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分析

2024-10-16白明明陈淑惠

参花(上) 2024年10期

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结晶,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巧妙地融合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西方先进的音乐创作与演唱技术,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有民族性又富含时代感的声乐艺术形式。如青主的《大江东去》、黄自的《玫瑰三愿》、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这些艺术歌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演唱者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把握演唱的要领,才能通过相应的技巧演唱歌曲,塑造动人的艺术形象,从而更加准确地将歌曲情感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充分体会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艺术歌曲起源于欧洲,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进入我国,经过众多音乐家的反复尝试,逐渐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产生富有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从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程看,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变与社会历史、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具体可分为四个重要阶段。

(一)萌芽阶段

二十世纪初期,一批批满怀求知热情的知识分子踏上了海外求学的道路,他们不仅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更深入接触和了解了西方的音乐艺术。学成归来后,这些音乐家带着对西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祖国文化的深厚情感,开始尝试将中国元素与艺术歌曲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声乐形式——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大都将诗词作为歌词,并结合西方音乐演唱方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歌曲以刘半农的诗歌为词,旋律深情而富有变化,既保留了原诗的意境与韵味,又通过音乐的手段将其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腻动人。黄自的《春思曲》和《点绛唇·赋登楼》同样是将诗词与西方音乐技法相结合的佳作,它们不仅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巧,也体现了中国艺术歌曲在萌芽期所追求的“中西合璧”的艺术理念,得到了大量听众的喜爱。

(二)初步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十分注重地方特色及民族风格,注重表现民众的情感。许多音乐家开始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融入艺术歌曲之中,使所创作的声乐作品体现出浓厚的中国风情。如瞿希贤的《牧歌》、施光南的《渔光曲》等,类似的歌曲大都以民歌作为素材,同时融合民族音乐、现代音乐等多种元素,成为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当中的经典之作。

(三)多元发展阶段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中国艺术歌曲数量不断增多,作品也更加丰富,这一阶段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音乐家在创作时尝试融入大量不同的元素及创作技巧,使歌曲的内涵变得更为充实。如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叶佩英演唱的《我爱你中国》等,这些声乐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民众对祖国与家乡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创新发展阶段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再次发生巨大变化,艺术歌曲创作群体开始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与技巧,使声乐作品具有更鲜明的个性特点及时代气息。尤其随着全球化速度加快,中国艺术歌曲开始不断对外传播,并且在国际乐坛得到了听众的广泛认可。许多中国艺术歌曲不仅被翻译成外文,而且频频在国际比赛中斩获大奖,如廖昌永演唱的《灯火里的中国》、杨燕婷演唱的《花又落》等。

从整体看,中国艺术歌曲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多个阶段,这一过程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每一个阶段,中国艺术歌曲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艺术歌曲也将再一次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

(一)题材丰富

艺术歌曲传入我国之后,开始快速与民族文化融合,参与创作的人数也不断增多,作品的题材更是日益丰富。有的作品歌颂纯洁的感情,如《钗头凤》《凤求凰》等;有的表达对家乡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如《多情的土地》《思乡曲》;有的则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春江花月夜》等。不同题材的艺术歌曲既表达了不同时期民众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独特的社会面貌,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时代性,也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意境深邃

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看,许多音乐家热衷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甚至直接对古典诗词进行改编创作。“言简意赅”是古典诗词最为突出的特色,很多艺术歌曲歌词极为简短,但意境深邃,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以李砚创作的《青玉案·元夕》为例,作曲家直接将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同名词作为唱词,谱写新曲,使之成为一首经典之作。整首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蕴,通过丰富的音乐语言描绘了古时人们在除夕赏看花灯的热闹景象,以及“曲终人散”之后,终于见到“心上之人”的欣喜之情,整首作品一波三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情感真挚

艺术歌曲原本诞生于西方,其唱法技巧、思想内涵都体现了西方民众的审美理念。然而中国艺术歌曲融合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元素,无论是风格还是唱腔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比如印青创作的《望月》,该作品唱词优美,作曲家巧妙地通过“望月”的方式,表达出远方游子对故乡深刻的思念之情。为了更好地表现“思念”这种独特的情感,作曲家精心构思,对音乐形式进行了巧妙的安排。乐曲开头部分比较平稳,乐曲中段则推动了音乐情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表达乐曲真挚的情感,音乐的曲调从中音区逐渐攀升至高音区,促使整首乐曲的情感也发展至高潮。从整体看,歌曲虽然旋律较为平缓、节奏较慢,却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如同远方游子通过呢喃细语表达内心对家乡深刻的思念。与此同时,歌曲还传达了一种独特的哀伤之情,这种哀伤同样源于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温婉含蓄,真实感人,因此十分符合听众的审美。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要领

(一)气息运用

艺术歌曲演唱对气息运用有着严格的要求,演唱者要控制好自身呼吸,才能为演唱提供充足的气息支撑,从而提高自身演唱水平。中国艺术歌曲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部分民族音乐元素,在气息运用方面与西方艺术歌曲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演唱者既要掌握艺术歌曲演唱技巧,又要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才能通过演唱完成对歌曲的二次创作,展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魅力。以艺术歌曲《凤求凰》为例,这首歌曲的歌词取材于汉代司马相如创作的《凤求凰》,作曲家在谱写旋律时采用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其中部分乐句相对较长,演唱者的气息一定要充足,才能完成对整首歌曲的演绎。首先,演唱者要全面分析并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凤求凰》是汉代司马相如创作的名篇,作者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心仪之人的倾慕,盼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其次,演唱者要掌握相应的气息技巧,通过深呼吸的方式蓄足气息,然后演唱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气息稳定,才能实现自然流畅的演唱效果。最后,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处理好每一个气口,确保换气时不会出现气息中断的现象,或者走音、破音的情况。尤其是在演唱最后一句“使我沦亡”时,要适当延长气息,才能给人一种余韵无穷之感。

