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制定儿童绘画作业的评价标准”的主题观察报告

2024-10-19石丽

求知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小学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评价标准比较模糊,一般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这就要求教师慎重地处理和量化评价指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及个性、人格的完善。为此,教师在制定儿童绘画作业的评价标准时,应注意把握作业评价的方向,找到评价的最佳切入点,更为有效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更好地实施美术课程,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关键词:小学美术;评价标准;儿童绘画作业;新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石丽(1981—),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地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创新的意识已经逐渐深入课堂,并且已经开始渗透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设置个性化的作业,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这增加了制定美术作业评价标准的难度[1]。

传统的美术课堂作业评价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基本标准和原则,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性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发展的实际,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新课标背景下,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针对示范课“如何制定儿童绘画作业的评价标准”展开主题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绘画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素养。基于学生视角,探索新课标理念下美术课堂作业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助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一、制定儿童绘画作业评价标准的意义

由于教师对于新课标的核心思想有不同的解读,他们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评价观点,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而为了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教师需要整合数据,设定科学的评估准则。对于艺术课程的学习评估应重视学生的创作成果,重视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反应,留意他们在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美学品位、情绪状态、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从多个角度来综合评估学生的个人成长水平。

二、观察过程与观察现象

(一)观察过程

1.故事角色代入中提升学生参与度

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卵石动物造型》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设计应用”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体验设计、传统工艺等,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创意实践能力,实现传承与创造。在本课中,沈老师从一个绘本故事开始,以“随形猜物”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开启学习,让学生先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借助肢体语言等展示动物的特点,与同伴互相交流;再寻找合适的卵石,引导学生运用夸张、变形、简化的表现方法在卵石上设计动物的造型,展开各种联想,以此激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过程评价中提升学生个性表现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的作品形成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与点评。学生在创作中的个性与特性需要被及时发现、恰当引导,以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沈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呈现了评价标准,师生对照标准一边创作,一边评价,一边改进,评价贯穿教学全程,指导学生发展了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提升了综合表现水平,满足了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

(二)观察现象

1.维度的确定从老师做主到学生参与

沈老师最先尝试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授课,没有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听教师的评价,而缺少自己评价的机会。观察发现,学生有发表个人看法的需要,而在“老师做主”的课堂上,他们的主动参与性减弱了,创作表现水平也随之降低。经过几次调整后,沈老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设计了有趣的闯关升级式评价标准(如表1),让学生融入“升级打怪”的情境中,参考标准进行自主评价,能力在“自己来”中渐长。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美术课上,评价不再是甄别与选拔优秀学生的方式,而是激励、促进学生进步的手段。在学生创作之前,出示这样有趣的闯关升级式评价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创作的要求,明确学习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是纸上谈兵,教师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沈老师在设计评价维度时,重视学生的参与。“色彩鲜艳、装饰丰富、构图饱满、创意十足”,这几个维度是教师提出,学生最终确认的。这样的评价标准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从源头上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与自主意识,突破传统模式对学生发展的束缚。

2.标准的制定从面向集体到满足个性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教师需要谨慎地处理这一过程,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以及个性、人格的完善。所以,评估指标的测定不仅要考虑集体的共性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人进步。教师需要避免对艺术的表现设定固定的标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如让他们在课程中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理念等,允许他们自由地发挥创意,展现个人的独特思维,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3.结果的评定从“听老师讲”到“让学生来”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让评价结果更可信,突出学生的学习成果,沈老师制定了综合评价标准,并分步骤实施。第一,每个小组根据教师的指示制定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评估准则,并以此作为评估的基础。第二,在教师的整体规划下,学生根据具体的评估目标和标准完成对自我学习行为的解析。在本课中,有学生的个人评价为“我在鹅卵石上画了一个对称图案并用不同的颜色上色,使用了颜色对比来增加视觉冲击力,并注意到了其他同学的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第三,小组完成合作学习后,可以主动申请“优秀团队”称号,经过其他小组及教师的评估,得到结果。在本课中,某小组提出:“我们在设计阶段中能够紧密合作,除了综合使用冷热色调,还创新性地制作出独特的动物形象。全体成员都觉得我们有资格被评选为优秀团队。”其他小组则对他们的整体学习情况做出评价,肯定他们作品的创意性以及他们合作的积极性,支持他们获得“优秀团队”称号。第四,教师授予“优秀团队”荣誉称号,把勋章发到小组成员手中,并记录到他们的个人发展档案里。

从发展视角来看待评估结果,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后续创作打好基础。新课标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鼓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三、观察感悟

(一)标准中有学习绘画的方法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做到专业评价,评教合一。小学生的思维丰富跳跃,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示范和指导的作用,以规范的语言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使用鼓励式评价,但评价语言仅限于“画得真棒、很好、还不错”等简单词汇,没有清晰细致地分析学生的优势。而且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作品的还原度,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课堂学习的美术知识,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结合前文的评价表,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作业进行专业化的点评,指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中蕴含的学法,创作出具有独特性和创意性的作品。

(二)标准中有美术学科的素养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重视素养评价,以评促学。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学生身心逐渐成长发育,他们开始学习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建立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塑造个性特质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和指导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思想活跃,创造力丰富,教师若坚持灌输式的评价方式,仅对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和临摹能力进行点评,容易让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将课堂的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手段,在给予学生评价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用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标准中有课堂秩序的开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科学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不能仅限于教师“一言堂”,而要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等部分,引导学生积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各类作品发表看法,谈谈自己创作时的心情以及对同学作品的建议。自评与互评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方式,了解班级同学的绘画水平和评价能力,达到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效果,促进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一些独特想法和艺术构思,教师应给予支持,注意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和创作。同时,在评价时也需要尊重个性化差异,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美术专业学习,为学生提供认知、语言、社交、情感等方面的多样化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明确的作业评价标准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当学生知道他们的作业会被如何评价和反馈时,他们会更加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和规则,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评价标准要指导教师“教”的方向,引领学生“学”的方向,激活师生教与学的动力,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美育是小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术教师要在小学阶段通过教学实践与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欣赏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他们的情操。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有独特的审美观和专业的评价能力,充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摒弃以成人视角做出的主观评判与武断评价,而要从学生的视角设计评价标准,给学生创作的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画做出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