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语言创造性的生成与理解
2024-10-19邵斌
摘 要:
语言的创造性一般被认为是文学家的专利,但事实上,源自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表达在日常语言交流中也俯拾皆是。金庸小说关键词体现了文学家的创造性,其在社交媒体中的创新使用则体现了普通大众的语言创造性,主要表现为词汇使用创新和多模态语言创新。从社会认知视角来看,金庸小说关键词在微博中的创造性使用涉及概念整合的认知建构作用。具体而言,日常语言创造性的生成与理解离不开其建构者和共同建构者的概念整合认知建构,以及文学经典化和日常生活化所提供的共享社会文化背景。
关键词:
语言创造性; 日常语言; 金庸小说; 微博; 5C模型
中图分类号: H03A012009
一、 语言创造性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最主要的特征,而语言在文学中的创造性使用则将此种区别发挥到极致[1]34。人类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被称为“语言创造性”(linguistic creativity),它指的是“人类对语言规则和规范的明显突破或扭曲,包括对其形式以及潜在意义的有意操控”[2]9。语言创造性体现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等各个层面,词汇层面的语言创造性尤为常见。比如,在英语中,KISS一词被解读为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尽量简单)的缩略语,用作程序设计和网站开发的目标口号。“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被称为sandwich generation(“三明治一代”),用三明治形象描写出中年人所承受的压力,富有创新性。
事实上,语言创造性并非文学家的专利,它在日常交流中无处不在。Plag指出,人人都是具有语言创新能力的语言学家[3]xi。这种语言创造性的日常生活化在网络社交媒体中体现得更为充分。网络社交媒体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特区”,它追求标新立异,鼓励语言创新活动[4]。人们在网络媒体中经常会使用缩写、符号、表情、手势等非标准化的创造性语言形式。Crystal就以Txtng: The Gr8 Db8(其标准形式为Texting: The Great Debate)为书名展现短信英语的创造性[5]。Evans认为“笑脸”“爱心”“点赞”等社交媒体里的表情包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6]。由此可见,社交媒体是创造性语言的温床,是观察语言创造性的绝佳窗口。近些年,语言创造性在西方已成为研究热点。国外语言学期刊,如《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英美研究杂志》(Zeitschrift für Anglistik und Amerikanistik)和《认知符号学》(Cognitive Semiotics)都曾以“语言创造性”为主题出版专刊。德古意特出版社策划出版了“语言游戏与创造性”(language play and creativity)系列丛书。语言创造性已经成为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认知科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领域[7-11]。
国内语言学界虽然较少提及“语言创造性”概念,但对类似语言现象也早有关注。事实上,创造性语言可归属于传统的“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双关”“拈连”等修辞格,自《修辞学发凡》[12]出版以来,从修辞角度分析新词新语创新性的文献众多。最近十多年来,不少语言学者也借助语言学理论探究辞格的类别、功能、理解机制等问题。比如,徐默凡把谐音、别解、仿拟等象似性辞格按其语用意图分为两类,即旧型新释的阐释类和旧型新指的命名类,并用“空间合成理论”来解释命名性辞格[13]。也有语用学的学者从模因角度考察新兴语言的使用。比如,陈新仁引入语言模因论视角探讨英语非作格动词“致使化”这一词汇-语法创新现象[14]。曾容、文旭从模因的复制和变异方式考察汉语流行语的语义动态范畴化[15]。认知语言学学者则指出,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借此探索“认知修辞学”这一新领域创建的可能性[16-18]。也有学者从构式语法视角探讨构式辞格的生成以及特殊语境下语言创新的可能性[19-20]。还有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把“有条件突破惯常语言规律约束的语言运用特定领域”称为“语言特区”[4],或是从新媒体语言视角考察创新性语言[21]。
