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史集粹(4则)

2024-10-17

乡音 2024年10期

【 少年鲁迅“凭实力”调皮捣蛋 】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1881-1936),12岁时离开朝夕玩耍的百草园,进了绍兴颇具名望的三味书屋。

当时的鲁迅是捣蛋鬼,老师罚他喝凉水,还要打他。因为他太调皮了,居然跑到庙会里去扮小鬼,油彩没抹干净,就跑回书房。他还在课堂上举手提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一时蒙了,学生们大乐。

老师出对课题:“独角兽。”鲁迅怂恿同学答:“四眼狗。”老师猝不及防,一连串的对子顿时冒出来:二头蛇、三角蟾、八角虫……

桂花树是可以爬的,蜡梅花儿是可以摘的,墙洞是可以来回钻的,秋千是天天荡的。12岁的鲁迅制作了一款书签,写了一行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他调皮捣蛋的一个原因,是他成绩好,有调皮的本钱。

老先生又出对课题了:“月中桂。”学生对“风前柳”,对“雪里梅”。鲁迅脱口而出:“星里麻。”老师听不明白,慢慢摘下了眼镜。鲁迅解释:“星里有牛郎织女,织女星不正是织麻的吗?”

少年正是奇思妙想喷涌之时。寿镜吾先生不打压,除非学生恶搞、装怪。孩子们自由的思绪就像原野上不羁的风,创造性的才华在孕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生活惬意而又活泼。当然,他的脾气也不小,比如一脚踩烂了弟弟的风筝。同学叫他的外号“雨伞”,他要捏拳头,怒目而视,扔了书包打架。邻居小子欺负他,他奋起反抗,包括用画笔来反抗。这些都构成了未来那一位“横眉冷对”的反抗者的雏形。

(摘自《鲁迅传:于无声处听雷声》)

【 辛弃疾花钱买批评 】

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1207)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时候,他已经64岁了。他以复国为志,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直到觐见宋宁宗之后,他才得以被重用,获赐金带,并出任镇江知府。1204年,辛弃疾兴致勃勃来到镇江,在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方才写下这首词。

几天后,辛弃疾在请人吃饭时,让歌女演唱了自己创作的这首新词。在座者无不拍手称赞,说这首词完美无缺,至善至美。辛弃疾听后便自忖: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下之美我者,有畏于我。我可不能被他们“捧杀”。于是,他站起来说:“人无完人,文无完文。只要是作品,就会有缺陷。我希望大家能为我找出这首词的不足。谁要能够指出其中的毛病,我不仅要亲自敬酒三杯,还要赠其一百两文银。”

这时,一个年轻人站了起来,众人一看,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岳珂当时只是个九品官,他说:“我不是为了银子,但辛弃疾大人非让大家挑毛病,我就说一点儿这首词的美中不足,那就是词中用的典故太多。知道的人还好,而读书少的人,理解起来会非常吃力。”辛弃疾一听,脸立刻就有点儿红。心里一想,对呀,“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的是杜甫《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下英雄谁敌手“,化用的是《三国志》中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生子当如孙仲谋”,化用的也是《三国志》中曹操的感慨。

辛弃疾当即表示,岳珂指出的毛病确实存在。从此以后,自己写诗作词,一定要少用典故,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说着,他让人拿出纹银一百两,执意送给岳珂。在场众人则拍手叫好,一为岳珂的敢于批评,二为辛弃疾的勇于接受批评。

(摘自《福建日报》梁岩/文)

【 “朋”与“友”原来不是一回事儿 】

在古代“朋”和“友”并不是一个意思。《礼记》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是指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所以那时的“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同班同学。“同志”是指志趣相投的人,有共同爱好和习惯、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所以古代的“友”才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的概念。

“朋”强调的是客观条件上的一致,而“友”说的则是灵魂层面的共振。两者虽然意思相近,但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古代用“朋党”来指因利益或人情而纠结在一起的小集团,却把太多美好的寓意都给了“友”字。

(摘自《科教新报》孙晋诺/文)

【 “启程”与“起程”用法有别 】

近读某报,见有这样一句话:“周日,我带儿子去郊区观赏田园风光,早8时便启程。”这句话中的“启程”应是“起程”。

“启程”和“起程”在辞书中并存,都是不及物动词,皆指“上路”,即行程开始,但用法有别。“启程”多用于较为正式、隆重的场合,如说:“八路军一支小分队,凌晨两点启程,开赴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起程”多用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行程开始,上例中正是如此,所以要用“起程”。

(史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