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项目学习设计策略
2024-10-17吴倩瑜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对于增强我国国际传播效能具有战略意义,并且与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相契合。为了切实推动学生这一能力的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项目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项目学习的计划、实施及评价三个阶段,分别提出了详尽的设计思路建议。
关键词: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项目学习;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吴倩瑜(1994-),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城市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一、引言
叙事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学手法和人类文化传承的方式自古有之,数字化叙事则是数字传播时代的叙事新形式。外语数字化叙事指通过图文、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数字媒介相结合的方式叙事,通常在短短数分钟内将个人经历、历史事件、知识内容等以富有吸引力和交互性的数字化作品呈现出来,用以对外传播。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不仅包含对数字媒介的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还包括扎实的外语语言能力以及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项目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意义的项目来进行学习,对于增强英语单项技能、思辨能力、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均有成效。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阐释提升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项目学习对培养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积极作用,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效设计项目学习来引领大学生发展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
二、提升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必要性
(一)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面对西方话语霸权及国际政治复杂形势,增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如今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推动全民参与国际传播,除国家机构和主流媒体外,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故事也能鲜活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为“数字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对数字化叙事有着浓厚兴趣且具备一定的技术处理能力,他们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助力中国国际传播发展。
(二)落实外语课程思政要求
叙事认同视域下,Taylor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个人身份认同是通过对自身生活经历进行叙述、赋予意义而逐渐形成的。现有研究指出,大学生运用外语记叙蕴含丰富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的中国故事的实践性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对本国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因而,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认同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
三、项目学习在提升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教学中的适用性
(一)激发学习动机
鉴于班级规模较大、学时设置较紧,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认为课堂内容较为枯燥,实际应用价值不高,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强、动力不足。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来驱动学习过程。把项目学习引入大学英语课堂能够将语言知识融入具体真实的对外传播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现实价值,触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投入学习,从而推动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大学生来说,提升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依靠单枪匹马的个人力量难以实现,也容易引发畏难情绪,项目学习恰好为其提供了借助团队力量与智慧的机遇。在项目学习的团队合作中,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里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获得同伴的帮助与反馈,减少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学生还可以经过头脑风暴、信息共享、辩论,引入不同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化对叙事主题的理解,激发叙事创作灵感。同时,学生可以在相互学习中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助力其未来发展。
四、如何依托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
基于Nunan 提出的语言课程大纲“计划-实施-评价”三阶段框架,本文提出旨在提升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项目学习设计思路。
(一)项目计划阶段
1.分析需求,明确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遵循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项目前,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可采用测试、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当前对于外语数字化叙事的理解、兴趣与能力水平,以此为据设定具体目标,突出对其薄弱环节的针对性学习,实现提升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不少学生英语基础一般的情况下,助其掌握英语叙事语篇结构和语言应该作为首要目标,打好外语数字化叙事基础;又如,学生英语基础已经较为扎实,则应该把增强其语用能力作为重点教学目标,提高其外语数字化叙事的跨文化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
2.深挖教材,合理选题。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教师在选定项目主题时不应完全脱离教材内容,导致项目学习与原有课程架构脱钩,学生学习存在割裂感,缺乏系统性。教师应当深入发掘其中合适的外语数字化叙事素材,并且按照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整理分类,通过延伸补充内容创建多模态外语数字化叙事素材库,作为项目主题的选择来源。项目主题的导入一般采用实际问题的形式,可以结合主题选择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报道等实际案例,鼓励学生通过外语数字化叙事传播真实的中国形象。教师应设计学生认为有意思的项目,即项目具有趣味性,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应设计学生认为有意义的项目,即项目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传播受众和传播价值;教师应设计学生认为有可能完成的项目,即项目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挑战性与可操作性兼具,能吸引学生走出舒适区,助其充分发掘潜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像权威媒体那样制作非常宏大、专业的叙事产品,令学生望而却步。
3.细分项目,有序推进。