(二)咬字吐字

中国艺术歌曲虽然采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但是汉语发音与意大利语本身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咬字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意大利语主要由单元音构成,咬字的位置相对比较统一;而汉字主要由不同的音节构成,每一个音节又分为字头、字腹以及字尾等不同部分,每个字的尾音不同,收尾时发声位置也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声的效果。因此,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演唱者要确保发声位置统一,才能满足“字正”的标准,不会因为咬字不准确使听众误解歌曲的含义。以刘青创作的《越人歌》为例,这首歌曲以先秦民间乐曲《越人歌》为基础进行创作。经学者多方考证,先秦的《越人歌》主要采用古越语,其语法结构、语言格律与如今的壮语及侗语较为接近,可能是壮族、侗族等多个民族的民谣作品,经过现代音乐家改编,以钢琴为伴奏,采用普通话的方式进行演绎,但是在语言结构、句式等方面仍然具有浓厚的古代汉语意韵。演唱者不仅要认真理解歌词的含义,还要咬准每一个字,才能准确地将歌词的意思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在欣赏歌曲时获得丰富的体验。比如“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当中的“被”字,现代汉语发音为“bei”,声调为去声,但是在这首歌曲中,则要按照古代汉语发音“pi”进行演唱,声调为平声。除此之外,歌曲当中还采用了一些生僻字,如“搴”“訾”,此类字词很少在现代汉语中出现,所以,在开始演唱前,演唱者一定要反复诵读歌词,在演唱时做到精准发音,通过演唱更好地帮助听众理解歌词含义,确保演唱获得成功。

(三)速度控制

从整体看,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较为含蓄,旋律也比较舒缓,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在演唱时要控制好速度、把握好节奏,才能呈现绝佳的演唱效果。以舒楠创作的《灯火里的中国》为例,作曲家运用舒缓的音乐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山河图卷,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独特的面貌,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歌唱家廖昌永以沉稳的男中音生动诠释了歌曲丰富的内涵。从音乐旋律看,歌曲运用平淡的音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场景。在和声技巧方面,歌曲将美声与流行两种唱法融为一体,从而为歌曲的广泛流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曲式结构看,该作品和其他声乐歌曲大致相同,主要分为前奏、主歌、副歌、间奏等部分,间奏之后重复主歌和副歌,没有编排尾奏,而是在副歌的最后一句结束全曲,由于在曲式上并未作太多复杂的安排,因此整首歌曲既适合流行唱法,也适合美声唱法。在演唱前半部分时,速度始终较为平稳,将听众缓缓带入歌曲场景当中,去体会新时期中国的巨大变化;当歌曲演唱至后半部分时,演唱者则要稍稍加快速度,将歌曲带入高潮,然后在高潮处戛然而止,为全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情感处理

中国艺术歌曲十分注重情感的表达,演唱者要通过丰富的技巧展现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因此,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情感处理极为重要。在开始演唱乐曲之前,演唱者要结合时代背景、自身经验,深入理解歌曲内涵;在演唱时,还要将自身情感投入其中,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以歌曲《长相思·其一》为例,这首歌曲是音乐家刘卓以唐代诗人李白的同名诗篇为歌词,谱曲创作而成,作品表达了诗人离开长安之后内心的离愁别绪。在创作时,作曲家将古典音乐元素、西方演唱技法融合,赋予歌曲极强的感染力。在演唱时,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情感,采用丰富的技巧进行演绎,才能通过演唱打动更多听众。首句“长相思,在长安”,虽然只有六个字,但音值极长,演唱时演唱者要投入自己的情感,想象自己站立在茫茫天地之间,遥望着长安的方向,脑海之中不断闪过昔日的种种场景,才能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怅惘、愁闷与迷茫。而在演唱“卷帷望月空长叹”的最后三个字时,要适当放低声调,通过类似叹息的方式进行演唱,以表现诗人内心的失望与寂寥。李白满腹诗书,才华过人,以为凭借自身才华能得到朝廷重用,不想进入长安之后,因不愿迎合权贵遭到排斥,最后终究落得被“赐金放还”的结局。离开长安之后,他回想当初那个雄心壮志的自己,只觉满腹萧索,无限悲苦,因此写下《长相思·其一》,以抒发内心的抑郁之情。作曲家刘卓在深入理解原作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舒缓的旋律诠释作品的内涵,使音乐旋律与唱词高度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在正式演唱之前,演唱者要结合相关历史文化知识、音乐理论知识,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把握演唱要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音乐想象力,将生活体验和内心情感融入其中,通过优美的唱腔展现歌曲情感的丰富变化,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中国艺术歌曲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优美动人的艺术歌曲,广大民众不仅能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体会声乐艺术与众不同的魅力。由于中国艺术歌曲同时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因此在演唱时对气息运用、咬字发声、情感处理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演唱实践中,演唱者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掌握演唱的技巧,还要结合演唱的需求采用精准的技巧进行演绎,才能展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魅力。

(作者简介:白明明,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太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陈淑惠,女,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