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秋节的由来及发展

2024-10-16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4年35期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

从古至今,人们就有在中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原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也称仲秋,最早见于《周礼》:“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农历八月中旬,正值秋粮收获时节,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而先民对“月神”的祭拜,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尚书》中就有记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礼记》中亦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记载,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就是在夜晚祭祀月亮。

恰逢中秋,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祭月的成分逐渐被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了下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北宋时期,正式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梦粱录》里记载的南宋时期的中秋,节日气氛就相当浓烈,“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红楼梦》中就有对中秋夜宴的描写,在宁府和荣府的晚宴上,众人饮酒吹笛、击鼓传花、吟诗作对,好不热闹。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