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默读”当“莫读”
2024-10-16熊海军
默读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阅读能力,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小学1—2年级,“学习默读”;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5—6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7—9年级,“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知识面”。
每个教学阶段对“默读”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在阶梯式推进默读训练中,同学们要学会把握文本内容,这样才有助于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文章中心。
一、默读贵在“读”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要求学生学会默读文章。如果按每分钟500字的阅读速度推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约2500字,《再塑生命的人》约1300字,要求学生分别用5分钟和4分钟读完,并能概括全文内容。这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初一学生而言,默读比较陌生。如果要改变现有的指读、朗读的习惯,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倘若二者叠加,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如果就此实施默读教学,大部分学生会默而不读,默而无序,甚至默而无视。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默读目标。默读训练是中学阶段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它不仅要求有一定的阅读速度,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要能带着目标默读,这样才会提高阅读效率。其次,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默读速度。默读速度可以通过阅读训练提高,比如利用阅读APP进行视幅扩展、闪卡训练、利用倍力机训练记忆力等。
二、默读“明”中心
通过三、四单元的默读训练,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对默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默读时能够把握文章的基本立场和态度。郑振铎在《猫》中便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进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可主观臆断,同时呼吁人们善待生命,同情弱小。
若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默读内容,把握行文思路,综合各种信息概括文章中心,以下方法可供大家借鉴:
首先,纲领式默读知大意。对一篇文章,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文章,纲领式阅读能够帮助你快速把握文章大意,为后续分析文章内容作铺垫。不论是文中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还是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在默读中慢慢领悟,都有助于我们接下来对文本进行分析。
其次,文本解读有深意。大部分同学的默读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这需要同学们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咀嚼式默读,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进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进行默读训练时,同学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默读。阅读前,必须先判断该文章是不是适合朗读,像情节完整的小说、结构清晰的议论文、说明顺序明了的说明文就比较适合默读。
2.默读前要关注标题。好文章的标题是作者精心构思的,默读前一定要关注文章的标题,以便在默读的过程中更快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再塑生命的人》,这个题目就较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我们在默读前先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生命要“再塑”?谁来“再塑”生命?作者是如何做到“再塑生命”的?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我们就能发现很多与标题照应的句子,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并掌握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再塑”作者生命的过程。
3.默读时要关注开头、结尾。有的文章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如《雨的四季》开篇,“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喜欢”一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尾,“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总结上文,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默读时要引起注意。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都能掌握默读的方法,用好默读之技,让默读入心,让默读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