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致贞的工笔花鸟画艺术思想及其创作特色探析
2024-10-16孙洁刘明珂
俞致贞作为近现代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传承,更展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艺术的创新与突破。她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既是对宋元绘画高峰的致敬,也是对传统艺术语言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与发展。她的作品在保持传统工笔花鸟画细腻、雅致特点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气息,使画面既具有古典美,又不失现代感。本文主要分析俞致贞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从艺术思想和艺术特色方面探寻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创作魅力。
一、俞致贞的学艺经历
俞致贞的艺术人生融合了家族熏陶、师承教诲与个人努力。她出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自幼便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份兴趣在家庭的熏陶下逐渐生根发芽,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后,19岁的俞致贞跟随于非闇学习,在于非闇的悉心指导下,俞致贞的艺术之路正式开启。从最初的小写意花鸟画和篆刻学习,到后来的工笔重彩花鸟画深造,每一步都凝聚了她的汗水与才华。于非闇不仅传授给她精湛的绘画技艺,更以“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的创作理念引导她深入自然,从写生中汲取灵感,这一思想对她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当时的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后,俞致贞的艺术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宽。她在这里遍临历代花鸟画典范之作,深刻理解了古典作品的精髓,同时,在于非闇等人的指点下,她的绘画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她还向黄宾虹学习画理画论,跟随钱桐研习古典诗词,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艺术修养,更使她的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946年,俞致贞在于非闇的引荐下转拜张大千为师,进入“大风堂”深造。在张大千的悉心教导下,她深入研习了工笔、写意花鸟画以及敦煌壁画的精髓,同时还游历了四川的名山大川,写生南方的禽鸟花卉。这些宝贵的经历让她对五代、宋、元花鸟画的美学理念和表现技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张大千在画面敷色技法和色调运用上的独特见解,更是给予了她极大的启发和帮助,使她在工笔重彩画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俞致贞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道路。她以天资聪颖为基,以家族熏陶为源,以师承教诲为引,以个人努力为翼,最终到达艺术的巅峰。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更体现了她在现代审美语境下的创新与突破。俞致贞的艺术成就无疑是中国画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在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之中。
二、俞致贞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思想
(一)“物理、物情、物态”的写生造型观念
1.物理
俞致贞注重写生,善于观察和描绘物象。她主张以万物为师、生机为力,写生万本方得其真。她认为,写生前要充分认识对象,要深入研究植物的物理、物情、物态,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才不会被复杂的外表现象所迷惑。
“物理”指的是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俞致贞认为画什么花都要先熟悉它的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以向日葵为例,她用“物理”的方式对其进行细致观察。向日葵花朵向阳,有单一花头的,也有分杈多头的,一般都是画单一的花头;花的枝干直立有棱,一般枝干下边粗而硬,上段比较细嫩;由于向日葵花大,结籽后盘大沉重,所以将梗上段压弯曲;梗下边的叶子多给摘除,故去掉叶柄有疤痕;花有一大花盘,周围有两三层托叶……她对向日葵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此才能在写生时精确地提炼和表现物象特征。
