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差异化高质量新突破摆脱内卷

2024-10-17罗克研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24年7期

按理说,市场竞争,有能力在不降低质量甚至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把产品成本降下去,给消费者让利,来获得竞争优势,这本来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事情往往并非能如此。

围绕“内卷”,中国车企之间仍争论不断。

近日,在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比亚迪和吉利两家车企,再次针对行业内卷现象发表了公开演讲。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再次提及常压油箱和排放严重不达标事件,并表示“如果某些牌友偷牌、换牌、打假牌,就应当自觉主动地接受处罚,而不能恼羞成怒地要求守规矩的牌友们出局”。

杨学良此次的公开演讲,在外界看来,也直指2023年4月长城举报比亚迪排放不达标事件。随后,长城汽车官方微博转发杨学良讲话并评论。

不管说辞如何,在这场演讲的背后,车企之间暗自较劲,行业矛盾升级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在行业内卷的之下,价格战的持续爆带来了成本的压力。在成本的挑战之下,车企不仅出现了利润下降和亏损,甚至是被迫裁员的情况,而且整车的质量和品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水军、黑公关等恶性竞争,也扰乱了整个市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车市该“卷”还是“反卷”

在此前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中,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指出,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表现在投入产出比方面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而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事实上,“车圈内卷”在2023年就已充满味道。2023年8月底,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便喊出,“未来3至5年,车市整体或不同细分市场会持续开打价格战。”在他看来,当下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车企在未来3至5年如果没冲上去,就没机会了。

从今年的北京车展可以看出,自从新能源汽车火热后,新品牌、新产品不断涌现,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关注热度毋庸置疑。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消费者稀缺的注意力,需要更有记忆点的传播信息和持续的价值沟通。

6月14日,在2024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轩辕之学校长、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理事长贾可在《中国汽车向何处去》演讲中总结了中国汽车内卷六种怪象:卷成本:偷工减料,造假售假;卷技术:哄骗伙伴,抄袭技术;卷资金:拖欠货款,代币伺候;卷用户:平息事端,连蒙带哄;卷关系:上下腾挪,左右逢源;卷舆论:混淆视听,水军盛行。

他指出,这些怪象会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产品、服务、生态三方面的灾难,让汽车行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业内分析认为,站在市场的宏观视角下来看,车企之间在公开社交平台上的较量和博弈,无疑是一把双刃剑,通过相互监督及技术之间的比拼,既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容易造成不正当的恶性竞争行为。无论是内卷派、还是反卷派,都有可能成为这一恶性竞争之下的受害者。

车企内卷苦了“打工人”

在各车企之间争论内卷的同时,车企内部的加班文化也成为近期舆论关注的焦点。近日,有媒体曝出奇瑞汽车强制加班、员工加班时长惊人却收入微薄的事件引发了行业热议。

认证为“奇瑞员工”的脉脉网友发帖称,奇瑞汽车内部存在强制加班行为,“896”是标配,销售前线人员更是需要“007”;然而如此大的强度,却没有加班费,仅仅会对加班超过3小时的员工发放10元餐补。

据界面新闻报道,有奇瑞员工5月一共加班了120小时,正常上班的174小时,总计工作时长近300小时。但他到手的薪资只有4800元左右,算下来时薪只有16元。

奇瑞在车企“加班大军”中并不“孤独”,事实上,国内车企、电池厂加班早已是常态。

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搜索当前业内知名度高的比亚迪、长城、蔚来、理想、小鹏等车企,都能找到认证为该车企的员工吐槽公司加班多的信息。

一位在比亚迪某直营4S店工作的销售员工小章(化名)告诉记者,看到奇瑞员工发出的帖子让他感同身受,据他介绍,他工作的比亚迪4S店上班打卡历史记录为关闭状态,仅能展示的是当日的上下班打卡时间,即使正常休息也需要领导审批。

业内人士表示,是否加班和加班频率,与所处岗位、部门、领导个人风格、组内工作节奏和行业周期都有关系。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竞争不是简单的低层次的卷,而是产业大变革的必要阶段。车企要适应企业全面竞争的卷,但企业应该合理保护员工的权益,不能牺牲员工的利益,让员工过度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