不仅是在华外国人的主要聚集地,还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前沿。这也促使通商口岸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点和重心。尤其在城市建设方面,通商口岸通过引入国际城市建设思想,并将之与本土条件结合,从而推动了城市从传统市镇向现代都市的近代化转变。同时,由于通商口岸的城市建设经常被其他城市作为发展的蓝本,中国的通商口岸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其他非口岸城市的近代化进程[1~2]。更重要的是,这些通商口岸还在城市社会空间中为民众提供了展现都市生活的舞台,从而将城市建设与民众生活和时代语境紧密相连,并成为观察城市日常的微观公共空间[3]。因此,对于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考察通商口岸的发展历程,还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的近代化转型。

这也促使通商口岸城市研究日渐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并于近年涌现出一系列极具洞见的学术作品[4]。然而,面对卷帙浩繁的相关文献,如何把握通商口岸城市研究的学术潮流和动态趋势,则成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从学术背景源流出发,考察国内外对于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研究的学术发展趋势,再探讨各研究所剖析出的通商口岸城市特殊近代化历程和独特机理,以期揭示国内外学界对中国通商口岸城市研究的学术脉络、发展趋向和演进历程。

1 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国内学术发展趋势

作为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先驱,通商口岸曾在中国学界先后两次引发热潮。

第一次热潮肇始于20世纪上半叶,并主要展现出史志修纂的特性。这主要源自“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知识分子有感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享有的特权,以及口岸城市内的各类社会问题,而对通商口岸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相继编纂了《上海小志》《天津县新志》《厦门市志》《汉口小志》等著作。这些著作在关于通商口岸城市的研究内容上,涵盖了通商口岸的起源与设立、租界的演变与发展、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从纵向时间脉络上和横向多元维度上进行了全面综述;在共性之下,又各有侧重——《厦门市志》在探讨通商口岸时,特别关注了厦门的地缘特性及其对厦门政治体制的影响,由此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些研究对于口岸城市多持负面态度,但其通过纂修地方史志,编辑掌故佚闻,揭示出这些城市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展现的种种特性,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后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热潮则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延续至今。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下,中国城市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通商口岸研究开始展现出系统研究的特性,以期从中找到解决相关城市问题的良方。受此影响,学者们一方面开始重新认识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修正前人的负面评价;另一方面,则针对个别城市进行近代城市发展的通史研究。此外,研究还聚焦通商口岸丰富多彩的社会,系统考察口岸城市的商会组织、制度法规、公众娱乐、社会阶层、城市文化、人口族群等。

2 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国际学术发展趋势

国际学界对于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关注则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研究”(China Studies)在欧美的崛起紧密相关。其中,最为突出的影响人物当属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教授。1953年,他提出了“冲击-回应模式”(Impact-response model),即“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模式,解释中国通商口岸的近代发展。自此,该理论一直主导欧美学界几十年。但是,越南战争的惨痛经历使得美国学界意识到亚洲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并由此反思“冲击-回应模式”对中国人能动性的忽略,从而转为倡导“中国中心观”(China-centered history),即从中国人和中国历史发展出发,探寻通商口岸的城市近代化动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罗威廉(William T. Rowe)关于汉口的考察进一步推动了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研究的发展。他通过检视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反驳了西方对中国传统城市的固有论断,促使欧美学界从通商口岸的延续性与独特性出发进行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国际学界对于中国通商口岸城市的关注也进行了转变。在20世纪中叶,欧美学者对于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上海。其将上海视为“现代中国的钥匙”(Key to modern China),力图通过考察上海的方方面面理解其他通商口岸的城市近代化进程。尽管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上海是“另一个中国”(Another China),但对于上海的探索一直主导着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研究,直至20世纪末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提出“超越上海”(Beyond Shanghai)理论[5]。该理论认为,每个中国城市都有独特的近代化历程,所以上海的经验并不能代表其他城市的路径。由此,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其他通商口岸城市,如镇江、重庆、杭州、厦门等,以理解其城市近代化历程。

3 通商口岸独特的城市近代化历程研究

作为国际城市思想与中国本土进行碰撞的前沿阵地,通商口岸在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也经历了巨大转变。这也促使国内外学者纷纷从历史学视角出发,对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历程中的各类现象进行考察分析。

