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字时代的图书情报管理工作探究

2024-10-16高继明

参花(上) 2024年10期

公共图书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其在社会文化传承、图书情报资源共享、读者服务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情报资源整合与优化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公共图书馆要转变传统思维,重视数字化建设,联合出版业、其他公共图书馆、情报研究机构等,不断完善图书情报管理工作,优化相关机制,确保图书情报管理工作有效促进公共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为各类读者群体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服务。在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情报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变革。为了探索数字时代图书馆图书情报资源整合与优化的路径,本文以工作思维转变、数字技术建设、多元主体合作、工作机制建设为四个关键节点,系统提出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图书情报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具体策略,希望对图书馆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图书馆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图书情报管理的概念及作用

(一)概念

图书情报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图书、期刊等出版情报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传递和利用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检索与服务、情报的分析与研究等环节,进入数字时代,还新增了对数据模型的分析、数字图书馆情报网络构建等。其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跨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

(二)作用

在公共图书馆中,图书情报管理是各项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其对信息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首先,公共图书馆开展馆藏资源扩充、图书编目、索引系统调整、读者群体服务策略调整等工作,都要以有效的图书情报管理为基础和前提。其次,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资源的集散地,有效的图书情报管理有助于其对图书出版行情的深入了解,依据图书情报进行图书采购,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再配置和再优化。最后,图书情报管理也能够为图书馆开展数字化信息管理与开发、用户信息服务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依据。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图书信息结构和规模愈加庞杂,流通渠道愈加多样,图书情报管理在公共图书馆工作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当前图书情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思维滞后

当前,越来越多的文献信息资料被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互联网、云平台上,这使图书情报资源逐渐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其数量和规模也呈现爆炸式增长。[1]在这一形势下,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情报工作人员依旧局限于传统的情报管理模式,思维方式落后,缺乏主体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服务精神不足,没有考虑到图书情报资源的数字化转变以及读者群体阅读形式、服务需求的改变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影响,使相关工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被动态势,图书情报管理、信息咨询服务和读者的实际需求产生错位,使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群体流失。

(二)技术滞后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图书情报管理系统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部分公共图书馆存在技术滞后现象,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导致情报收集和管理效率低下。此外,新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不够广泛,很多公共图书馆还没有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实现充分利用,以提升图书情报管理水平,这些都影响了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与开展。

(三)人员素养不足

进入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对图书情报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部分公共图书馆缺乏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尤其是既懂数字技术又懂情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影响了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同时,现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和满足数字时代图书情报管理的要求。此外,公共图书馆在图书情报方面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引进渠道狭窄,这些都加剧了图书情报管理人员素养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人才队伍的建设,严重制约了图书情报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数字时代图书情报管理工作探究

(一)以转变工作思维为前提

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管理人员要直面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化被动为主动,转变工作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新的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和图书情报采集路径,通过线上情报收集和线下读者群体调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更加精准、有效的图书情报采集,从而助力管理决策。同时,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层必须转变图书情报管理意识,深刻认识到新平台、新技术对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影响,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化平台,结合数字化技术,从被动的图书情报收集者转变为主动、全方位的情报采集和服务者。此外,还要引导公共图书馆全员都能够形成主体性的图书情报管理意识,促使其结合自身职能做好图书情报采集、整理、分类等基础工作,以减少和减轻图书情报管理部门在图书情报采集、分类、整理、编目、分析、开发等方面的时间成本和工作压力,使其将更多精力用于图书情报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工作,不断优化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的数据库质量。

(二)以运用数字技术为支撑

进入数字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及阅读的模式都发生了改变,如果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情报管理工作仍然固守传统,将会严重影响自身馆藏建设的开展和读者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更好地整合与优化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情报资源,须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数字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效融合,构建一张密集而灵活的图书情报网络,让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首先,公共图书馆在电子图书采购、数据库自建等数字化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重进行图书情报的采集、分类和整合,确保情报信息的多样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利用网络爬虫、API等手段自动获取和整合互联网上的开放信息,拓展图书馆的情报采集渠道,还可以摘取特定的关键词,实现具有针对性的专向图书情报采集和管理,强化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图书馆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云端服务器,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情报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对图书情报资源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其次,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情报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合理采集读者信息,进一步了解不同读者群体的关注领域、同一读者群体的需求差异,细分读者的需求层次,并针对图书工作要求和读者用户需求建立相应的情报数据模型,从而为图书馆配置图书资料以及日常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情报支撑,确保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最后,公共图书馆也可以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构建交互模块,加强图书馆与用户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对读者信息的即时性、动态性收集,这也是图书馆提升读者服务水平的重要路径。[2]