以上研究提供了与传统修辞学不同的研究视角,丰富了语言创新性研究。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学界较少从语言创造性视角考察新兴的语言现象。事实上,语言创造性视角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它可将语言的创造性与人类的一般创造能力连接起来,即语言创造性也是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从而可以揭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二是语言创造性视角将语言的认知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可对创新性语言的使用机制进行更为深入的解释。本文拟以金庸小说关键词的微博使用作为个案,考察日常语言中的语言创造性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之所以选择金庸小说关键词的微博使用作为考察对象,一是因为金庸小说关键词(如“乾坤大挪移”“降龙十八掌”)的命名无疑体现了文学家自身的创造性,而它在微博中的使用则体现了普通人的语言创造性;二是因为微博作为活跃的社交媒体,其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自然体现。本文探讨的问题有二:一是金庸小说关键词在微博中创造性使用的类型及特点;二是微博中的语言创造性在认知和社会层面是如何生成和理解的。
二、 金庸小说关键词在微博中的创造性使用
我们从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中选取了部分表征小说形象的关键词,如“六脉神剑”“辟邪剑谱”“扫地僧”“胡一刀”“十香软筋散”等①,通过微博检索考察“金庸小说关键词”的创造性使用。研究发现,这些关键词在微博中有着诸多创造性使用,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词汇创新;二是多模态语言创新。
(一)词汇创新
本文根据收集的语料把词汇创新分为四小类:谐音、歧解、夸张、隐喻。在谐音创新中,金庸关键词往往用来指与其语音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以吸引读者注意,如句(1)至句(4)所示:
(1)总觉得乔帮主走后,苹果的设计就没有了新鲜感。
(2)煤超疯,你好像个精神病!还是黄老歇乖!
(3)今天是吃了豹胎易筋丸了吗?就家门口拐个弯也能爆胎。
(4)转发这个郭襄,一辈子没有杨过!
句(1)中的“乔帮主”原指《天龙八部》中的丐帮帮主乔峰,此处借指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句(2)中的“煤超疯”和“黄老歇”是博主家中调皮的黑猫和乖乖的黄猫,是《射雕英雄传》中“梅超风”和“黄老邪”的谐音词。句(3)中的“豹胎易筋丸”是《鹿鼎记》中的毒药,因“豹胎”与“爆胎”音同,被博主用来指车子爆胎。句(4)中的杨过是《神雕侠侣》的男主角,谐音“阳过”,被用来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大量的金庸小说关键词在新冠疫情期间被社交媒体加以创造性使用,如“杨康”“王重阳”“全冠清”“九阴真经”等都被赋予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意义。
此种谐音双关是由同音异义引起的,其基础是两个语词之间有着语音联系。以句(2)为例,一方是我们熟悉的金庸人物梅超风,另一方则是博主想要表达的事物,即黑猫。博主通过“梅”与“煤”(转指黑色)、“风”与“疯”的同音,将黑猫命名为“煤超疯”,可见谐音双关是“一个语音结上缠着的两串思想”[23]64-65。对博主而言,语言单位的同音和多义性以及对其操控和扩展的可能性使得谐音双关成为一种写作乐趣。对读者而言,对其言外之意的成功解读带来了阅读的快感。由此,一种超越简单信息交流并体现创造性语言的成功编码和解码的交际互动得以形成。
歧解是对已有的语言单位进行重新解读,让其表达新义。博主故意对金庸小说关键词进行某种曲解以展现别出心裁的解读,如句(5)和句(6)所示。
(5)鸡翅灭绝师太再次上线。半年内,不会再吃了。
(6)乾坤大挪移,男性大势已去。
“灭绝师太”是《倚天屠龙记》中的人物,在句(5)中却与“鸡翅”相组合,被曲解为“把鸡翅灭绝了的人”。“乾坤大挪移”是该书中的武功绝学,但在句(6)中被曲解为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转变,“乾坤”本义指“男女”。
当一个表达方式通常已作隐喻义使用,而使用者使用其本义时,则该表达的隐喻义被背景化,其本义前景化了,这种背离常规的使用与人们的心理期待迥然不同,就会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在上述例子中,博主对金庸小说关键词进行曲解,通过对其字面义的挖掘,使其产生与小说中截然不同的含义,达到创造新意、制造幽默的目的。
在微博中,博主为了使表达更生动有趣,常会采用夸张手法强调其观点,如句(7)至句(10)所示。
(7)吃桑葚吃出了千蛛万毒手,所以我的阿牛哥哥什么时候来?
