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普信息化资源开发及应用实践
2024-10-17葛璟璐陈建祥谢飞
摘要: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江苏省科普信息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科普资源的全面开发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作为科普事业的核心支撑与基石,科普资源在信息化新时期下的开发显得尤为关键。文章基于对江苏省“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实践的详尽分析与系统总结,旨在探索科普资源开发的有效方法与机制,以期为科普信息化资源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进而引发对我国新时期科普资源开发工作更为深刻、全面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科普信息化;科普云;科普资源开发;江苏科普
中图分类号:G315文献标志码:A文献标志码
0引言
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新时代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科普工作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伴随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的不断推进,提高科普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更多优质且原创IP的科普资源,是提振科普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举措,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为适应科普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强化科普资源开发,实现精准推送,推动江苏科普工作的创新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提升,江苏省科协深入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联合市场主体持续打造“门户网站+手机App+信息科普大屏+微信”四位一体的江苏“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大力开展原创性科普资源的研发生产、积极探索市场化征集采购、协同生产科普资源的路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相关概念
1.1科普信息化的定义
科普信息化的内涵可包含以下3个维度的内容:理念与技术、生产与传播、利用与效应[2]。《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加强科普标准化工作的通知》认为,科普信息化标准是科普信息资源开发和传播、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管理以及以信息化为技术手段支撑科普活动开展等方面标准的集合,包括信息设施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支撑标准3个标准子领域,旨在规范和统一科普信息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科普资源的信息化描述,科普信息资源的制作、加工、存储、传播和使用等方面,为科普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认为,要做好科普信息化建设,必须弘扬“开放、共享、协作、参与”的互联网精神,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科普内容,创新表达形式,通过多种网络便捷传播,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运营模式,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普的时效性和覆盖面,这是科普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科普资源的定义
科普资源是指用于发展科普事业的政策环境、人力、财力、物力、组织、科普内容及信息等要素的总和。科普资源可以抽象概括为科普能力和科普内容或产品两大类,前者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后者则是科普内容的内涵和具体内容,两者构成了科普资源的有机整体[3]。科普资源是指具有教育、培训、文化和旅游功能的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起推动作用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物质载体和条件,是科普活动得以完成的最重要部分[4]。由此可见,科普资源的定义涵盖了用于推动科普事业全面发展的多个关键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政策环境、人力资源、财务支持、物质保障、组织架构,以及具体的科普内容和信息,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科普资源的基础架构。
2完善“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资源建设工作机制
明确科普工作现状、发展环境,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建立健全权威科普融媒体大数据平台,加强数字化支撑,推动网络化协作,探索智能化服务,加快实现科普泛在、及时、精准、参与、互动及服务的特征,以数字化转型赋能科普高质量发展[5]。为确保科普资源开发工作有序、稳步推进,研究制定了产品研发机制、价格形成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及科普信息化科普资源投放管理办法(试行)等“三机制一办法”。
产品研发机制,即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3方面力量,形成需求分析、选题策划、确定主题、产品设计、创新研发、组织实施、资源发布等闭环研发过程。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社会征集、市场购买等形式,确保科普资源研发稳定高效。
价格形成机制,即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导向,依靠完善的成本核算、价格征询、市场交易、绩效评估机制,建立稳定、双赢的供需渠道,确保科普资源研发的针对性、前瞻性、创新性。以北京、上海、广州、安徽等科普资源研发密集地区的定期询价作为市场定价的重要指标。
评价反馈机制,即严格按照三审三校流程,明确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及奖惩制度,抓落实、促成效、重权责开展科普资源发布管理工作。为提高“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激励强化引导,做好资源评估反馈工作。通过科普云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方式了解社区群众对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上传资源的意见,作为产品研发方向调整、主题策划、内容组织、价格结算的考核依据。
科普信息化科普资源投放管理办法:一是面向社会征集的资源加工、编辑及发布流程;二是系统内部资源加工、编辑及发布流程。通过审稿系统,严格执行三审三校。
3认识科普信息化资源建设及应用现状
3.1科普资源开发
在信息化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科普需求趋于多元化,对科普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对科普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认识。截至2024年5月,“科普云”资源库系统拥有科普资源总量达9.73 TB,其中,自主研发3.64 TB,科普视频2768个、科普动画1388个、科普图文4064篇、科普电子书573部、科普音频177个。
