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钢琴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巧分析

2024-10-16陈娟

参花(上) 2024年10期

李斯特在其辉煌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众多卓越且经典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钢琴艺术的宝库,更为他赢得了“钢琴之王”的美誉。他在音乐创作与发展领域的杰出贡献,是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代表性的作曲家,李斯特深受雨果、肖邦等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影响。自从1831年后,李斯特在创作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更多展现钢琴技巧的元素,使其作品在技艺展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且将帕格尼尼的《钟》改编成钢琴曲,进一步展现了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对钢琴技巧的精湛掌握。基于此,本文以李斯特的独奏曲《钟》为例,探究其具体的演奏技巧,希冀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一、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简述

(一)作者简介

李斯特是19世纪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被誉为伟大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1811年10月出生于匈牙利雷汀的一个音乐世家,6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便登台演奏。1823年,李斯特移居巴黎,凭借高超的钢琴技艺迅速成为艺术界的佼佼者,被誉为“莫扎特式”的天才。其间创作了许多经典钢琴曲目,包括《匈牙利狂想曲》《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等,体现了他的民族主义情结和高超的作曲技巧。此外,李斯特还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教师,他通过钢琴教学帮助学生提升想象、情感表达和故事叙述等能力。同时,他还积极指导乐队和合唱队,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二)《钟》的创作背景

1831年3月,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在巴黎歌剧院大厅举行了独奏音乐会。这场音乐会让李斯特深受震撼,他被帕格尼尼精湛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创作才华所折服,这场音乐会成为李斯特创作《钟》的灵感来源。在受到帕格尼尼的启发后,李斯特决心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移植到钢琴上。他于1834年完成了这首名为《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后来该作品成为《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的第三首,即现在的《钟》。《钟》不仅是李斯特对帕格尼尼技艺的致敬,更是他自身钢琴演奏技巧的全面展示。[1]

二、独奏曲《钟》的艺术特色

(一)曲式结构

这首曲子以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的主题为基础,采用三段体曲式,节拍为6/8拍,升g小调。这种节拍和节奏在古典音乐中较为常见,能赋予音乐一种流畅而富有律动的美感,使音乐在保持一定节奏感的同时,又能够展现出细腻的情感意境和丰富的音乐层次。[2]李斯特运用了主题多次变化和反复的创作手法,使这首曲子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首先,乐曲以简练的前奏(引子部分)作为开头,采用左右手交替的演奏方式。这一部分是为了引出主题并奠定整首曲子的基调。在《钟》中,前奏通过轻柔的音符和渐强的音量,营造出一种期待和神秘的氛围,描绘出黎明即将到来的情境。

其次,在引子之后,曲子进入了主题部分。此时,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创造出短促有力的音响,生动地模拟了钟的鸣响。这一部分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是整首曲子的核心,不仅加深了听众对曲子的印象,还使整首作品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和统一。[3]

再次,主题部分之后,曲子继续采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进行了多次变奏,不仅丰富了曲子的旋律层次,还展示了作曲家高超的音乐才能和深厚的音乐底蕴。通过运用不同的织体和技巧,曲子在各个不同的音区进行了多次变奏,如同音上的轮指、长串的半音阶进行、单手带旋律声部的颤音等,产生了丰富的音乐层次。在经历了多次变奏之后,曲子回到最初的主题并进行再现。这一部分是为了让听众回味曲子的主旋律,再一次加深听众对曲子主题的印象。

最后,乐曲以舞曲的形式收尾,与前面的音乐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整首曲子达到高潮并圆满结束。[4]

(二)创作手法

李斯特的钢琴独奏曲《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广受赞誉,这不仅体现在曲式结构上,还贯穿于旋律、和声以及演奏技巧等多个方面。

首先,李斯特在创作中,十分注重音色的变化和音量的控制,通过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创造出一连串生动逼真的钟鸣响。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音量变化来模拟钟声的回响和共鸣效果,使音乐更加生动。随着旋律的发展,不断变换音区,使钟声效果在不同音区中得到展现,从而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5]