(8)我怀疑蚊子修炼成了兰花拂穴手,老夫连拍了三掌,连其毫毛都没有沾到。
(9)不是吧!都十一月份了,还能被蚊子叮,这是存冬天的最后一轮口粮吗?哼,死在我的黯然销魂掌下是你的宿命。吸了我的血,你是断断活不到下一秒的!
(10)喜欢这种慵懒的感觉,仿佛一只躺在你身边的猫猫用化骨绵掌拍打着你的心。
“千蛛万毒手”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武功,练时需将蜘蛛体内的毒液转到手指上,句(7)的博主借此夸大手指被桑葚染黑的程度。“兰花拂穴手”是《射雕英雄传》中的武功,讲究“快、准、奇、清”,句(8)用此体现蚊子叮人的速度之快且不易被察觉。“黯然销魂掌”是《神雕侠侣》中杨过独创的掌法,句(9)用此夸大了对蚊子击打之力道。“化骨绵掌”是《鹿鼎记》中的武功,在句(10)中夸张化地形容猫爪拍打之轻柔。这些创新语言为社交媒体语言增添了趣味性,体现了博主的幽默和智慧。
金庸小说关键词在社交媒体中的创新使用很多属于蓄意隐喻。博主总是能把握文学形象与其所要表达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耳熟能详的文学形象加以隐喻化,既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又体现出语言使用者的创造性[24]。金庸小说关键词微博使用所体现的蓄意隐喻如句(11)至句(14)所示。
(11)我想,世间最铁的关系,莫过于你吃了我的三尸脑神丹,我服用了你的豹胎易筋丸。
(12)云腿月饼:月饼中的日月神教!!!别看你们所谓名门正派的月饼外表光鲜,说起好吃,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13)穿40元的布鞋,随手捐120万,却是中国科学界的“扫地僧”,遥感技术的世界泰斗。
(14)“记忆”有时候真伤人啊,就好像段誉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
句(11)中的“三尸脑神丹”和“豹胎易筋丸”是金庸小说中控制精神的药物,博主在此用其喻指一种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日月神教”是《笑傲江湖》中的第一大邪教,句(12)用其表明云腿月饼在月饼中的重要地位。与之类似,句(13)的隐喻凸显该科学泰斗身怀绝技但深藏不露的特点。句(14)中的隐喻强调了记忆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就像段誉使用六脉神剑一样,时灵时不灵。以上例子都激活了与金庸文学形象有关的概念,使得读者借助文学形象的特征来理解目的域。其中,诸多隐喻往往出人意料,充分反映出使用者的语言创造力。可见,博主在微博中使用金庸小说关键词,其目的不仅是传递信息,同时还想表现出自己的语言创造性。
(二)多模态语言创新
模态是被特定感知过程所知觉的符号系统,可以与五种感官一一联系,可分为五类,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也有学者将其细分,如Forceville将模态细分为九大类,分别是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接触。多模态是由两种以上模态共同参与构建的符号单位[25]23。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允许用户以文字、图片、视频组合的多媒体形式发布即时信息。在推文中,博主常常使用文字加图片的形式构建跨图像符号和书面符号的多模态表达形式,通过赋予图像某一特定属性来传达特殊含义,从而实现多模态语言创新。金庸小说关键词也常以多模态形式出现于微博,如句(15)和(16)所示:
(15)飞雪连天射白鹿!
莱万雪中倒钩领衔欧冠小组赛阶段最佳进球的候选名单!