2.物情
“物情”就是植物的生活习性。有的植物能在严寒时节抵御风霜,如梅花能在风雪中顽强生长,枝干的转折较多,所以画梅花时要特别注意表现枝干的苍老遒劲。再如牡丹、芍药、荷花开花时,由于清晨朝露未退,晨光熹微,花朵朝气蓬勃、生机盎然,上午初开时,花瓣由花蕊逐渐向外松散;下午时花瓣则由外向内收拢。画花的人必定是懂花的,须熟悉花在不同时段的形态和神韵。花朵盛开时的优美姿态和沁人心脾的香味打动了画者,画者才能在画中展现它们最真实的状态与特性。
3.物态
“物态”就是植物的形态和特征。花的种类繁多,姿态各异,有的枝高花大,如红棉花,人们称赞它为英雄花,画时要着重表现它魁梧的英雄气魄。再如枝叶繁茂的牡丹、芍药,须画得富丽堂皇。有的花朵清香俊秀,如兰花、水仙,须画出它们秀丽的花朵和舒展的长叶。有的花向上生长,如玉兰、辛夷,要画出它们昂首的英姿。画果树要画出累累压枝的沉重之感,表现出水果的鲜美多汁。全面掌握物象的“物态”,有利于画家在画面中抒发情感和营造意境。
(二)“三七停起手式”的构图思路
前人讲“三七停起手式”,具体做法就是把画面的上下左右各分为十等份,在三、七点上画上互相垂直的线,形成“井”字形。以折枝构图为例,在上下高度三比七的位置上出枝为最美,放在五比五位置上太正,而放在一比九的位置又太极端,使画面不稳定。花、鸟等主体则以安排在“井”字形的四个交点上为宜,上下居中则显得过于呆板。
俞致贞继承了宋、元花鸟画的构图思路,更注重“三七停起手式”构图,她提出构图忌均衡,即“对角”“对五”出枝是不美观的,而应在三和七的位置上出枝。如《芙蓉蛱蝶》采用传统的折枝构图,从画面三、七位置出势的上下两枝芙蓉以欲下先上之势布局。在作品《白莲》中,俞致贞以一花窥一池,用特写的方法将一朵初放的白莲布局于“三七停起手式”的位置上,用双勾设色画近景的荷叶、白莲,用没骨技法画远处的叶子,可谓虚实相生。花瓣之间的疏密和层次关系富有变化,生动地展现了风吹荷舞的优美姿态。
(三)“九朽一罢、三矾九染”的创作理念
俞致贞提出“作画必先立意”,在酝酿构图时遵循“九朽一罢”的原则,反复揣摩。如她的代表作《桃满枝·棉如云》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法则,雪白、轻盈的棉花是这幅画的主体,整幅画面又充满棉田。绿色的棉田映衬出错落有致的箩筐,箩筐又衬托出白绒绒的棉花。俞致贞用实衬虚的手法,以洁白的棉花构成画面的虚景,与大片绿色棉田的实景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相象,体现了棉田丰收时的大好景色。
她对于设色技法颇有研究,曾详述“三矾九染”的染色步骤。以粉红牡丹为例,其画法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淡墨勾花、重墨勾叶。第二步是染底色。花头先罩染一层轻薄的白粉,干后用曙红晕染花瓣,正面花瓣染得浓重,反面花瓣染色略淡。花青墨晕染叶子正面,草绿色罩染叶、茎反面。第三步是进一步晕染花瓣,染色时过渡要自然。部分花瓣的边缘可用白色提画。绿色罩染正面叶可染得深重些,石绿色提染反叶叶尖及边缘。第四步是调整画面的色彩关系。无论是画花卉还是果蔬,她都根据画面需要一遍一遍地染色,有的甚至染几十遍,由此可见她的匠心独运和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三、俞致贞工笔花鸟画的创作特色
(一)取材广泛,借物抒情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俞致贞创作的高峰期。她相继创作了芙蓉、牡丹、芍药、荷花、菊花、百花、木棉、蔬果等多个系列的作品。一些寓意繁荣、富贵的作品,常常带给人幸福和谐、欣欣向荣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俞致贞受当时文艺思想的影响,深入田间农舍。她在劳动中逐渐熟悉了瓜果、蔬菜、棉花、小米等。这些色彩纷呈、形态各异,散发着阵阵泥土清香的农作物激发了俞致贞的创作热情,使她的创作题材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题材的实践不仅契合时代背景,而且丰富了自己的创作题材,成就了俞致贞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新面貌。俞致贞将农作物题材以工笔重彩的方式描绘出来,相继创作了《沙果山鹊》《菜园秋熟》《农村小景》等代表作。俞致贞笔下描绘的虽然是黄瓜、茄子、土豆、萝卜、西红柿等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但画意鲜活、明朗,流露出她对这个时代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深深的敬意。
(二)构图严谨,九朽一罢
俞致贞认为,创作不是画标本,写生时一定要进行艺术加工,在原有写生稿基础上反复推敲、提炼,突出物象的特征,裁去琐碎的细节和不必要的枝叶。总之,整理构图要进行一番精心的剪裁和布局,要尊重现实生活,不可违背客观规律。纵有化裁,不离规矩,构图要得法,力求做到“多不厌烦,少不厌稀,一花一叶亦成章法”。经过她的主观思考和处理,她的作品构图严谨精致,对花、茎、叶的刻画细致入微。如作品《荷塘清趣》,整幅画面布局分明,以俯视的视角展现出荷塘前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通过疏密、体量对比形成画面的内在结构与韵律,营造出一望无际的纵深感。荷花清雅柔美,禽鸟栩栩如生,画面生机盎然。
