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2024-10-19张秀凤

求知导刊 2024年19期

摘 要: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语文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所表现出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强调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优化

作者简介:张秀凤(1973—),女,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新时代下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并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在各种情境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此外,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形成健全人格。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二、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同时也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在课堂上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这意味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快速提升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自身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1]。

三、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语言讲授课文知识,学生则通过听教师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较差,学习效果不佳。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要死记硬背、反复练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二)课堂氛围沉闷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没有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主动参与课堂,容易对语文学科产生厌倦心理。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2]。

(三)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比较远的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内容。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部分学生无法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对语文学科产生厌倦心理。

(四)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是否达到标准,这一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全面发展自身素养。首先,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当地的山水风景、民俗文化等元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来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教学活动,如田野调研、采风写景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和社区,感受身边的美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最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小兴安岭地区的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人文情怀。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3]。

(二)以语言训练为核心,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以语言训练为核心,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语言建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训练不仅仅是单纯的语法和词汇学习,更应该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实施口语表达训练等方式,激发他们对语言的热爱与感悟,使他们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用词精准和意境深远,从而激发学生模仿创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形成逻辑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文章阅读技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建构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名著、经典文学作品等文本,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精神。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文学欣赏课,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进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总的来说,只有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思维训练和文学感悟,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真正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实现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桂林山水虽美,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才是真正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正如语文教学中的深刻内涵与情感体验,才是学生语言建构能力提高的根本所在[4]。

(三)以审美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在审美教育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成于日常生活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秋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秋天”这一主题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美的感知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第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变化,感受秋日清晨的清冷、午后的暖阳、傍晚的余晖,让学生用心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色彩、气息、情绪,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秋天”为主题的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画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第二,金黄色是秋天的标志,也是审美教育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秋天的诗歌、绘画作品,使学生感受金黄色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色彩的热爱与创造。教师可以选择描绘黄鹤楼的画作等经典作品,让学生体会画家是如何通过金黄色表达对秋天的独特情感的,启发学生用心去感知和表达色彩之美。通过对金黄色的赏析与创作,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第三,秋天的落叶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审美教育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赏析秋天的落叶,使学生感受落叶的飘零、凋零、腐化,体味生命的轮回与变迁。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落叶,感受落叶的形态、颜色、质地,让学生体会落叶的独特之美。同时,可以通过写作、手工等形式,让学生创作关于落叶的作品,表达对秋天落叶之美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主题,秋天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通过秋天主题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美的热爱与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和文学素养。

(四)以文化理解为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

文化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深入研究文化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愚公移山”这一成语故事展开思考。“愚公移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当你们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得出结论:“应该努力克服困难。”以此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教学《端午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供课外资源,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通过阅读名人故事,学生能够感受历史的厚重感,进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总之,教师要注重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坚定地走向文化自信的道路[5]。

结语

综上,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教师要积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进行总结归纳,对其进行针对性引导,帮助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核心素养水平。教师也要加强教学反思,分析和总结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此外,教师还要总结和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加强教学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雷春燕.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4(9):38-40.

[2]董秋妹.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J].亚太教育,2024(3):50-52.

[3]“双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果要报”[J].基础教育论坛,2023(20):44.

[4]唐冠军.核心素养培育视域下的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3.

[5]王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浅易文言文教学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