该条微博还配有一张图片,图中的球员莱万一身红衣,整个人全身飞起,右脚倒钩射门,图中还有一堆积雪。
“飞雪连天射白鹿”是金庸7部小说的合称,“飞雪”用于提示整场球赛的自然场景,“射”用来指球员在雪天倒钩射门。而“射门”的图像提示了足球射门这一目标域,从而帮助读者成功建立起从金庸小说到足球射门的跨域映射。
(16)吃7年减肥药,增重104斤。
这哪是减肥药啊,简直就是豹胎易筋丸。
该条微博还配有一段视频,内容显示,图中的女子减肥前是50千克,腰肢纤细,减肥后则变成102千克,显得膀大腰粗。
该微博用《鹿鼎记》中让人体型发生巨变的“豹胎易筋丸”类比效果适得其反的减肥药。视频生动呈现“增重52千克”的文字内容,强化了信息的传达,体现了博主对减肥药的不满情绪。
Forceville指出,语言和图像具有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关系,正是由于影响视觉感知的两种表意符号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共同诱发和引导对隐喻的识别以及对意义的筛选和解读,才使读者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26]71。博主常常使用多模态文本实现语言创新。在此类语言创新中,语言使用者需要挖掘图像、视频和文字文本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从而实现其意义的构建,而读者也需要根据自己对图像和文本相似或相关的认识从而正确解读博主的语言创造性。
三、 创造性语言生成和理解的5C模型
语言创造性是人类创造力在语言层面的表现之一。人类的一般创造力包含新颖性(novelty)和适当性(appropriateness)两大特征[27]。新颖性是对原有规范的偏离;适当性即契合其发生的情景,且具有一定的价值[28-29]。Krtvélyessy等人在讨论创造潜能与构词创造性的关系时指出,构词创造性是人类一般创造力在语言领域的一种表现[11]。同样,日常语言中的语言创新也是创造潜能在语言层面的一种表现,反映了新颖性和适当性。
日常语言的创造性是一般创造力在语言层面的体现,表现出认知创造性。认知创造性是语言创造性的源泉[30]。认知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和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在认知视角中,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创造性思维便是基于概念进行推理、想象、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认知特征之一是隐喻思维[31],即在不同事物之间找到相似之处[32]。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意义的建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即认知主体能够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想法、意义或概念结构整合起来,并创造出全新的意义[7,32]。语言使用者通过整合和转化已有的概念资源来理解新的情境,该过程涉及四个基本操作:概念输入、交叉映射、选择性投射和整合。以“屠龙刀”为例,它原是《倚天屠龙记》中的锋利武器,但在日常语言中被用于指“大幅砍价”的商业行为,如句(17)所示。
(17)今天在班赞海鲜市场吃了一顿龙虾套餐。
这里记得要带屠龙刀来哦,对方说3 800泰铢,我直接说1 800泰铢就吃,不然就走。
在句(17)中,“屠龙刀”的隐喻用法将商品交易类比为武侠斗争,图1是其所涉的概念整合认知建构模型。
具体而言,输入空间I描述了屠龙刀的主要概念要素,包括武侠斗争的认知背景、武器的力度以及武器持有者的特质等;输入空间II为砍价行为的事件要素,包括砍价的幅度、交易人的行为特征等。两个输入空间的投射存在基于相似性的认知前提——“尺度图式”,即“武器的力度”对应“砍价的幅度”。概念整合是一个高度选择性的过程,并非所有源自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都会被使用,只有那些对于新生成的意义有用的元素才被保留下来。在该例中,来自屠龙刀的象征性意义“力量”和砍价的“力度”被保留,而其他不相关的信息,比如屠龙刀的制作背景和交易者的身份信息则被忽略。最后,被保留的元素和关系在一个新的认知空间中得以重新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通过概念整合,语言使用者将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性元素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意义。这个过程展示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以及语言表达复杂思想情感的强大能力。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隐喻发挥着重要作用。隐喻思维是创造力的根源,不同元素的组合可以产出具有创造性的产品[33]。实证研究也表明,隐喻思维和创造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4]。比如,“扫地僧”与科学泰斗都有“深藏功与名”的特点;“六脉神剑”与人的记忆都有不稳定和不可靠的特点。这些概念的源域与目标域原本相去甚远,而博主却能发掘文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基于相关语言资源和语境信息来建构新的意义,即拓展出词语的创造性隐喻义。在上述例子中,金庸小说关键词的隐喻义已从文学形象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足见隐喻思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还应注意的是,与传统媒介下的交流方式不同,社交媒体上的语言使用可视为“将个人形象传达给他人的自我展现过程(self-presentation)” [35]。因此,微博上的语言生成和理解不仅包括使用者(如博主)的单向行为,同时也涉及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即接收者(如“粉丝”)。