3.1.1重点打造原创优质科普资源,加强社会力量协作
作为科普云服务系统资源开发主体单位,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拥有大批科普内容。旗下《科学大众》杂志与苏州梦想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视辰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推出4D版本的《科学大众·小诺贝尔》,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将纸质图书转化为可以4D互动体验的图书,体验更真实、更生动,信息更全面的数字读物。与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合作,将杂志漫画改编成原创科普动画——《小诺爱科学》,以科学小精灵小诺和呆萌可爱并好学的小女孩小璐为主角,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科学现象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科学准确的图解介绍给受众。
同时,为丰富科普资源内容,创新科普工作形式,提高科普资源的综合质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与各类科普资源商合作的科普资源开发体系。已经形成了以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等江苏省科协其他直属事业单位为核心层,142个省级学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紧密层;省内(国内)从事科普资源研发、生产的出版单位、文化单位、影视制作单位,以市场化运作方式联合国内出版单位、文化单位为外围层;运用市场化机制吸收国际、国内优质科普资源研发单位共同参与的科普资源研发体系。同时,依托“科普中国”强大的资源整合平台,实现资源的双向配给,极大丰富了科普资源库,在全社会形成了大科普效应。
3.1.2专业化的科普团队,保障科普能力
以中国工程院贲德院士为首领衔的科学家、资深科普专家30余人分别组成科普资源编审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开发的科普资源科学性、学术性进行把关。依托科学大众杂志社、江苏科技报社、江苏科普影视中心高端人才资源,打造优质科普资源。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7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18人。
3.2科普信息化应用现状
3.2.1标准版建设范式探索
本文讨论的应用实践以“信息科普大屏”落地为主。为加快科普信息化建设,促进科普创新提升,结合江苏省内基层科普需求,确立了“科普中国”“应急科普”“科普游戏”“我的社区”“科普学堂”“科普视频”“科普画廊”“科普悦读”“科普热点”“三新推广”“创客空间”“快乐童年”“健康养生”等13个栏目组成的社区大屏(网站)标准版,精选优质资源推送至手机端和App(安卓),科学设置栏目更新周期。例如“科学热点”板块,下设“特别关注”“科技情报站”“国际科技频道”3个栏目,提供给社区百姓全媒体最新、最热科普资讯。伴随着科普大屏在苏北地区的落地应用推广,标准版受到中国科普研究所专家、基层科协、社区用户的一致好评。
3.2.2科学制定信息化工作指标
统筹推进“四位一体”科普云平台建设,大屏接入终端设定了连接指数、正常指数、活跃指数均达90%以上的目标。调研发现,各县市区的科普大屏开机率表现优异且使用情况良好,尤其在学校环境中,大屏的使用率更为突出。用户对于“健康养生”“科普画廊”“科普视频”“科普游戏”等栏目展现出浓厚兴趣,点击率居高不下,与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后台的统计数据相吻合。基于调研结果,增加与用电安全、环保知识、农村病虫害、食品安全、老年人需求相关的科普资源,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科普需求。
3.2.3功能模块与时俱进
大屏增加屏幕保护页面,在页面上放置用户指南,指导用户安全使用大屏。在无人触摸的情形下,15 min后进入保护页面,自动推送点击量高的文章。同时,周期性调整首页版式。如为吸引用户,将点击率较高的科普视频在首页尺寸放大,缩小图片的比例,突出科普视频;如网页端首页实行实时推送,根据社会热点新闻内容即时发布相关科普信息,将视频、图片、文章增加置顶功能,每种类型置顶5篇,按最新上传置顶,每天更新。
4强调科普信息化资源建设及应用的重要性
4.1以科普信息化为抓手让科普服务更加有效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科普信息化工作领域,针对性地补短板、拉长板,通过“科普云”系统做了一些探索实践,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切实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以来,江苏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稳居全国省份第一,为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切实提升管理水平,融合扩宽了科学传播渠道,持续强化科普内容建设,有效营造科普文化氛围,特别是信息科普大屏进社区,有效解决了资源配置不均的实际问题。
4.2建立资源传播矩阵,加大“上传下达”力度
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成功入选中国科协科普中国首批科普资源共建基地,建立完善媒体合作机制,提高“科普云”科普资源传播率,打通与建立了包括科普中国、光明网、江苏科技报学习强国号、新华日报、人民网江苏频道、荔枝网、科普江苏系列宣传平台等省内省级主流媒体以及科普传播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等在内的“科普云”科普资源传播矩阵。2023年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开展长期合作,先后共同推出《科学公开课》系列科普讲座及《大器》系列科普微纪录片。同时,放大科普资源效能,与南京市、镇江市、泰州市等多地资源共享,搭建高效、畅通、实用的资源应用分发平台。鼓励各个渠道平台结合本地特色和工作基础来创新落地应用模式,共建科普宣传渠道。先后开展《“阳过”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主题的在线直播健康科普讲座,《从土耳其地震讲起》《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弘扬科学家精神 勇担新时代重任》《数字时代我们如何引领未来》《了解“无废城市”,拥抱“低碳”生活》等系列科普讲座推广科普云品牌。
5目前科普资源建设及应用存在的问题
5.1高素质科普人才缺乏问题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丰富科普资源、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推动科普事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南京高校众多,人才荟萃,高素质人才资源丰富,这些都是潜在的科普工作者。专门建立科技人员参与科普资源建设激励和奖励机制,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参与生产科普内容,不仅丰富了科普资源,而且能够有效保证科普资源的科学性。
5.2科普资源精品数量不足
在现有资源库中,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普资源精品占比相对较少,影响了科普资源的整体质量。一是创作精品科普资源需要投入充足的资金,依照现有模式难以实现;二是具备专业能力进行高水平科普创作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数量少;三是有技术能力进行科普产品设计、研发和制作的科普企业少。
5.3科普资源阅读量不够
在科普云平台上用户点击最多是“健康养生”“科普视频”“科普画廊”“科普游戏”等栏目,科普文章和科普音频则点击较少。据分析,用户喜欢点击“健康养生”是因为如今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注重养生;而喜欢点击其余3个栏目是因为它们符合互联网传播“短、平、快”的特点,用户容易接受。其他内容,特别是时长较长、信息量大的栏目点击量较低。