学习项目通常具有一定挑战性和复杂性,如果不进行拆分细化,学生将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把整个项目合理分解为若干具体、可操作的子项目,确保每个子项目都能够与具体教学目标相对应,并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科学排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将问题各个击破。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子项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对学时分配、活动设计进行调整。若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尚弱,较大比重的学时应该分配到外语叙事能力培养上,先以输入性材料作为支撑,再引导学生进行借鉴模仿。若学生英语基础较好,那么可将较多学时划分给中外文化比较等子项目,除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搜集资料汇报等形式外,还可设置涉及更多高阶技能的活动,如调查、访谈、辩论等。
(二)项目实施阶段
1.指导合作,促进互动。
项目学习一般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学生由于合作经验不足可能会出现人际摩擦、各自为政等问题。为保障合作学习效率,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鼓励有不同学科背景、性格特征的学生异质组合,以便为叙事带来不同视角;督促小组内部根据成员兴趣、特长合理划分角色,公平分配任务,组织团队建设活动以增强小组凝聚力;传授有效的团队沟通技巧,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如定期的小组会议或使用项目管理工具;定期监督小组工作进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将小组合作表现纳入评价体系。
2.整合资源,融合学科。
提升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意味着要同步提升其多元能力,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种教学资源以及多学科融合势在必行。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师需聚焦项目重难点,及时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课堂时间有限,要完成项目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自主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教师可将相关文献、微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海量资源加以系统整理,形成线上外语叙事素材库。在课堂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定期邀请校内外与项目相关的其他学科专业教师或在职专业人士开设讲座或工作坊,比如新媒体从业人员现场指导视频拍摄等外语数字化叙事关键细节。
3.多元呈现,真实传播。
项目学习成果的呈现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进行整合应用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有机会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学习成果可以实拍视频、演出短片、动画、电子书等多种数字化形式呈现,在课堂、校内媒体平台、国内公共社交媒体等对外展示。为了让项目建立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的学习成果真正助力中国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教师和高校可以促成学生作品的对外传播,比如向外宣媒体投稿推荐,举办与国外友好院校的文化交流活动、短期线上线下国外高校交换项目、海外志愿者活动等,借此了解真实受众的反应,客观评价传播效果,也让学生有机会得到社会认可,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三)项目评价阶段
1.全过程评价,以评促学。
对项目的评价应当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把学生的项目学习日志与电子档案袋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采用跟踪支持法,针对普遍问题迅速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节奏,形成学习活动闭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日志中明确每个子项目的规划、实施过程、反思调整、学习收获,在线上学习平台建立每个小组的电子档案袋,上传所有有效资料、项目阶段性作品和最终外语数字化叙事作品。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思路,调整方案。学生的进步过程有迹可循,因而其容易产生学习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内驱力。同时教师可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项目进度,以便给予个性化指导和帮助。
2.多维度评价,综合全面。
鉴于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丰富内涵,教师必须依照项目设计方案、教学目标,从多维度评价项目成果,合理科学地制订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评价量规,评价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各项能力,并将评价结果有机融入对整个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此外,学生可以凭据多次项目的评价结果连同电子档案袋,对自身的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进行纵向比较,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并直观感受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自主学习动力。再者,评价对象应当包含教师,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反思、教师同行评价等手段获得对于教师教学的反馈,用以优化项目设计,改进教学质量。
3.多主体评价,客观立体。
不以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多主体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效,因此项目学习评价需要将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传播受众评价等结合起来,各有侧重。教师评价主要对阶段性作品和最终外语数字化叙事作品中体现的外语叙事结构、话语、跨文化能力进行评价;同伴互评分为组内评价和组外评价,组内评价指同组成员对各自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进行评价,组外评价指其他小组对该组最终外语数字化叙事作品的呈现效果进行评价,同伴评价的标准需要由师生共同商讨决定,并且由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侧重于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传播受众评价则是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作品的海外真实受众对作品理解性、接受度、创新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付雅明,张永娟,刘炜,等.数字叙事作为数字人文方法:现状与可能[J].图书情报工作,2022(14):10-19.
[2]李迎新,侍禹廷.大学英语PBL模式教学对培养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性实验研究[J].高教探索,2020(7):73-79.
[3]杨茂霞,陈美华.大学英语项目式学习的价值观培育功能剖析[J].外语教学,2021(3):69-74.
[4]叶碧欣,桑国元,邓英华.项目学习能否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成效:针对干预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7):83-88.
[5]张海霞,刘久晖.社交媒体短视频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特征[J].对外传播,2023(12):73-76.
[6]Taylor C. The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Modern Identity[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7]杨华.大学生外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思政的新探索[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10-17,91.
[8]孙曙光.思政教育融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实践课程的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26-33,92.
[9]Nunan D. Syllabus Desig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