(三)用笔劲健,工细兼力
工笔画虽然给人以细致柔美的感觉,但是又非常重视笔墨功力。俞致贞始终认为工细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工笔画一定要“工细兼力”,工笔花鸟画要立足传统,以书入画,重视笔墨语言,讲究线条质量。
俞致贞画作中的线条劲健明快。她的用笔特点与她自幼练习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擅长写篆体和瘦金体,笔墨功力非常深厚。她把这种扎实的书法功力与绘画相融合,使她画作中的线条充满力量与变化。她以线条的力量感为基础,在绘画中根据不同物象的类型来选用不同的线条,以表现它们的形象、结构、质感、前后层次,即“随类赋‘线’”。俞致贞以线造型,富于变化,充分传达出物象的美感。勾勒娇嫩的花、叶采用细笔中锋;勾皴树、石、地、坡用中侧锋;在勾枝干时用笔讲究顿挫。她还依据不同的质感,勾树、石时用笔方硬,勾花卉时用笔圆柔;勾鸟的嘴和足时用笔利落而实在,勾鸟的羽毛则柔细并注意虚入虚出;勾前面的物象用笔要连,反之,勾后边的物象用笔要断;勾花瓣和叶片的主脉络用挺直的线条,勾花叶边线要注意表现顿挫、方圆、曲折、连断的变化;勾叶子尖遵循近实远虚的原则,收笔时有勒、放、俯、仰等变化。
(四)造型完美,形神兼备
俞致贞对花鸟鱼虫的形态和神态都了然于心。当她面对物象时,会潜心感受它在所处环境中的自然状态,这种倾心感受使她心中所想能更好地落于纸上,转化为笔墨。这也是俞致贞作品真实、细腻、传神的主要原因。在俞致贞的画作中,花鸟充满灵气,每一个细节都是她对物象状态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描绘。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是孤立刻意的,而是画面整体意蕴的传递,仿佛在诉说一个故事,传递一种情感。她笔下的花鸟不再仅仅是自然的生灵,更是她情感的寄托与艺术精神的象征。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花鸟的形态,又以丰富的色彩渲染出它们的神韵。无论是傲骨寒梅,还是娇艳牡丹;无论是凌空翔鹤,还是池中游鱼,都在她的笔下展现出无尽的生命力。
(五)清雅富丽,雅艳互融
俞致贞渲染色彩时不求光影变化,追求平面化的处理,装饰意味浓厚。俞致贞的画作清丽典雅雅致。如《百花争妍》中以牡丹、百合为主题,寓意女性的美好与纯洁。整幅作品采用对角线构图,一枝斜出的粉红色牡丹以开势占据画面,而侧面转回的花头又有合拢之意,这一开一合张弛有度,生机盎然。在花卉造型上,百合最为绰约多姿,一株梃生出四朵花,大小及生长方向各有不同,将百合的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整幅画虽是繁花似锦,但在设色上以淡雅的白色为主色调,朱砂色的牡丹及紫红色的月季被掩映在精雕细琢的太湖石后面,墨色的石头与鲜艳的花朵相得益彰,因此整幅画面的色彩杂而不乱,温润雅致,雅艳互融。
四、结语
俞致贞一生耕耘在中国工笔画坛,德艺双馨。她长期任教于艺术院校,情系桃李,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的画风继承宋、元遗韵,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其作品展现出精研缜密、格调高雅、色彩清丽、纯净秀美、别具一格的艺术面貌。她以毕生之精力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开创了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新风,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于非闇.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俞致贞.工笔花卉技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4]金纳.俞致贞文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5.
[5]金纳.巨擘传世:近现代中国画大家·俞致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金鸿钧.论俞致贞先生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上的艺术成就[J].美术,2016(02):56-63.
[7]丁叶辉.俞致贞工笔花鸟画艺术风格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孙洁,女,博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工笔花鸟>;刘明珂,女,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画<工笔花鸟>)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