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土建类本科教育模式研究
2024-10-17李达耀胡荃邱晓娟吴佳馨
摘要:全球化不仅加速了经济和技术的交流,也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文章通过系统地汲取和整合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探讨了中外合作在土建类本科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分析了土建类专业的特点、课程创新和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提出了优化我国土建类专业教育的策略。研究表明,中外合作办学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有助于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需求,推动我国土建类专业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中外教育合作;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全球化不仅加速了经济和技术的交流,也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土建类专业作为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其独特的发展和教育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对土建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对教育模式和国际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中外合作教育模式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不同国家在土建类本科教育领域的合作,不仅能够交流学术知识和技术,还有助于相互理解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这对促进教育的全球一体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中外高等院校在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合作模式,特别关注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实践。研究探讨了有效的国际教育合作机制,尝试找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策略,以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新要求。
1土建类专业的特点
1.1理论联系实际程度高
土建类专业与其他学科不同,土建类专业具有强烈的实际导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员。土建类专业属于理工科,土建类专业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备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建筑的能力[1]。学生学习如何实际地设计和建造建筑物、道路、桥梁、水利工程、排水系统等工程项目。教师既要精通理论知识,也要广泛涉及实践领域,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加从容。土建类专业强调实践性,学生通常需要参与实训工作、实地考察和实习,以获得实际的工程经验。进一步来说,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实习环节中,还体现在学生的课题研究和毕业设计中。土建类专业的学生往往需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这不仅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际的工程分析和问题解决。这种毕业设计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他们在毕业前就积累了一定的工程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时,应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统筹兼顾,才能满足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2]。
1.2课程教学创新程度高
由于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技术进步,建筑材料、建造方式等的变革也推动着土建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术、可持续建筑技术、智能建筑系统等新技术崭露头角,土建类专业学生需要学会使用这些技术,并了解它们如何影响工程项目。因此,土建类专业的学生通常需要进行持续学习,以跟上行业的最新趋势和技术。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课程,也需要不断创新,为社会发展在工程建造方面提供充足的人才供应与专业知识的扩充。课程教学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进,还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高校应当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例如,在BIM技术成为行业标准的背景下,相关课程应当成为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前沿技术选修课,如智能建筑系统、绿色建筑技术和建筑机器人等,培养学生在这些新兴领域的能力和素养。同时,高校可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在线实验室和模拟软件等,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1.3跨学科合作特征明显
土建类专业的发展,在大众的固有印象中都是“就业面窄”“职业前景暗淡”,甚至是“夕阳专业”的代名词。建筑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土建类专业通常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结构工程、材料科学、土力学、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和管理学等,学生需要跨足多个领域,以全面理解和解决工程问题。这就意味着新时代下土建专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一个职位或某一行业,而是与其相关的衍生行业都将为土建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路径与空间,多元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3]。因此,除了专业知识教学,教师一般还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诸如真实的“工程环境”模拟创立,培养学生的现场工作能力[4]。除此之外,真实工程环境的模拟也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既能够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又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对专业相关知识的兴趣。学科合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培养上,也体现在科研和项目合作中。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跨学科团队的组建,开展涉及多个领域的科研项目。例如,土建类专业的科研项目可以结合环境工程和材料科学,研究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也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研究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和优化。这样的跨学科合作不仅能够提升科研水平,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院系和学科的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如“建筑与环境”“智能建筑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挑战。
2中外高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模式的共同特征
2.1专业人才培养目的相同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虽然相较于我国更为成熟,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当今世界,不论是市场还是行业,都表现出了对优秀土建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各国的土建类专业教育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应对复杂工程项目的能力。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很多高校都在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中外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本科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目的上的共同特征,体现了各国高等教育在应对全球化挑战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土建专业人才,全球高校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和推动行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17期2024年9月江苏科技信息 ·科教研究No.17Spetember,2024
第17期2024年9月江苏科技信息 ·科教研究No.17Spetember,2024
2.2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相同
新能源、智能建造等技术的发展,使交叉学科在土建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可持续建筑和城市的发展[5]。为了使得土建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有较好的职业前景,中美两国高校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对于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教育是相同的。未来的土建行业更倾向于跨学科合作,与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其他领域合作,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因此,目前中外高校在课程开设上,都结合学生兴趣和专业发展开设专业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职业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就业趋势还是土建专业的发展趋势,都与土建行业的发展保持一致,最终使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
2.3基础课程基本相同
各国高校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基本是一致的。通常,这些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工程地质学”“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等。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将学习力学原理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了解材料的特性和行为以及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规律。这些知识将为学生提供设计、分析和评估土建结构的基础,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扎实工程基础的专业人才[6]。此外,在完成核心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能够在专业领域内深入探索。例如,一些高校可能提供更多的选修课,如“绿色建筑技术”“智能建筑系统”等前沿课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强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学术基础,培养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在土建工程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外高等教育中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模式的差异:以美国为例
3.1教学方法不同
目前,中国的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通常更加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主要参与课堂活动、完成作业、通过考试,从而拿到学分。美国高校的土建类专业更加强调互动性和实际应用,因此,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还包括案例研究、小组项目、实验室工作、实地考察以及课程项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教学模式更加侧重于过程性学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会更加频繁地创造“工程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实践,从而锻炼其实际工作能力。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真正的工作环境,更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课堂氛围不同
中国高校教育竞争激烈,强调考试成绩。学生需要大量记忆课本内容,考试成绩在评估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一般的中国高校课堂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名副其实的主导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从动者。这种课堂虽然有序,但所有的环节都是按部就班,学生则是亦步亦趋,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会有所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也会有所降低,久而久之,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而美国土建专业则不然,美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把课堂的主角交给了学生[7],如此一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更强调实际应用和互动学习,鼓励学生合作、分享想法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因此,课堂氛围相对轻松和灵活。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开放思维,大胆想象,在这个过程中既激发了创新也培养了兴趣,同时也将所有的知识点嵌入其中,让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巩固。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高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时,应急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相对较弱。