一方面,学者们从城市建设入手,剖析了中国通商口岸因开埠或特殊地理条件,而产生的建筑景观、空间形态、发展模式和规划理念。李传义[6]和杨嵩林[7]分别调查了重庆和武汉的近代建筑。乔凌[8]研究了近代宜昌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形态特点。欧阳桦和欧阳刚[9]分析了重庆近代城市山地立体道路的发展状况和形态特征。任小耿和李百

浩[10]考察了近代武汉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龙彬和赵耀[11]检视了重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的缘起、起草过程、结构框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揭示了西方都市计划理论的传入对中国城市原有的发展轨迹的影响。杨轶[12]通过比较分析汉口、九江、镇江和芜湖四地英国领事馆建筑群,从场地和建筑2个层面探讨了长江流域不同地域内领事馆建筑的异同。杜洁等[13]借由检视20世纪30年代卢作孚在重庆北碚的乡村建设实践,考察了其“乡村现代化”理念的特色经验。吴薇[14]以武昌城市发展以及武汉三镇关系的变迁为基础,探讨了近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徐苏斌[15]以天津考工厂为例检视了天津开埠初期对日本的受容。张鹏[16]通过分析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发展,解析了上海城市的变迁。

另一方面,学者们致力于探讨这些口岸城市近代化过程中所展现的特殊政治制度、经济结构与城市文化。Robert Nield[17]考察了重庆、武汉、九江作为通商口岸的城市发展史。Maurizio Marinelli[18]解析了天津意租界所营造的异托邦。田畑光永[19]分析了重庆日租界的发展过程与管理体系。陈晓鸣[20]研究了九江社会传统功能与近代角色的转换。徐蕴[21]检视了宜昌、重庆和万县与其腹地经济关系的共性与差异。周涵[22]探讨了开埠后沙市所经历的社会经济形态变革。皮明庥[23]探究了武汉三镇在从封建市镇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过程中的社会功能、经济文化与城市文明。隗瀛涛[24]则分析了重庆从中世纪城市向近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特地域结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进程。

此外,学者们还聚焦于通商口岸近代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城市生活。Frederic Wakeman [25]探讨了上海警察系统及其与政治权力的博弈。Ruth Rogaski[26]检视了天津的卫生现代性。卢汉超[27]则分析了隐藏于上海霓虹灯繁华之下的普通人生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于近年来出版了“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该丛书从社会史视角出发,全面展现了1843—1949年上海各行各业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从空间维度出发,该丛书描述了上海各类公共场所,如茶馆、餐厅、市场、娱乐场以及校园等的丰富生活[28~30];从职业和阶层维度出发,其探析了医生、律师、舞女、工人等各色人的酸甜苦辣[31~34];从华洋交厝出发,其展示了在沪日本人、俄罗斯人和犹太人等的丰富人生[35~37]。

在从历史学角度开展的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进程研究中,众多学者共同呈现了多重研究视角,涵盖建筑风貌、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城市文化及城市生活等多个维度。同时,因研究对象、发展背景的差异性,研究呈现各有侧重。

4 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背后的独特机理研究

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文化史(New cultural history)范式的兴起,将社会和文化作为整体看待的视角也开始在中外学界悄然流行。因此,学者们也尝试穿透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各类特殊现象,并通过引入各类理论视角,揭示这些现象的生成机理。

部分学者开始将近代通商口岸视为“社会容器”,借由对其进行考察,检视通商口岸近代化过程中的中外矛盾与社会冲突。李德英[38]借助研究近代成都城市公园,考察了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社会冲突。陈蕴茜[39]借由剖析民国时期中山公园的建设运动,揭示了近代中国国家权力控制下的孙中山崇拜。熊月之[40]通过检视上海公园和经营性私园,分析了近代上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赵纪军和王妍[41]则借由检视近代中国的租界公园、开放私园和大众公园,探讨了各历史阶段人们对中西文化不同程度的认识与体验。李颖春和孟心宇[42]则通过检视上海外滩公共空间的起源,探讨了19世纪后半叶中国官方、英国官方、沿江租地人和一般租地人就主权之争和公私之争展开的四方博弈。

此外,学者们还将通商口岸视为解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文本”,通过对其近代化历程的考察,揭示近代中国独特的商业网络、日常生活、居民身份、阶层状态及中外关系。Britten Dean[43]借助考察汉口英租界的建立过程,解析了中英合作的外交政策。Vincent Chang和Yong Zhou[44]