其次,《钟》是一首极具挑战性的钢琴作品。在短短五分钟的演奏中,演奏者要应对轮奏、快速变8度及极大音程跳动的断奏等高难度的技巧。特别是单手快速跳跃4个8度弹奏模仿钟声的部分,对演奏者的技艺和体力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这些技巧要求演奏者的手指极具灵活性和协调性,以及深厚的音乐功底和表现力。

最后,这首曲子运用了多种变奏手法,通过加快或减慢节奏、改变速度等手段,使音乐在紧张与松弛之间不断转换,营造出一种动态的音乐效果。在织体方面,李斯特通过增加或减少声部数量、改变声部间的组合方式等手段,使音乐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和声进行变奏,通过改变和弦的排列和进行方式,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三)情感氛围

《钟》这首曲子将情感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乐曲开篇以悠扬而深沉的旋律引入,仿佛远处的钟声在静谧的空气中缓缓响起。这种音色和节奏的处理,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让听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深邃。随着乐曲旋律的推进,节奏逐渐加快,音量也随之增强。此时,音乐充满了热烈与激情。这种情感氛围的转变,让听众感受到一种力量的释放,仿佛所有的情感都在这一刻得到释放。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李斯特巧妙地运用了舞曲的体裁特点,通过欢快而流畅的旋律和节奏,将音乐推向了顶峰。这种情感氛围的营造,让听众感受到一种由衷的愉悦和欢乐,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这些深层的寓意,使《钟》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更加丰富而深刻。

三、独奏曲《钟》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高速轮指

高速轮指是李斯特《钟》这首曲子中一个显著的技术特点,对演奏者的手指独立性和灵活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1.第一段

这部分主要是3连音的组合演奏,要求演奏者的大拇指和食指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其演奏难点在于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指法使演奏连贯流畅,因此演奏者要准确找准每组3连音的位置,这对演奏的准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第二段

这部分的轮指技巧更加复杂,涉及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快速交替,对这三个手指的独立性要求相当高,且演奏时只能运用手指的力量,而不能借助手腕力量。演奏者要想保证演奏的准确性与颗粒感,就需要对这一技巧进行数月乃至更长时间的练习,在练习的同时,还要注重手指灵活性的培养,通过慢速练习逐渐过渡到快速演奏。[6]

(二)快速音群跑动

在《钟》的演奏中,快速音群跑动是一项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的技巧,要求演奏者每个手指都能独立且灵活地移动,确保每个音符都能被清晰、准确地演奏出来。快速音群跑动不仅要求演奏者能够快速地演奏出音符,还要求他们能够在快速演奏中保持稳定的节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演奏者要在练习中注重手指的触键方式和力度控制,以确保每个音符都能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出来。日常练习中,演奏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分段练习,也就是将快速音群分成若干小段进行单独练习,然后逐渐合并,以提高演奏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二是慢速练习,即开始练习时以较慢的速度演奏,再逐渐加快速度,以帮助手指适应快速移动的演奏方式。[7]三是节奏练习,即使用节拍器或跟随录音的方式进行节奏练习,确保在快速演奏中保持稳定的节奏感。

(三)带旋律声部的颤音

在李斯特的钢琴独奏曲《钟》中,带旋律声部的颤音技巧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技术要求,它不仅考验演奏者的手指技巧,更要求其在保持旋律连贯的同时,展现出颤音的细腻与华丽。颤音,即快速连续地按下两个相邻的琴键,产生快速交替的音响效果。在《钟》这首曲子中,颤音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替按键,而且要与主旋律相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快速的乐段中,颤音需要更加迅速和轻盈;而在慢速或抒情的部分,颤音则应更加柔和且富有感情。演奏者可以先从简单的颤音练习开始,逐渐深入到颤音与旋律相结合的复杂练习;使用节拍器或跟随录音进行练习,以确保节奏和速度的准确性;注重手指的放松和灵活性训练,避免在演奏颤音时出现手指僵硬或疲劳的情况。[8]

