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成果分析
2024-10-18杨宁
摘要:空间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空间服务发展至今仍是图书馆转型发展、提升服务效能的关注焦点。文章以CNKI期刊数据库为基础,将数据来源限定在高影响力期刊库中有关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文献中,以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对文献形式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方向正不断深化,智慧空间和虚拟空间成为关注焦点,技术在深度融入空间服务,高校图书馆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未来应着力提升公共图书馆支撑力,充分挖掘空间资源,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空间服务;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技术更新迭代影响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用户需求愈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作为信息和知识集散中心的图书馆从未停止主动谋求变革传统服务模式的步伐。从最初引入信息共享空间,到空间研究角度不断向学习共享空间、第三空间、公共空间、创客空间、智慧空间、虚拟空间等方向拓展,图书馆界不断丰富空间内涵,文献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积累。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式对我国图书馆空间服务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通过归纳分析国内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文献的形式和内容特征,提炼总结相关研究主题,指出其现有研究不足并予以展望,以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数据清洗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选取数据基于CNKI数据库,期刊范围限定在SCI、EI、CSCD、CSSCI、AMI和北大核心中,采用专业检索方式,检索式为:TI=(“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智慧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空间”),文献检索日期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检索出1040条数据。
本文利用COOC软件[1]进行数据清洗,根据文章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删除例如图片、书评等与主题分析关联度不高的文献,经过数据清洗,最终得到985条数据作为本文的研究数据基础。
2 文献形式特征分析
2.1 时间分布分析
文献年度发表数量是了解学科领域内某一主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外部特征。基于本文得到的985篇文献,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2007年,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uM+t1qNPY0XvGzkolwcU/cZ/UYBQoaT3pZwIEndn+do=从无到有,文献发文数量从基本维持在个位数到2007年增加到13篇,图书馆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空间意识开始建立[2],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开始被提及[3]。第二阶段是2008—2020年,文献数量增幅较大,2011年发表数量达到50篇,虽然2012年发文量有所减少,跌至31篇,但整体仍呈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80篇。第三空间[4]、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5]、虚拟学习空间[6]等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议题,图书馆空间服务得到学界重视。第三阶段是2021—2023年,发文量较前一阶段有所回落,但总体发文量在50篇左右,表明学者对图书馆空间服务的研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总体而言,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相对分散,高影响力期刊文献积累量有所不足。
2.2 作者分布分析
通过对某一学科主题相关文献的作者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研究者的基本情况并确定核心作者,揭示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7]。本文将每位作者同等看待,只要参与论文即视为发表1篇论文,统计的985篇文献共有1350位署名作者,即有1350位作者参与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根据普赖斯定律[8],高产作者数等于论文总数的平方根,高产作者发文量达到全部发文量的50%左右。在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领域内的作者数为1350人,高产作者为1350≈37,即前37位为核心作者。m(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0.749nmax=0.749×24≈3.67,因此发文量≥4篇的作者可被确定为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的核心作者。
由表1可知,洪芳林、王宇、束漫等32人是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的核心作者,他们的发文量仅占发文总量的21.62%,与普赖斯提出的50%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84.44%的作者发文量仅为1篇,他们属于瞬时研究,零散而且变动大,因此在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领域内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在统计数据范围内,超过50%的作者独立发文,这说明在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领域学者基本以独立研究为主,作者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2.3 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COOC软件绘制国内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领域文献排名前5名的研究机构演化趋势图(见图1)。可以看出,第一阶段(1997—2007年),高校图书馆最先开始关注图书馆空间变革。从职能上看,公共图书馆侧重于满足公众科学文化需求,高校图书馆更注重支持学术研究。第二阶段(2008—2020年),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于此阶段,高校图书馆依然是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高校中其他二级学院也开始关注此领域;此外,部分公共图书馆如东莞图书馆等也开始注重空间服务,图书馆空间服务议题成为业界的关注重点。第三阶段(2021—2023年),高校图书馆、二级学院和公共图书馆齐发力,图书馆空间服务议题得到较稳定的关注度。总体而言,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文献多数集中于国内高校,公共图书馆的支撑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3 文献内容特征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高度凝练的文献信息内容,通过关键词共现可以发现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子领域及其关系和领域知识结构[9]。通过VOSViewer软件提取出现频次在7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48个,形成研究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由图3可知,除“高校图书馆”和“图书馆”外,“创客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空间再造”等节点圆圈较大,代表其关键词词频较高,它们与“高校图书馆”和“图书馆”的线条最粗,联系也最为紧密。