通过探讨重庆作为战时陪都的历史角色,揭示出重庆作为全球变革的前沿阵地和中国当代力量摇篮的作用。周勇和赵正超[45]针对重庆开埠通商条约,研究了19世纪末中英因续增条约而产生的协商谈判互动。Robert Bickers[46]剖析了汉口、九江等口岸城市内英国侨民是如何在中国民族主义和英国国家利益的裹挟内进行身份建构。叶文心[47]通过分析《甲申三百年祭》的写作,揭示了战时重庆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杨宇振和杜林东[48]通过考察重庆文庙修葺计划,剖析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与重庆市市政机构间的互动关系。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空间转向”在区域研究中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尝试从空间视角出发考察通商口岸。魏立华等[49]和刘海岩[50]分别考察了天津和广州的社会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Xavier Paulès[51]探讨了三类鸦片馆与广州不同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Samuel Liang[52]则剖析了上海里弄的空间文化和社会生活。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将数字人文方法,如土地价格等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引入通商口岸研究,对通商口岸城市空间进行考察。比如牟振宇[53]通过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揭示了上海法租界人口、商店和土地价值的空间相关性。楼嘉军[54]则借用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理论,考察了上海中心娱乐区和分区娱乐区的基本特征。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则在艾克斯马赛大学(Aix-Marseille University)成立研究团队,通过对天津、广州以及上海等城市的考察,剖析了近代中国精英的转变过程[55]。

5 总结

经过以上探讨,可以发现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研究逐渐展现出多元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从史志纂修到系统研究。相对国际学界而言,中国针对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却以史料收集为主。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口岸城市研究开始成为中外学界所关注的对象,并逐步吸引中外学者对这些城市的各个层面进行系统考察。

2)从城市表象到内在机理。对于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研究从早期关注通商口岸内的各类城市现象,逐渐发展为分析考察这些现象的产生机理。

3)从历史研究到多方视角。早期研究主要从历史学视角出发,解析通商口岸的城市近代化过程。而随着研究推进,社会学、人文地理等学科视角也逐渐融入相关探索中。

相对而言,这些特征的产生,一方面与中外政治、社会、文化风潮对通商口岸的史观产生的影响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则与近年来历史学及建筑学日渐融入各类学术范式思想的发展特征息息相关。因此,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研究在未来也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突破。

1)比较研究。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某个通商口岸的近代化历程。因此,可以对不同通商口岸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揭示这些通商口岸在城市近代化历程中所展现出的共性和个性。

2)跨国、跨学科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从中国出发对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发展进行探讨,今后研究可以将通商口岸带入跨国框架中,通过检视通商口岸与其他国家城市的互动,考察其在全球史中的意义。同时,应鼓励跨学科合作,建立渠道构架多元视角,容纳如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合力,以更全面的视角分析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3)数字人文研究。现有研究主要倾向于用定性的方法分析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发展。当前,数字人文技术方兴未艾,其可以作为新的视角与传统的定性方法结合,从而解析通商口岸城市复杂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4)政策咨询与实践指导。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可结合当前城市发展政策对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历程进行挖掘,并对相应成果进行转化,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朱钧珍. 中国近代园林史(上篇)[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ZHANG Y. From Enclosure to Necessity: The Functions of Public Parks in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 (1842–1943) [J]. Garden History,2018,46(2):170-183.

[3]WANG D. The teahouse: Small business, everyday culture, and public politics in Chengdu, 1900-1950[M].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4]ZHANG Y,WANG J. Chinese Garden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academia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journal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 & designed landscapes and Dumbarton oaks library and collection[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1,9(2):50-59.

[5]ESHERICK W J. 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 Moder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1900—1950[M]. Hawai’ i:University of Hawai’ i Press,1999.

[6]李传义.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武汉篇[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杨嵩林.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重庆篇[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8]乔凌. 宜昌近代城市发展初探[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181-182.

[9]欧阳桦,欧阳刚. 山地道路的交叉形态——重庆近代城市道路研究[J]. 重庆建筑,2005(8):18-23.

[10]任小耿,李百浩. 指标·分类·布局:近代武汉城市公园系统规划内容与方法(1926—1937)[J]. 中国园林,2022,38(3):72-77.

[11]龙彬,赵耀. 《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的制订及规划评述[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5):100-106.

[12]杨轶. 长江流域近代英国领事馆建筑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2.

[13]杜洁,贾莹,温铁军. 在地城镇建设的近代探索与当代启示——卢作孚北碚模式的特色经验[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5):88-100.