来自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表明,当人受到认可或赞许时,大脑中的相关区域会得到激活,从而带来奖励性的愉悦感[36],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行为。博主对于语言材料的选择越有新意,就越容易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其“点赞”“关注”“转发”等行为性认可。因此,对于微博用户来说,无论是为了提高互动率,还是为了促进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认同,创造性语言的使用都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交策略。对于接收者来说,新的语言单元并不存在于已有的语言经验中,甚至与原有的语言经验相冲突,最初这会造成认知失调,但语境线索、背景知识、语言经验会触发其解码中所涉的意义[37]。这种从认知失调到成功解码的过程会带来幽默效果,从而带来交流的满足和欣赏的愉悦。幽默理论中的“不协调理论”(Incongruity Theory)强调幽默源于人们对不相协调或意料之外元素的认知[38]。幽默作为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39],可帮助使用者创建群体认同、塑造个人身份,并获取社会认可[40]。微博用户使用金庸小说关键词描述现代生活中的事件,就是创造一种“不协调性”,它突破了人们对武侠的传统认知界限,制造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塑造了用户自身积极的幽默形象。
当然,这种“不协调性”的最终生效需要人们共享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文化背景。一个未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很难理解“王重阳”“全冠清”等创造性语言的妙处,而关于“三尸脑神丹”“日月神教”的幽默如要生效也需要听话者对金庸小说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化解“不协调性”。可见,语言创新所产生的新的语言单位对认知有着较高的要求,它有可能被接收者接受和分享,但也可能无法被成功解码。因此,接收者在语言创新过程中扮演着消化创新成果的角色。换言之,语言创新以及对语言创新的理解和接受都需要调动一般认知创造力,同时也需要编码者和解码者共享某种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此处的共享知识即金庸小说的经典化与日常生活化。
很多时候,语言创新是人们有意为之,其目的不仅在于产生新的意义,还在于改进交际关系。语言不仅具有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还具有人际功能,交际者可以通过特定话语来建立人际关系、表达自身立场以及传达身份信息[41]29-31,而微博这类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社会交互环境。人们通过谐音、曲解、夸张、隐喻等手段进行语言创新,不仅是为了传达语言的美学效果,还期望听众对其本人产生一种新的观感,促进情感交流,提升人际关系。Jespersen认为,人活着不能只为了面包,语言是一种有用的交际工具,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功能。语言不仅是用来说话的4WXmwh9+r5L0RttTpT7bug==,也用来唱歌,说话往往无非就是对语音进行操控从而创造语言游戏,达到阅人悦己的目的[42]219。Thurlow指出,语言创新实践的动机是参与者实际的需求,是他们故意想要操控拼写、标点和语法规范的尝试[43]179。换言之,语言创新不仅关乎产出,也关乎过程,关乎文本,关乎参与者 [44]。微博用户对金庸小说关键词的创新使用包含着向受众展示自身的特点,而这种创新提升了其与受众之间情感上的感知和认识,给受众留下有趣、幽默的印象。此外,采取语言创新策略实际上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认同息息相关[45],微博用户对金庸小说关键词进行创新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表达其对“金庸迷”这一社会身份的认同。可见,语言创新,尤其是社交媒体上的语言创新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用户在微博中对金庸小说关键词进行创造性使用,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意义,受众能体会到博主的智慧及其操控语言背后的匠心,从而会心一笑。由此,参与者创造力的更高层次的交流就得以实现。简而言之,语言创新性的实现机制可概括为5C模型(5C指的是creativity、constructor、co-constructor、conceptual blending和canonization这五个以C为首字母的关键概念),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语言创造性(linguistic creativity)得以实现,首先涉及创造性语言的建构者(constructor)。建构者调用了金庸小说关键词,并赋予其在具体语境中不同于小说中的意义,将其映射到现实生活中(比如通过“屠龙刀”映射“大幅砍价”事件),这是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的过程。此为创造性语言的发出端,即话语过程的开端。创造性语言的实现还涉及很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受众。受众作为话语的共同建构者(co-constructor)也参与创造性话语建构过程,这样语言创造性的生成和理解才会形成一个闭环。而说话者之所以能使用、听话者之所以能理解这一创造性语言,还需要他们共处同一个熟悉的社会文化背景,此处即金庸小说的经典化(canonization)和日常生活化,即金庸小说关键词已经进入了日常生活,人们对其耳熟能详。文学经典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作家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有没有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24]。