通过统计图书馆空间服务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频次(见表2)可知,关键词频次超过20次的共计19个,内容主要聚焦于图书馆(如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空间共享、再造、创新、评估、虚拟空间等方面。中介中心性是一个节点在网络中存在的最短路径中必须通过该节点的次数,能够衡量网络中某个节点的重要性和影响力[10]。从表2可以看出,除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中介中心性大于0.1外,其余节点的中介中心性均未超过0.1,说明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领域缺少关键节点,整体研究相对分散。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把共词基于出现频率构成的复杂网络简化成数目较少的若干类群之间的关系,利用聚类的统计学方法直观表示出来的过程[11]。构建关键词数值矩阵,为减少误差,将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利用COOC软件绘制出关键词聚类分析树状图,从而进一步揭示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的细分方向,将其归纳成4个聚类(见表3)。
3.2.1 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
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是图书馆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载体。李积君等[12]从知识生态视角出发,认为知识需求是推动空间再造的最大动力,空间再造助力图书馆重塑空间观与空间服务,使图书馆服务空间成为知识场。杜希林等[13]总结梳理后发现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多集中于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基本以传统学习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学习研究空间、开放获取共享空间等为发展路径,上述空间形式或被逐渐取代,或以多种空间形式并存。倪燕[14]从价值链视角出发构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微笑曲线,价值链上游的空间设计与下游的空间服务处于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最高。而对空间评估标准和体系的研究多以介绍国外图书馆经验为主,如有学者介绍了美国不同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评估体系,指出国内亟须建立符合实际的图书馆空间服务评估体系[15]。
3.2.2 公共图书馆与空间建设
相比专业图书馆和研究型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研究意义尤为突出[16]。自2009年国际图联卫星会议“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主题之后,公共图书馆顺应时代主动挖掘、重构和调整图书馆空间,空间形态走向多元创新变革。程大立等[17]从内涵、特征、功能和实践探索方面梳理总结第三空间建设研究成果;臧航达等[18]从文化场景理论视域探讨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思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发展规划,文旅融合成为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的重要时代特征,公共图书馆肩负阅读推广、素养教育、文化传承和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使命。黄安妮等[19]在总结空间建设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归纳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空间、阅读空间、虚拟空间等的实践路径;洪芳林等[20]则对公共图书馆空间价值的实践表达与现实支撑进行了剖析。
3.2.3 创客空间研究
创客源于“maker”,创客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通过创新创意和知识共享汇聚集体智慧解决难题[21]。创客空间作为创客运动的载体,是图书馆空间再造发展路径中重要的转型和创新举措。创客理论自2011年被提出后,业界关注点从介绍国外创客空间理论与实践(如王晴[22]对美国图书馆的创客空间运行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我国构建创客空间的可能性和规划建议(如沈萍[23]和曲蕴[24]分别对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创客空间构建进行研究),到侧重对国外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如张晓桦[5]解读中美典型创客空间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策略,为国内图书馆构建创客空间提供参考),逐步拓展研究方式和视角(如陶继华[25]和曾韦蜻等[26]基于扎根理论分别构建图书馆员服务机制和研究大学生创客服务需求,顺应时代发展号召而将创客空间本土化的产物——众创空间[27]),再到重点关注创客空间创新服务研究[28](如梁荣贤[29]探讨构建移动创客空间的应用模式,李默等[21]探讨元宇宙驱动下高校图书馆虚拟创客空间建设的可行性)。
3.2.4 智慧空间研究
数智化时代图书馆正在打破传统服务理念,愈加注重感知体验、智能交互与虚实共生的智慧空间服务形态,以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内容[30-31]。早在2015年,刘宝瑞等[32]就关注到智慧空间,他认为智慧空间是智慧图书馆的五大要素之一,是知识存储点在连接且创新之后形成的空间知识立体化空间平台。自2021年“元宇宙元年”到来后,图书馆元宇宙成为当下业界的关注焦点,图书馆元宇宙空间具备的虚实融合、实时交互、技术集成等特征[33],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多感官交互体验场景。而吴江等[34]认为在元宇宙下的智慧空间是通过数字技术,将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相融合而构建的“人—技术”交融的智慧化数字融合空间。
3.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能够反映某一领域热点主题的变化趋势,明确当前该主题的聚焦点[35]。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总结图书馆空间服务领域的研究热点变化。本文借助COOC软件,截取突现频次为10次以上的30个关键词(见图3),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关注焦点在不断深入,从2003年的“数字图书馆”到2005—2013年的“信息共享空间”,再到“公共空间”“创客空间”等各种空间形式,当前学界正在持续关注“智慧图书馆”“智慧空间”“虚拟空间”等方向,这也是当下图书馆空间服务领域的研究热点。
4 结语
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发展至今仍是业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伴随新一代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细粒度与个性化需求正在不断攀升,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正不断深入和拓展,智慧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关注趋势正处于上升阶段;高校图书馆作为空间服务研究的主力军,继续发挥着引领作用。但从现有文献发表情况看,来源于高影响力期刊的文献数量相对不足,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公共图书馆的支撑作用仍需提升。未来图书馆应将大数据、全息影像、人机交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融入图书馆空间建设,继续将挖掘空间资源作为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学术点滴,文献计量.COOC一款用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绘制的软件[EB/OL].[2024-02-26].https://gitee.com/academic_2088904822/academic-drip.