[14]吴薇. 近代武昌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5]徐苏斌. 20世纪初开埠城市天津的日本受容——以考工厂(商品陈列所)及劝业会场为例[J]. 城市史研究,2014(1):188-203.

[16]张鹏. 都市形态的历史根基——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发展与都市变迁研究[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17]NIELD R. China’ s foreign places: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in the treaty port era, 1840–1943[M].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5.

[18]MARINELLI M. Making concessions in Tianjin: heterotopia and Italian colonialism in mainland China[J]. Urban History,2009,36(3):399-425.

[19]田畑光永. 长江上游的梦痕——重庆租界[M]//大里浩秋,孙安石. 租界研究新动态:历史·建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84-125.

[20]陈晓鸣. 中心与边缘:九江近代转型的双重变奏(1858—1938)[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21]徐蕴. 近代长江上游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的比较研究——以宜昌、重庆、万县为中心(1877—1936)[J]. 中华文化论坛,2018(9):62-71.

[22]周涵. 沙市开埠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1895—1915)[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3]皮明庥. 近代武汉城市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4]隗瀛涛. 近代重庆城市史[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25]WAKEMAN F. Policing Shanghai,1927-1937[M].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26]ROGASKI R. From Protecting the Body to Defending the Nation: The Emergence of Public Health in Tianjin, 1859-1953[D]. 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1996.

[27]LU H. Beyond the neon lights: 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M].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28]宋钻友,张秀莉,张生. 上海工人生活研究 1843—1949[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9]陈同. 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上海律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0]马军. 舞厅·市政: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1]唐艳香,褚晓琦. 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2]瞿骏. 辛亥前后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研究[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3]王敏,魏兵兵,江文君. 近代上海城市公共空间(1843—1949)[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4]施扣柱. 青春飞扬:近代上海学生生活[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5]王健. 上海犹太人社会生活史[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6]陈祖恩. 上海日侨社会生活史[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7]汪之战. 近代上海俄国侨民生活[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8]李德英. 公园里的社会冲突——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J]. 史林,2003(1):1-11,123.

[39]陈蕴茜. 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 史林,2006(1):1-18,123.

[40]熊月之. 近代上海公园与社会生活[J]. 社会科学,2013(5):129-139.

[41]赵纪军,王妍. 中国近代公园营造中的中西文化交流[J]. 新建筑,2012(5):50-54.

[42]李颖春,孟心宇. 法律文书视角下再探上海外滩公共空间的起源[J]. 建筑史学刊,2022,3(4):75-84.

[43]DEAN B. Sino-British Diplomacy in the 1860: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ritish Concession at Hankow[J].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72,32:71-96.

[44]CHANG V K L,ZHOU Y. Redefining Wartime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capital of a global power inSj4CboTQnv0xpdTR+vCMps6t2f1RjjQ09ycHvPy281s= the making, 1938–46[J]. Modern Asian Studies,2017,51(3):577-621.

[45]周勇,赵正超. 中英《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签订始末暨重庆开埠再考[J]. 重庆社会科学,2018(2):101-111.

[46]BICKERS R. Britain in China:Community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1900-1949[M].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9.

[47]YEH W-H. Writing in wartime China: Chongqing, shanghai, and Southern Zhejiang[J].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2019,13(1):24-44.

[48]杨宇振,杜林东. 陪都重庆文庙修葺计划:1941年[J]. 建筑师,2018(6):43-51.

[49]魏立华,闫小培,刘玉亭. 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学报,2008,63(6):613-624.

[50]刘海岩. 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1]PAULÈS X. Opium in the City: A Spatial Study of Guangzhou’ s Opium Houses, 1923-1936[J]. Modern ChDBJnXP61JFyJnti3HiVoAThEz3k3vUIAg7b+kumlnoE=ina,2009,35(5):495-526.

[52]LIANG S Y. Mapping modernity in Shanghai: space, gender, and visual culture in the sojourners’ city, 1853-1898[M]. New York:Routledge,2010.

[53]MOU Z. Using cadastral maps in historical GIS research: The French concession in shanghai (1931–1941) [J]. Annals of GIS,2012,18(2):147-156.

[54]楼嘉军. 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55]ENPCHINA. Elites, Networks and Power in Modern China[EB/OL]. [2024-03-15]. https://www.enpchina.eu/about/.

作者简介:

张亦弛/1985年生/男/天津人/博士/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4)/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历史与理论

黄皓晖/1998年生/男/甘肃天水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4)/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

刘玉娜/2000年生/女/河南郑州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4)/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