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策研究
2024-10-19赵震
摘 要:基于文化自信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对教法的研究,更离不开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因此,主要从教材、教法、教师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教法
作者简介:赵震(1969—),男,甘肃省兰州市六十四中学。
为了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情感认同,从而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教育教学热点,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认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教材的解读和对教法的研究,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加强教材解读,紧扣教材主线
(一)宏观解读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紧密结合学生成长阶段和学习特点,设置了不同的主题与内容。其中,七年级教材以学校生活为基础,同时融入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元素,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人交往,建立纯真友谊,正确处理矛盾与冲突,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八年级教材则以“社会”为核心概念,深入探究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初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九年级教材则从国家和社会发展层面展开,探讨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世界观,着重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二)微观解读
微观解读是指对每个教学单元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提取关键教学要素,包括仔细分析单元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关键知识点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自信要素等。通过研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核心内容,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例如,在七年级教材中,通过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册教材、各单元、各课之间紧密相连。因此,在解读时,教师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整体框架,同时结合微观解读,深入剖析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1]。
二、加强教法探究,增强文化自信
(一)致力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确保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教师需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在结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做到教法围绕学法,以学促教,并根据课程内容、重难点知识选用相关素材,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行动研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可以创新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延续文化血脉”时,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中华文化元素,采用热点分析、情境体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为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的分享会和讨论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鼓励学生畅谈自己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在教学“少年的担当”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立志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领悟智、富、强、独立、自由的内涵,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正式教学环节,教师应结合知识点,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名言、视频等材料强化思想引领,利用历史人物故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梦。同时,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青少年应有的情怀与抱负,包括传承文化、爱国、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少年应拥有的情怀与抱负,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教材相关内容,如出国留学的学生的变化等,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变化所反映的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教育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应涵盖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以帮助学生明确作为青少年对国家、对世界、对人类应有的责任和担当[2]。
(二)致力于文化自信的内化与践行
在多元文化交融、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每天都在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道德与法治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辨析各种观点,将文化自信内化并践行的重要使命。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的第一目“中华文化根”的教学为例,为强化对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推动文化自信的内化与践行,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文化认同和自信的重要来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讲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伟大成就和独特魅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不断发展自身的文化素养。
其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感受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化展览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最后,为了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教师还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时事热点开展分析和讨论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节日、民族习俗以及当代文化现象,从中分析关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3]。
(三)致力于文化自信培育的情境创设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室和校园环境,挖掘隐性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可以在教室设置学习园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布置文化园地,庆祝国家庆典和传统节日;设立文化交流墙,选择时政性强、可探究、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内容,供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展示学习心得和实践经历;组织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制作文化宣传册。同时,设计校园文化展览墙,并通过学生会、社团等渠道征求学生意见,共同打造充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为了唤醒学生的经验,使既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相融合,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在教学“中华文化根”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以学生熟悉的青城古镇为例,运用VR技术让学生在线游览高氏祠堂、青城书院、青城隍庙、罗家大院等文化景点。通过播放视频,分别从传统民俗活动(如英雄武鼓、烧秦桧、柴山)、民俗文化(如《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特色饮食(如青城长面、糁饭、陈醋)以及特色技艺(如水烟制作技艺)四个方面展示青城古镇的魅力。这些视频中融合了大量文化元素和民间艺术,不仅介绍了青城古镇背后的西北民居和风情,还引导学生探索“风雅青城,仁义之乡”美誉的由来。在情境渲染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联想,勾勒出一幅幅兰州文化的画卷。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构建出完整的中华文化知识体系,提升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通过充分利用教室、校园以及地域文化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4]。
(四)致力于研学活动的开展
为了深化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教师应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前往校外开展一系列紧密贴合学生生活的研学活动。这些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在教学“少年的担当”时,为了强化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前往青城开展紧密贴合学生生活经验的研学活动,如表1所示。
三、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讲述名人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根基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都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宝贵资源。比如,墨子倡导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共处;李时珍倾尽毕生心血编纂《本草纲目》,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陶行知致力于教育事业,强调实践与创新。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与法治智慧。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名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从而汲取人生经验和智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引用经典名句,强化价值引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经典名句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用这些经典名句,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领悟中华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例如,教师可以引用《礼记》中的“言有物而行有格也”,引导学生追求理想的人格;或者引用《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修身明德的重要性。这些经典名句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挖掘家规家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家规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家庭美德和社会价值。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和分享家规家训,让学生在了解家庭美德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规家训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规家训,并讨论其意义和价值;或者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规家训,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认识到家庭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在教材解读方面,需要将宏观与微观解读相结合,全面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导向,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和要求,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法探究方面,要致力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文化自信的内化与践行,创设相应情境,开展研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发挥教师引领作用方面,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引导作用,通过讲述名人故事、引用经典名句、挖掘家规家训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胜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何以强化学生文化自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6):106.
[2]付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思考[J].智力,2023(18):127-130.
[3]李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思考[J].新课程,2021(39):90.
[4]彭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7):110-111.
[5]孔德生,冯爱敏.思政教育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