金庸小说的经典化和日常生活化为其关键词的使用、理解和传播提供了社会背景,而反过来,关键词在微博中的广泛使用也进一步促进了其关键词的熟语化,进而促进金庸小说的经典化。以上便是创造性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现的5C模型,即语言创造性的生成和理解涉及建构者和共同建构者、建构者的概念整合认知建构,以及文学经典化和日常生活化所提供的社会文化背景。需指出的是,此处的5C模型参考了Hoffmann论构式创造性的5C模型[46]。Hoffmann的模型包括构式建构者、共同建构者、构式网络(construction network)、构式整合(construction blending)、构体(construct)等5个部分。本文模型则在其基础之上有所发展。一是本文的5C模型运用于语言创造性整体,而不局限于构式创造性,因此本模型中的建构者不局限于构式建构者,概念整合的范围也大于构式整合。二是本模型加入了社会因素,文学经典化,笔者认为日常语言创造性的生成与理解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语境,此处即金庸小说的经典化和日常生活化。因此,本文的5C模型更好地解释了日常语言创造性的生成和理解机制。
四、 结 语
语言创造性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尤其常见。本研究借助金庸小说关键词的微博使用考察语言创造性的生成与理解。研究发现:第一,金庸小说关键词在微博中有大量使用,可分为词汇创新和多模态语言创新两类;第二,金庸小说关键词在微博中的创造性使用体现了概念整合的认知建构作用。同时,本文提出了融认知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5C模型可以解释语言创造性的实现过程。简言之,语言创造性的生成和理解涉及建构者和共同建构者,建构者的概念整合认知建构,以及文学经典化和日常生活化所提供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语言创造性的生成与理解才成为可能。
(本文为浙江大学文科青年交叉创新团队“文学风格计算团队”的阶段性成果。我的博士生李雨飞、吴侠和陈泽南帮忙收集了部分材料,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特此致谢!谨以此文纪念金庸百年诞辰。)
参考文献
ASHER R E. R. E. Asher [M]//BROWN K, LAW V. Linguistics in Britain: personal histori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2: 28-42.
[2] CARTER R. Language and creativity: the art of common talk[M]. London: Routledge, 2004.
[3] PLAG I. Word-formation in Englis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 徐杰, 覃业位. “语言特区”的性质与类型[J]. 当代修辞学, 2015(4): 20-31.
[5] CRYSTAL D. Txtng: the Gr8 Db8[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6] EVANS V. The Emoji code: how smiley faces, love hearts and thumbs up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communicate[M]. London: Michael O’Mara Books Limited, 2017.
[7] TURNER M. The artful mi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the riddle of human creativit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8] MAYBIN J, SWANN J. Everyday creativity in language: textuality, contextuality, and critique[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7, 28(4): 497-517.
[9] JONES R.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creativity[M]. London: Routledge, 2016.
[10] GOLDBERG A E. Explain me this: creativity, competition, and the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construction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11] KÖRTVÉLYESSY L, STEKAUER P, KAACˇMÁR P. Creativity in word formation and word interpretation: creative potential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12]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13] 徐默凡. 论命名性辞格[J]. 当代修辞学, 2011(1): 44-52.
[14] 陈新仁. 词汇-语法创新的语言模因论解读——以英语非作格动词“致使化”为例[J]. 外语教学, 2017(3): 12-17.
[15] 曾容, 文旭. 流行语语义动态范畴化的模因研究[J]. 当代修辞学, 2019(3): 86-95.
[16] 王寅.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J]. 当代修辞学, 2010(1): 45-55.
[17] 束定芳.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5): 43-50.
[18] 卢卫中. 认知修辞学:象似性的修辞性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1.
