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大学老校长彭康的育人理念

2024-10-17南锋霞杨澜涛雷励

档案天地 2024年10期

彭康(1901-1968),江西萍乡人,1918年因成绩优异由族祠资助留学日本,1927年毅然弃学回国,在上海参加革命,192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彭康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深厚造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是交通大学西迁的奠基人,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和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他的教育理念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图1)。

一、“多培养几个钱学森”

1952年,毛泽东主席签发任命书,彭康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交通大学校长,次年又兼任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图2)。1955年,为了发展西北、适应社会主义和国防建设需要,国务院做出交通大学西迁的重大战略性决策[1]。彭康不计个人得失,从大局出发,积极领导交通大学从条件优越的上海迁往当时相对落后的西安。1959年,国务院根据最新形势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各自成校,分别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195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彭康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交通大学始创于1896年上海的南洋公学,是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先驱之一[2]。20世纪纪二三十年代的交通大学,培养了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如钱学森、吴文俊、王安等。彭康对交通大学的优良传统极为看重,面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在1960年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次党委常委会上,他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制定了极高的目标:多培养几个钱学森,甚至比他更好的[3]168。此后他多次强调,“交大应多培养几个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这就是最大的政治,也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4]。

彭康之所以提出如此之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对交通大学办学历史的传承。

在确定了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后,如何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彭康经过深思熟虑,系统提出了以下三个交大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

二、“三活跃”主张

1961年学校团代会上,彭康正式提出著名的“三活跃”,即思想活跃、学习活跃和生活活跃,成为学生工作的基本遵循[5]。思想活跃就是提倡学生敢想、敢说、敢干,营造开放、包容、进取的思想氛围。学习活跃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深入钻研学科知识,追求学术上的真理。生活活跃就是鼓励学生保持青春的活力与朝气,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同时,注重身心健康,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彭康最不赞成缺乏创新精神,他要求学生跳出教室、食堂、宿舍之间的单调生活圈,主动融入更丰富更活跃的校园生活。学校一些同志在东北调查时发现,本校一些毕业生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相比不够活跃。彭康校长对此很重视,先是改进了教学方法,切实解决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过于密集的问题,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学生的自主安排时间,学生要自己钻研,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同时,文娱、体育等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亦不可或缺。他要求学校团委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发掘和培养文体方面的人才,保持学校在球类运动方面的优势。此外,他还安排图书馆增加图书种类,倡导学生广泛阅读,不仅限于专业书籍,还应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在“三活跃”的引导下,校园内各种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社团的活动异彩纷呈,吸引了全校八成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们政治学习、文体活动和业务学习都活跃起来,大家朝气蓬勃,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鼓励拔尖

为了加快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彭康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他主张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他用辩证法阐述教育的自然规律,反复强调要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正视这些差异;要营造适宜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优秀学生更拔尖,激励并帮助更多学生迎头赶上。

彭康认为,切勿把学生管得太死,否则会把优秀人才变成无所作为的庸才。如果多数学生学得被动,则现行的教学方法、教学制度亟需改革。在彭康指导下,学校确立了“教学三原则”:第一条是“少而精”,切忌“少而轻”或“少而松”,要真正“学到手”;第二条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劳动,与生产单位结合“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第三条是鼓励革新批判精神[6]。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彭康牵头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深入了解教学质量、专业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使教学改革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彭康曾提议两项改革:一是实行教师挂牌授课制度,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二是借鉴国外学分制,增设选修课,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范围。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第一项改革设想未能立即实施,但学校在因材施教、拔尖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将数学、物理两门课85分以上的优秀生编入机制教改试点班,重点进行培养;面向优秀学生增设课程,开办高等数学和外语快班;创建了优秀学生样板班,并积极组织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教学活力,开启了西安交大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四、加强“三基”与“三严”

基础打得牢,才能更好地创新、创造。彭康认为,大学的教育首先要加强“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7]。当时有的专业削弱基础课教学,彭康认为这是一种分散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为了保证学生打牢基础,学校规定大一到大三的基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要有共性,发挥基础课的作用;要在保持基础课系统的条件下,再结合工程技术;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就要看得远一点,不仅要为今天生产服务,更要为明天科学发展打好基础[8] 。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必须严格把关,确保他们能够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并熟练掌握看图、制图和运算等基本功。在传授感性知识材料时,应同步融入理论解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整理这些感性材料,这是将来科研工作必备的能力。对有明确规格要求的学习任务,必须确保符合标准,任何偏离规格之处均需返工重做,以培养学生的“三严”(严谨、严格、严密)作风。在科研领域,同样要秉持“三严”作风。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这些都应建立在坚实的基本功之上。只要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方法,持续探索,总能发现新问题,取得新成果。

1954年,在彭康校长领导下,交通大学在全国首创成立基础课程部,包括一年级办公室和二年级办公室[3]321-322。彭康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除了自己钻研外,还要加强指导。当时基础课程部由著名物理学教授赵富鑫、资深数学教授徐桂芳担任领导,目的是夯实学生的数理化基础,同时邀请张鸿副校长为新生作入学报告《谈谈大学生学习中的几个问题》和《交大学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树立高远的志向,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低年级学生基础理论课学得格外扎实,不仅为大学期间四到五年的学习奠定基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以后投身科学事业筑牢了根基。

彭康校长任职期间孜孜以求,探寻人才培养的规律,他开阔的视野和富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助力交大培养出了一批知名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域的扛鼎之才。目前成为两院院士者已有10余人,成就了交通大学迁校后的一个“黄金十年”。

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探索学生通识教育新模式,成立了以彭康校长命名的彭康书院,该书院以老校长的“三活跃”为院训,以纪念彭康校长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彭康老校长的育人理念特别是重视基础,培养拔尖人才的思想,仍然符合现阶段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说明彭康校长的育人理念是符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的,至今仍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智慧和光芒。我们对彭康校长最好的纪念就是继承和发扬他的教育理念,多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以期尽快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