(四)单手极大音程的断奏

单手极大音程的断奏是李斯特《钟》这首曲子中另一个技术挑战,要求演奏者能够用单手在键盘上跨越较大的音程,同时保持演奏的清晰度和节奏感。在《钟》这首曲子中,演奏者要面对8度甚至更大的音程跨度,要求演奏者手部具有出色的伸展能力。为了达到这种跨度,演奏者要进行专门的手指拉伸练习,以增强手指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断奏,即音符之间有明显的间隔,要求演奏者在弹奏每个音符后迅速离键,为下一个音符做好准备。在极大音程断奏中这种技巧尤为重要,因为需要手指在短时间内快速而准确地移动到下一个音符的位置。在进行单手极大音程断奏时,保持音符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是关键。演奏者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确保手指每次都能准确地落在目标琴键上,并且每个音符都能被清晰地演奏出来。[9]为了掌握单手极大音程断奏这一技巧,演奏者要进行长时间的专项练习,包括手指拉伸、准确性训练、节奏感培养等多个方面。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演奏者可以逐渐攻克这一技术难关,从而在演奏《钟》这首曲子时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五)顿音与双手强颤音

顿音即演奏短暂、有力的音符,通常用于强调某些重要的旋律点或节奏点。在《钟》这首曲子中,顿音的出现往往与钟声的模拟有关,用以表现钟声的清脆和铿锵。演奏顿音时,要求手指快速而有力地触键,然后迅速离键,以产生短促而明亮的音响效果。演奏者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顿音的准确时机和力度,以确保其在曲子中的表现恰到好处。强颤音是一种双手同时进行的快速、连续的音符交替演奏技巧。《钟》这部作品中,双手强颤音的运用为曲子增添了浓厚的音乐氛围和动态感。演奏双手强颤音时,演奏者的双手要具备高度的协调性和独立性,能够同时且准确地演奏出快速交替的音符。除了速度和准确性外,演奏者还要注意双手之间的音量平衡和音色统一,以确保强颤音的整体效果和谐而富有层次感。[10]顿音和双手强颤音经常结合使用,形成复杂的音乐织体,这种结合要求演奏者具备极高的技巧水平和音乐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地完成两种技巧之间的转换和衔接。通过巧妙的结合和运用,顿音和双手强颤音共同营造出一种热烈、激昂的音乐氛围,使《钟》这首曲子的演奏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六)远距离音程

在《钟》的演奏中,远距离音程是一项难度较高的技巧,有些演奏者在演奏时容易慌乱,导致手指触键不准确、力度过强。因此,演奏者应保持良好的演奏心态,日常练习中要做好演奏速度控制,由慢渐快,处理好节奏与两个音之间的距离。作品中部分段落的最高音需要使用小拇指去演奏,练习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小拇指的专门训练,以大臂和小臂带动右手小拇指,力量传递到小拇指。基于此种方式,演奏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远距离音程技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李斯特改编的独奏钢琴曲《钟》,集合了多种钢琴演奏技巧,对于演奏者的技巧水平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演奏者应做好日常技巧训练,熟练掌握不同的钢琴演奏技巧,以便高质量地演奏作品,提升作品的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天阳.试论钢琴演奏中的手指训练方法与技巧[J].中国音乐剧,2024(02):61-64.

[2]张东方.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达技巧与艺术表现[J].明日风尚,2024(07):49-51.

[3]章为.浅谈钢琴演奏技巧在音乐情感表现中发挥的作用[J].黄河之声,2024(05):160-163.

[4]霍妍君.钢琴演奏技巧中音乐表现力提升的策略分析[J].参花,2024(03):92-94.

[5]赵尧瑶.触键技巧对钢琴音色的影响及与演奏者表现力展现的关联分析[J].当代音乐,2024(01):31-33.

[6]朱晓乐.弗朗兹·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漫游”概念——以钢琴曲集“旅行岁月”为例[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3,20(04):135-140.

[7]叶芷怡,赵元昊.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创作与演奏[J].明日风尚,2023(11):58-60.

[8]刘昊天.李斯特钢琴作品的艺术分析[J].明日风尚,2023(02):50-52.

[9]辛欣.一斑窥全豹——透过改编曲看李斯特的创作手法[J].北方音乐,2020(11):9-11.

[10]杨小龙.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李斯特作品双钢琴改编曲集》评介[J].钢琴艺术,2020(05):58-59.

(作者简介:陈娟,女,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