3.3评价体系不同
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而言,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课程本身[8]。目前,我国高校土建类专业的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传统的考试形式,试卷成绩往往是决定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这种评价体系虽然简单直接,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容易造成学生应试教育倾向,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无法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相比之下,美国高校土建类专业的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和灵活[9]。除了考试成绩,还包括项目作业、小组项目、口头报告等形式,具有更高的全程性和实时性,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最后的考试成绩只是评价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更加具有全程性和实时性,也更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一来,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4全球土建类高等教育的启示
4.1建立适合的教学实践机制
对于土建类专业而言,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大学每位老师教多少名学生最合适,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师所教学生的数量越少,意味着每名学生得到老师直接指导和辐射的机会更多。根据泰晤士最新发布的2022年度世界师生比最佳大学排名,我国高校的表现相对比较普通,而日本和美国的高校位于前列。因此,如果不综合考虑师生比,一味增加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土建类的实践教学一般涉及大型仪器设备,一来成本较高,二来在师生比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无法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实践基地,也就无法保证实践效果。
因此,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采取创新的教学模式。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将实践视频学习与真实场景实践相结合,即便学生人数较多,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真实实践场景[10]。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还能够有效验证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积极开展校外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结合企业资源丰富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学生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提升综合素养。再者,邀请工程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客座讲师或导师,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和见解,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趋势,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建立适合的教学实践机制是土建类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举措。通过充分利用实践基地资源、开展校外实践项目和邀请行业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实践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11]。
4.2优化课堂中“教”与“学”的角色权重
优化课堂中“教”与“学”的角色权重是一个在所有专业都比较重要的教育改革问题。一般而言,工科的学生表达能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弱,而表达、沟通与合作能力对于土建类专业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和职业成功至关重要。因此,要破除教学模式中的“一言堂”现象,使课堂回归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多组织课堂内的讨论和互动活动,学生应被鼓励分享观点、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术对话。通过这种交流,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此外,分组教学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促进团队协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逐渐演变为引导者,不再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鼓励,鼓励他们在现有的知识结构中大胆假设与试错。多组织课堂内的讨论和互动活动,让学生分享观点、提出问题并参与学术对话。分组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合作研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从主导者逐渐演变为课堂的引导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优化课堂中“教”与“学”的角色权重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时,他们将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因此,通过这一教育改革举措,土建类专业的课堂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有益的教育环境[12-13]。
4.3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没有一个专业是永远的“热门”专业,交叉学科与多元化发展是当今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重要趋势之一。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面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中的竞争力,教师应该在本专业知识之外拓宽日常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行业趋势,通过介绍前沿技术、最新材料和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此外,还可以开设更多的专业选修课或者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和合作,积极鼓励土建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同学的合作,共同解决跨领域的复杂问题。这种跨学科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强综合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了解不同学科与土建类专业学科之间的交叉点,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最后,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巩固所学知识/TJAlcceJXzSNA3TjwNEiQ==,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实践项目和实验课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结语
各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情方面的差异显著影响了各自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土建类专业教学模式都是其特定国情和教育需求的产物,未必能直接适用于其他国家。
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使得不同国家之间能够共享和交流教育资源与策略,从而克服这些差异带来的局限。通过这种合作,可以借鉴国际上的不同教育实践,获得新的思路和灵感,这对促进全球土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应在符合本国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参考与借鉴国际经验。只有这样,我国的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教育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常清.“土木工程概论”“四度四性六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40):133-137.
[2]姚远,饶盛,王娟.土建类专业新生研讨课“五维一体”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78-79.
[3]任瑜,李梦圆.高校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培育建设的思路探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4(3):85-88.
[4]左延红,张克仁.应用型本科土建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1):111-115.
[5]张家华,胡惠芝,杨刚,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第二十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22(3):5-13.
[6]张杰辉.基于通识教育与专业集群的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7(5):479-485.
[7]江珊.美国高校推行包容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经验[J].现代大学教育,2023(5):55-68.
[8]张靖晞,李洪军,贺稚非.中美本科教育模式比较分析:以圣本尼迪克与圣约翰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95-96.
[9]张亚军.中美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及启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9-10.
[10]王成军,李辉,王佳莲.教育-科研-创业三螺旋创新体系如何促进知识交流?: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案例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3(5):74-85.
[11]竺雅莉,郑靖祺,彭文静,等.就业育人背景下工科实习质量的聚类分析:以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23(2):118-124.
[12]刘丹青,葛宝臻,兰德尔·厄普丘奇.美国高校“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经验与启示[J].高教探索,2015(9):42-50.
[13]徐静,毛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类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9):139-141.
(编辑编辑何琳)
英文标题
Research o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odel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LI Dayao, HU Quan, QIU Xiaojuan, WU Jiaxin
(Eastern Michigan Joint College of Engineering,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535011, China)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not only accelerate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but also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civil construc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y systematically drawing on and integrating advanc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practices.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construction majors, curriculum innov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he education of civil construction majors in China. The study shows that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which helps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and demands brought by globalization and promotes China’s civil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o achieve a higher level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Sino-foreig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