6科普资源建设及应用的提升路径
6.1加大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应当致力于精心培育与汇聚一批卓越的科普创作人才。首要任务是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科学活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石。其次,强化科普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工作。通过设立专门的科普人才培训基地,并举办科普人才培训班,着力提升现有科普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顶尖的科普人才,为江苏省科普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共同推动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
6.2加大科普扶持力度
科普事业是公益事业。为了推动江苏省科普创作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是加大对科普创作扶持计划的投入力度,以此激发广大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全社会的广泛宣传活动,重点关注前沿科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科普科幻创作,以提高大众对科普创作的认识和关注;二是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补贴力度,以鼓励更多创作者投身于科普创作事业;三是提高江苏科技进步奖中科普类出版物的获奖比例,这样做旨在激励广大创作者更多地关注科普创作,从而提升江苏省科普创作的整体水平;四是加强科普工作与产业发展的结合,通过引导和支持科普产业的发展,推动科普工作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6.3创新科普传播方式
积极探索科普创作方式,引导用户点击查看更多的科普栏目和内容,让优秀的科普作品用多种形式呈现,如一篇文章可以转化成视频形式,用户只需扫文末二维码即可边看视频讲解边阅读文章。精准推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高频率词汇,科普信息化工作引进大数据分析是必然趋势,个性化精准推送也将彻底改变科普服务模式。科普资源开发应该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工作、贴近群众,体现实用、实际、实效。根据不同科普受众开发不同的科普内容,做到科普人群的广泛覆盖。同时,科普资源开发需要生产和创新,同样也需要深度挖掘科普资源,实现现有资源的重新整合再利用,后者作为一种低成本的科普资源开发,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加大科普短视频、科普音频的开发,加大对移动端的资源配送,充分利用公众碎片化学习时间。
7结语
《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江苏省科协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推动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省级科普资源开发“中央厨房”,建立省级数字化科普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全方位推进科普理念、科普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手段、服务模式等创新,拓宽科学传播渠道,推进科普资源开发,规范科普运营管理,营造科普创新氛围,实现科普精准推送服务,着力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便捷、作用显著、覆盖城乡、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普信息化传播体系,畅通科普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6]。针对科普资源建设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该以“科普云”科普资源省级加工、集成系统为基础,升级开发融合品牌媒体、科技英才、科普资源、传播矩阵等多领域科普内容体系,汇聚科普中国、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多方优质资源,聚合科学传播专家库,围绕最新科技热点资讯、实用科普知识、应急科普信息,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苏浩.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路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8):196-198.
[2]胡俊平,钟琦,罗晖.科普信息化的内涵、影响及测度[J].科普研究,2015(1):10-16.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科普工作统计分析报告[Z].2007.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2008—2010年)[Z].2008.
[5]滕伟,张焕焕.数字化转型赋能科普高质量发展[J].中国电信业,2021(10):42-45.
[6]冯少东,张红兵,黎梅梅.以科普信息化为抓手让科普服务更加有效:近年来江苏科普信息化探索与实践研究[J].科普研究,2016(6):84-88.
(编辑编辑姚鑫)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Jiangsu: taking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lou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GE Jinglu, CHEN Jianxiang, XIE Fei
(Jiangsu Science Communication Center,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Driven by the wave of informatiz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shown a vigorous development trend, cultivating fertile soil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As the core support and cornerston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is particularly crucial in the new era of informatization.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e practice of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lou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 Jiangsu province, aiming to explore effective methods and mechanis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o trigger more profound and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popular science informatiz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loud;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cience resources; Jiangsu popular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