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024-10-18贺程

老年人 2024年9期

近年来,尤其自去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以来,一大批有见识、有经验、有技术的干部、教师、医生等人员,退休后主动告老还乡做起了新乡贤,义务从事技术指导、乡村教育、乡村治理等工作,带领老百姓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退而不休,投身一线助力乡村振兴

“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为家乡打造几个特色品牌。”8月1日上午,湘阴县老科协副会长刘晖谈起他退而不休的原动力时这样说。

刘晖今年68岁,高级农艺师,曾任湘阴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退休后,刘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回到家乡,继续奉献余热。他将涉农老专家组织起来,成立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奔赴三塘、樟树、静河等藠头、辣椒和水稻集中育秧基地开展技术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当碰到樟树港辣椒出现品种良莠不齐、产量不高、抗病性差等问题时,刘晖蹲点指导,并撰写了辣椒防冻等技术文章,制定了《樟树港辣椒生产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推动樟树港辣椒提纯复壮、增产提质。

2017年10月,他作为主答辩赴京参加樟树港辣椒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答辩,使樟树港辣椒顺利地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023年,樟树港辣椒获评“湖南名椒”品牌。目前,樟树镇发展樟树港辣椒种植标准化面积1.18万亩,国家级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绿色食品示范基地1个,市级以上特色经营主体4个,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超5亿元。文谊新村作为樟树港辣椒核心产区,成功跻身岳阳市首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同时,他还积极协助镇源、长康、横岭湖、湘科米业等龙头企业创建基地,编制申报书,使35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2016年,株洲市委组织部发出“招贤令”,号召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到省级贫困村或软弱涣散村任职3年。那一年,株洲市纪委监察局干部陈和平60岁,得知此事后,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名。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干部,到村里任职,就是回报党和人民。”就这样,陈和平来到年轻时当过知青的渌口区朱亭镇浦湾村,这是他的第二故乡,为村里的发展、乡亲的幸福贡献力量。

2016年的浦湾,还是软弱涣散村。一间40多平方米的办公房子,一本亏空数十万元的账本子。陈和平明白,这“村官”不好当。一上任,作为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的陈和平带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走访,听取意见、了解需求,掌握全村第一手资料。此后3年,陈和平为浦湾村争取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项目30多个。拉通环村公路,利用区位优势打造湘江休闲旅游区、立体林业区和鲜果小镇区。浦湾村先后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获省级“文明村”“美丽乡村”“党建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从一个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成为“先进示范村”。

“公司年产值超过200万元,这可得感谢村里来的那位‘老干部’。”益阳市资阳区张家塞乡合兴村党总支书记胡德方说。

那位老干部指的是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原副书记、副局长郭应龙。郭应龙退休后,便报名回到家乡资阳区张家塞乡合兴村。郭应龙发现,村里的甜酒远近闻名,味道沁甜、口感醇厚。2023年11月,“张家塞甜酒”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甜酒产业都是依靠小作坊“小打小闹”,不成规模。

如何做好“整合文章”、做大甜酒产业?郭应龙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前往北京、湖北等地学习甜酒生产先进经验,大家“脑洞大开”。

“小作坊酿酒,酒香一个村;开公司酿酒,酒香全中国。”郭应龙看到了问题的本质,随即指导村里成立合兴村甜酒产业股份公司,建成年产上千吨的标准化甜酒工厂。

身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退休干部,郭应龙懂规划、会规划,他带着村干部到相关部门对接工作,全面详细制定合兴村5年村庄发展规划。合兴村因数字化治理模式,成为“湖南省数字乡村特色试点村”。

退休还乡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出生于乡村的离退休人员不仅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更是人才的一部分,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意义重大。然而,乡村和城市的生活条件存在差距,让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他们返回久违的出生地并非易事。

一是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出生于乡村的离退休人员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一旦返乡之后,工作生活条件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某离退休人员向记者表示,自己老家的房子已破败不堪,因户口原因土地也收回去了,返乡后居住都是问题。

二是生活不适应,存心理顾虑。如今的离退休人员返乡不同于古时的退休官员举家回乡。他们的家眷往往都在城市,他们返乡后,由于亲人不在身边,等慢慢变老后会带来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医疗保障不到位、生活无人照顾等等。他们的退休待遇、医疗保障等生活要素已经与所在城市完全绑定。回到乡村,生活条件将发生极大变化,很多事情是依靠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

江苏盐城籍退休干部夏先生说,几十年在城市工作,医保、社保都在南京。回老家后,异地衔接比较麻烦。“再说苏北农村医疗资源无法与南京相比,上了年纪的人,万一有个急病,从村里开车到市里医院要一个多小时,救治哪来得及。”

西部某城市退休干部胡先生也表示同样的担心:乡下医疗卫生条件肯定比不上城市,自己一把老骨头了,经不起病痛折磨。老家与他同庚的一位老人,突染重病需要上医院检查,只能靠亲友推着架子车送到几十里外的乡镇医院,但路途颠簸,还没送到医院就在半路离世了。

“村卫生室只能治疗一些头疼脑热的病症,卫生室年轻医生只能输液、给点简单的药物。”退休干部杨先生说。

三是社会对他们还存有偏见与戒心。一些离退休人员之所以不愿回乡,除了客观条件制约外,还有其他一些主观上的顾虑。他们长期在城市工作,与农村联系较少,回来之后和村民沟通交流不太适应。“农村是相对封闭又很现实的地方,你返乡要给当地带来发展成果,老百姓才觉得你有价值;如果你不给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他们会觉得你才干不够,往往不会尊重你。”一位退休干部说。

退休返乡干部丁先生说,最初决定回乡干事时,身边阻力不少。一方面是家人明确反对,认为自己年纪大,退休要好好安享晚年,没必要回村里“折腾”;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风言风语,说自己当局长退休,还想回村当组长发财。这样的说法让自己感到特别寒心。

多措并举,让新乡贤无后顾之忧

如何提升新乡贤返乡建设乡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经验、威望优势?专家表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价值引导,让出生于乡村的离退休人员“愿意回”。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信、抖音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宣传离退休人员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农村建设中的先进个人、典型事迹等,激发离退休人员参与乡村振兴及基层社会治理的热情。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让出生于乡村的离退休人员“回得顺”。完善离退休人员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系统,按照离退休人员原来从事的行业,结合年龄、学历、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信息,建立离退休人员清单,动态更新数据并向社会发布“老年人才”信息,方便乡村对接。

三是合理安排岗位,让出生于乡村的离退休人员“用得好”。按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结合各离退休人员工作经历和兴趣爱好,认真分析研究,合理确定工作方向,使广大离退休人员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坚持把离退休人员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规划,聚焦乡村需求,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制定“银发人才”年度培训计划,定期举办乡村振兴知识讲座、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组织离退休人员参观各乡村建设情况,创建沟通机遇,为乡村提供更全面、更充分、更灵活的人才保障。

四是优化创业环境,让出生于乡村的离退休人员“留得住”。聚焦离退休人员在乡实际生活需求,加快完善乡村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为离退休人员返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把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新乡贤的工作落到实处,设立专门保障机构,建立走访慰问、联系帮扶、表彰奖励等工作机制,常态化听取和解决新乡贤的意见建议和困难诉求,让他们随时随地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关怀。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路上必不可少的力量。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新乡贤愿意留在家乡并将为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