[19] 王珏. 从构式理论、三重语法看辞格构式的形成[J]. 当代修辞学, 2010(1): 56-66.
[20] 钟书能, 石毓智. 从创新表达看语法构式功能[J]. 语言科学, 2017(4): 353-360.
[21] 崔希亮. 基于语料库的新媒体语言透视[J]. 当代修辞学, 2019(5): 1-14.
[22] 刘国重. 破译金庸密码[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5.
[23] KOESTLER A. The act of creation[M]. London: Hutchinson & Co., 1964.
[24] 邵斌, 史慧琳. 文学经典化的语言学证据:金庸小说关键词的日常生活化[J]. 浙江学刊, 2022(1): 211-220.
[25] FORCEVILLE C.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h[M]//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9: 19-35.
[26] FORCEVILLE C.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 London: Routledge, 2002.
[27] RUNCO M A, JAEGER G J. 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2, 24(1): 92-96.
[28] GRUBER H E, WALLACE D B.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unique creative people at work[M]//STERNBERG R J.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93-115.
[29] MARTINDALE C. Biological bases of creativity[M]//STERNBERG R J.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37-152.
[30] LEIKIN M, TOVLI E, MALYKH S. Bilingualism and creative abilities in early childhood[J]. English Linguistics Research, 2014, 3(2): 54-63.
[31] CASAKIN H P. Metaphors in design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creativ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2007, 1(2): 21-33.
[32] FAUCONNIER G, 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33] MEDNICK S A.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M]//ROTHEMBERG A, HAUSMAN C R. The creativity questio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76: 227-237.
[34] GLICKSOHN J, KRAEMER S, YISRAELI O. A note on metaphoric thinking and ideational fluency[J]. Metaphor and Symbol, 1993(8): 67-70.
[35] YANG C, BROWN B. Online self-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and self-development during the college transition[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16, 45(2): 402-416.
[36] DAVEY C G, ALLEN N B, HARRISON B J, et al. Being liked activates primary reward and midline self-related brain regions [J]. Human Brain Mapping, 2010, 31(4): 660-668.
[37] KSHENOVSKAYA U L. Puns in advertising discourse: cognitive aspect[J]. Topical Issues of Philology and Method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2017, (11): 84-87.
[38] GRUBER H E, KOESTLER A. The act of cre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66, (1): 163.
[39] BROWN P, 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0] BAYM N K. The performance of humor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995: 1(2).
[41] HALLIDAY M A K, MATTHIESSEN C.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3r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
[42] JESPERSEN O. Selected writings of Otto Jespersen[M]. London: Routledge, 1960.
[43] THURLOW C. Determined creativity: language play in new media discourse[M]//JONES R H. Discourse and creativity.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2012: 169-190.
[44] JONES R H. Skating across timescales: creativity in dynamical systems[M]//JONES R H. Discourse and creativity.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2012: 232-246.
[45] NGHIPONDOKA T N. Exploring linguistic “creativity” on social media: a case of selected posts by Namibians on Facebook, Twitter and WhatsApp [D]. Namibia: Univ. of Namibia, 2020.
[46] HOFFMANN T.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linguistic creativity [EB/OL]. (2024-01-16)[2024-07-21]. https://www.cambridge.org/engage/coe/article-details/65a658f7e9ebbb4db945e4b2.
The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Creativity in Everyday Language:
A Case Study of Keywords of Jin Yong’s Novels in Weibo
SHAO B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Creativity in languag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monopoly of literary writers, but in fact, creative expressions originated from literary works also abound in everyday communication. While the keywords in Jin Yong’s novels undoubtedly reflect the creativity of a literary genius, while their unusual use in social media reflects the linguistic creativity possess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lexical use innovation and multi-modal language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gnition, the creative use of Jin Yong’s keywords in Weibo, a Chinese microblogging platform, entails the cognitive and constructive function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Specifically, creativity in everyday language cannot be produced and understood without its constructor and co-constructor, the constructor’s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brought by the canonization and popularity of literary works.
linguistic creativity; everyday language; Jin Yong’s novels; Weibo; 5C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