[2]杨桂珍.新的探索: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空间[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1):44-46.
[3]邬宁芬.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馆杂志,2005(11):30-33.
[4]袁红军.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服务能力研究[J].现代情报,2012(11):135-137.
[5]张晓桦.国内外图书馆创客空间研究综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1):30-38.
[6]王运彬,叶曦,林君雅,等.面向非正式学习的图书馆虚拟学习空间建构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1):118-124.
[7]曾永杰.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创新研究述评[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3):114-120.
[8]徐迎迎,魏瑞斌.基于研究主题的文献计量三大定律的实证分析:以“开放存取”为例[J].情报科学,2015(11):85-89.
[9]王知津,李圆方,李巧英,等.基于WoS分析的信息行为研究现状与趋势[J].现代情报,2020(7):152-166.
[10]彭燕,袁泉.我国图书馆口述历史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2023(11):93-101.
[11]钟伟金,李佳,杨兴菊.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2008(7):118-120.
[12]李积君,王凤姣,龚蛟腾.知识生态视角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J].图书馆,2020(7):73-78.
[13]杜希林,刘偲偲.我国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21(10):38-47.
[14]倪燕.基于价值链视角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1(8):41-47.
[15]王宇,车宝晶,刘偲偲.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进展及其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9(8):12-17.
[16]刘炜,赵冬梅.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概念、演变、评价与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22(1):122-130.
[17]程大立,吴春祥.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2):40-45.
[18]臧航达,寇垠.文化场景理论视域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2):24-29.
[19]黄安妮,陈雅.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4(1):9-16.
[20]洪芳林,龚蛟腾.公共图书馆空间价值研究:表达、支撑与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2):26-39.
[21]李默,杨彬.元宇宙驱动下高校图书馆虚拟创客空间构建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7):3-10.
[22]王晴.图书馆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美国图书馆界实践案例的考察[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5):66-73.
[23]沈萍.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构建[J].现代情报,2014(9):158-161.
[24]曲蕴.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实践探索:以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4(10):42-44.
[25]陶继华.基于扎根理论的创客空间环境下馆员服务的机制构建与机理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1(6):18-26.
[26]曾韦蜻,刘敏榕,陈振标.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创客服务需求模型构建及验证[J].图书情报工作,2019(15):68-76.
[27]李强.探索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之路[J].中国出版,2019(21):71.
[28]聂飞霞,罗瑞林.近五年我国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情况和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9(3):112-116.
[29]梁荣贤.图书馆构建移动创客空间探讨[J].新世纪图书馆,2018(11):60-64.
[30]王黎.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发展趋势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6(6):116-120.
[31]孙港,王焕景,马广月.国内图书馆智慧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图书馆学研究,2023(8):2-9.
[32]刘宝瑞,马院利.基于智慧理念的智慧图书馆空间样貌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26-29.
[33]周鑫,王海英,柯平,等.国内外元宇宙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22(12):147-159.
[34]吴江,陶成煦,贺超城.从数字到智慧:元宇宙下图书馆的发展与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2(7):11-15.
[35]马晓伟.面向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多层次作者及热点研究主题演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2):108-117.
(编辑 姚 鑫编辑)
Analysis of library spatial service research results based on bibliometrics
YANG Ning
(Shandong Qingdao Second Health School, Qingdao 266300, China)
Abstract: Spac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libr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service is still the focus of librar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improve service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CNKI periodical database, this paper limited the data sources to the literature on library spatial services in the high-impact periodical database, and analyzed the literature form and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he bibliometric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library spatial service is constantly deepening, with intelligent space and virtual space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technology deeply integrating into spatial service, university libraries have alway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futu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nhance the supporting force of public libraries and fully tap space resources to enhance the service efficiency of libraries.
Key words: library space; spatial service; document measur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