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的现代性
2024-10-20
相对于“传统”(tradition)而言,“现代”(Modern)是日常生活和专业评论中频繁使用的词语。不过,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形式上看,我们关于“现代”的理解都并非清晰明了。“现代”原意是“现在或最近的时代”,是现在与过去的剥离。但是,所谓的“现在”和“过去”也是相对而言,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就思想观念而言,“现代”表现为对新颖性的敏感,也因人而异。
在学术研究上,与之相关的是“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性”(modernity)和“现代主义”(modernism)。政治理论家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教授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的著作中,阐明了这3个相互关联的词语的含义。由此,风景园林批评家马克·特雷布(Marc Treib)教授将此解释为:“现代化”描绘了从农业到工业、从乡村到城市、从较低人口密度到较高人口密度的变化;“现代性”是现代化发生之后的状态,我们现在正处在现代性之中;相应地,“现代主义”是指那些自觉地尝试拥抱或表达现代性状况的文化和艺术,有时候专门用于描述20世纪前后发生并延续的文艺思潮。
在当今园林历史研究范式转向情境分析的趋势下,探究风景园林的现代性,尤为重要。所谓的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中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的总体描述,反映了思想、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既包括群体对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和历史的特征总结,还特指个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和身体体验。基于现代性,园林研究的视野可以更为丰富,不再限于历史资料的整理、艺术风格的流变和经典作品的解读等,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宽宏的视角对园林的历史进行后视性反思,和对园林的发展开展前瞻性规划。
在中国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根据研究对象留存的时间,通常用“传统”和“现代”来描述园林营造。然而,什么是现代园林?现代园林的研究重点是什么?1992年,马克·特雷布主编了《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Review)。1994年,风景园林师彼得·沃克(Peter Walker)和历史学家梅拉妮·西莫(Melanie Simo)撰写了《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Invisible Garden—the Search for Modernism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通过这2部经典论著,可见现代对传统的“批判性”以及“现代主义”是现代园林研究的中心词语。但是,一方面,现代作为一个变化着的时间观念,难以界定;另一方面,与其他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领域相比较,现代主义运动在园林设计领域并不明显。
为此,马克·特雷布在2013年发表的《过渡的、现代风格的、现代主义的景观》(Landscapes transitional, modern, modernistic, modernist)论文中试图通过概念的辨析和分类解决这个难题。他认为,所谓的“现代景观”(modern landscape)或者“现代风景园林”(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泛指20世纪由该时代的材料、技术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景观或风景园林,即运用了该时代创造的理念、价值观和物体,反映现代的而不是过去时代的状况。这个宽泛的概念可细分为“过渡的”(transitional)、“现代风格的”(modernistic)和“现代主义的”(modernist)的类型。“过渡景观”(transitional landscape)在某些方面发展了新的概念如设计理念、手法、形式语言等,但仍然是以传统的风格为基础;通常,它根源于过去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如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形式,但是在某些方面增加了新的理念,如通过城市绿地提高社会公共生活质量等。“现代风格景观”(modernistic landscape)袭用了历史上园林景观的空间结构,同时借用了现代的造型艺术,但是仅流于表面。“现代主义景观”(modernist landscape)特别指专门设计和试验新的空间和形式理念的景观,通常是采用现代造型艺术的特定图形语言,如绘画和雕塑的形式语言,反映时代的美学精神。
尽管马克·特雷布的分类较好地界定了现代园林研究中的领域,但是在中国存在过渡的、现代风格的、现代主义的园林吗?对应着哪些范例?这是我们在思考如何传承传统园林以及研讨“中国风景园林现代化”之际,有待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