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刺绣:开在针尖上的艺术之花
2024-10-17王松平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据《尚书》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到了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录。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绣品,水平都很高。李白的“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的“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都是对刺绣的咏颂。有专家曾对湖北罗田民间刺绣历史做过考证,认为罗田民间刺绣“始于春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装饰。”
罗田刺绣制品有帐檐、桌围、枕套、抹衣、鞋垫、围涎、烟袋、披肩和婴儿用品等30多个系列,其中尤以鞋垫最具特色。罗田刺绣表现技法、针法可分为丝绣和绒绣两种。其中丝绣居多,绒绣少见。但无论是丝绣,还是绒绣,其手法多样,有挑、疏、笃、参、织、挽、盖、套、拖等。绣娘们会根据所需要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使用不同的针法,各得其趣。在成就许多不同风格绣品的同时,还在不断创新罗田刺绣的传统技法。
罗田刺绣的色调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豪放型,即大红大绿,色调对比明快,反映山区人们豪爽的性格;二是深沉型,即以深色为主,明暗变化反差甚小;三是淡雅型,即色鲜而不艳,追求清新秀丽,十分注重与面料颜色的协调。整体来说,罗田民间刺绣色彩表现手法大胆、夸张,给人一种明快且质朴的美感,极具艺术特色。
毋庸置疑,刺绣作为一门艺术,渗透了无数女子的聪明智慧和美好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技艺高超的绣女,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个性,彰显不同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
进入21世纪,平湖乡杨能香则成为罗田县最具代表性的刺绣传承人。2008年,杨能香的绣品帐檐《富贵双全》、鞋垫《金鱼戏莲》和《牡丹富贵》,参加了第三届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获优秀作品奖,并入选《第三届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参评作品集》。2010年6月,罗田县文化馆承办了“玉龙雅苑”杯全县民间绣品大赛,挖掘、发现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绣娘,其中,杨能香的《鲤鱼跳龙门》《抹衣脸谱》等14件绣品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由于她的刺绣作品多以祈福纳吉的民间文化为核心,彰显百姓的美好愿望,造就了“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故深受城乡居民的青睐。
2018年8月,“罗田刺绣”被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能香也被市文化部门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