(三)以加强多元合作为基础

公共图书馆要树立多元主体合作意识,主动与其他行业机构合作,构建情报共享平台,做到动态收集信息,打造系统、全面的图书情报矩阵。[3]

首先,公共图书馆要强化与出版单位、发行单位的合作与联系。出版单位、发行单位作为产业上游,是图书情报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读者市场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对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情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线上合作群、行业平台等,与出版单位、发行单位积极合作,开展情报采集工作,从而提前了解读者需求动向,提前采购热门图书,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图书供给质量,从而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图书馆还可以将图书情报资源管理工作延伸到整个行业内部,通过互联网平台形成即时性的线上合作渠道,进而构建跨区域的图书情报资源共享网络,提高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管理工作质效。

其次,公共图书馆也要与其他地区图书馆深入开展图书情报合作。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馆藏体系、学科专业等方面各有不同,图书情报收集、整理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基于此,不同图书馆开展合作,可以在线上建立图书情报网络交流平台,将各自的情报数据库进行互通互联,并定期开展线下的图书情报交流活动,这有助于发挥各自的情报优势,降低情报管理成本,完善公共图书馆情报体系建设,并为图书馆之间开展馆际互借奠定良好基础。

再次,公共图书馆可以与专门的情报研究机构展开合作。与图书馆系统相比,情报研究机构在图书情报管理方面更具专业性,与其合作有助于推动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开展,从而提升图书馆情报研究能力和信息咨询服务能力。以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其在2016年与山东省科技情报研究院等情报研究机构组成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情报共享共建,有力推动了图书馆在图书情报管理和相关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设。

最后,图书作者作为图书资源生成的基础,也要纳入图书情报的合作主体。图书馆在情报采集过程中,可以主动联系知名作者、优秀作者,收集作者情报,了解其创作计划,从而以重点作者为中心,进行相应的图书采购工作,优化馆藏资源配置,以满足读者需求,有效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多元主体展开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要认识到,不能完全依赖外部机构的情报渠道和情报能力,要在工作实践中借鉴先进经验,查缺补漏,通过合作切实推进自身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展。

(四)以完善各项机制为保障

1.建立工作流程与标准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图书情报管理工作流程。从宏观层面看,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管理主要包括图书情报的收集、筛选、整理、编目、分析、开发等具体环节,与图书馆各方面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基于馆内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建立健全的图书情报管理流程,统一图书情报的收集、整理和编目标准,确保各部门所收集和整理的图书情报信息符合图书情报部门标准,避免因为收集标准、整理标准、编目标准不统一导致对接不畅。对此,采编部门要针对图书市场形成具体的图书情报收集流程,读者服务部门要如实、及时地采集读者情报信息,[4]图书情报部门则要切实发挥情报管理职能,统一情报规格,对情报进行细致整理、优化、分析。只有建立健全的图书情报工作流程,才能对各部门实现统筹协调,使其发挥最大效用,进而推动图书馆情报管理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

2.健全培训与考核机制

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人员队伍结构复杂,专业性要求较高,[5]对此,要建立健全的培训与考核机制。培训机制主要结合图书馆当前阶段的工作目标以及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其中,图书情报理论、信息咨询、信息检索、数字化技术运用应当为重点内容。每期培训结束后,要结合工作实践,对受训员工所学理论、技能等方面进行阶段性评估,以调整培训内容,进行更加细致、更具针对性的培训。为了调动图书情报人员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将所学理论、技能应用于图书情报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中,还要制订考核机制,依据考核成果进行奖惩。[6]通过开展培训和完善考核机制,图书馆能够加强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为图书情报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总之,公共图书馆图书情报资源整合与优化属于一个长期系统性工程。在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要转变工作思维,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形成多元主体整合与优化图书情报资源机制,完善图书情报管理流程和标准,为公共图书馆建设馆藏资源、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借鉴。

参考文献:

[1]曹玉颖.数字时代图书情报资源的整合与优化[J].文化产业,2024(02):49-51.

[2]李丹.新媒体时代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图书情报,2023(07):210-213.

[3]黄春花.新媒体时代图书情报信息资源整合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39(06):12-14.

[4]余凯璇.数字化发展下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创新探究[J].城市情报,2023(19):52-54.

[5]程华.信息时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J].科技资讯,2021,19(03):180-182.

[6]蔡兴冠.基于数字化背景的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创新应用研究[J].参花(上),2022(10):95-97.

(作者简介:高继明,男,硕士研究生,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情报信息)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