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任弼时的选择
2024-10-16
今年是任弼时同志120周年诞辰,任弼时是20世纪的“00后”。那一代的“00后”面对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选择的是奋勇而出,敢于探路,敢于流血牺牲。任弼时就是其中之一。
从年少求学到投身革命,任弼时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经过革命实践的长期磨砺,任弼时成为党的卓越领导人,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并称为党的五大书记。
新潮少年
1904年4月末,任弼时出生在湖南汨罗市唐家桥,父亲任裕道按照族谱辈序的“培”字,给任弼时起名“培国”,寓爱国、卫国、强国之意。1915年,任弼时考入长沙湖南第一师范附设高小部读书,这是他求学生活的重要转折点。
长沙喧闹、洋气,少年任弼时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这个世界。他和同学相约岳麓山踏青,登上天心阁,俯瞰湘江,模仿《醉翁亭记》等名篇写作文:“环省多山,其西北之山,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岳麓也……”
他还在城里看到一幅山水国画,“淡墨数笔,写侧势远山半角,具有凌虚缥缈之态”,可惜“学生党”囊中羞涩,“展玩久之”,只得怏怏而去。
也大概在这个时候,任弼时学会了钢琴、小提琴、二胡等乐器,他也喜欢音乐、唱歌、摄影,十足一名新潮少年。
1918年从湖南一师附小毕业后,14岁的任弼时先考入长沙私立明德中学,一学期后转入学费较低的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长郡中学),插入第二十五班。
一次,教员布置的作文命题为“不念旧恶”,这句话最早出自《论语》,传统解释是提倡无原则的恕道。任弼时却认为,所谓善恶,必先分是非。思想保守的教员评价为“言之有物,惜未处处合拍”。
当时军阀混战,物价飞涨,湖南当局推卸责任,责怪商人欺诈盘剥。任弼时却在作文中敏锐地指出,物价飞涨的真正原因是军阀战争。此时的他,已经有了参与社会问题的强烈意识。
负有盛名
任弼时进入长郡中学不到半年,五四运动就爆发了。他与来自湖南一师的毛泽东、蔡和森,周南女中的蔡畅,以及楚怡学校的何叔衡等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
任弼时还参加了长郡中学的“救国十人团”,提着篮子走到街上售卖国货,有时还表演宣传反帝斗争的文明戏。写传单、编剧本、画漫画,他样样都干。曾在长沙一所农业学校读书的王首道回忆,当年读书时就听过任弼时的名字,“他在毛泽东同志的影响下,很早就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在湖南的青年中是负有盛名的”。
1920年,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这年夏天,正步入青春期的任弼时,面临着重大的人生选择。中学即将毕业,而家境艰难,父亲年迈,再依靠家庭供给继续上学已经不可能。如何生存,向何处安身立命,是任弼时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年暑假,他与同班同学萧劲光相约不回故乡,目的是想能够为家里节省一点路费,同时还想毕业后在长沙找找工作。可是,此时的任弼时并不开心。国家内忧外患,同胞受苦受难,让任弼时无法安心去走个人的谋生之路。
恰在这时,任弼时得知长沙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在听了关于苏俄十月革命和苏俄国内状况的介绍以后,任弼时毅然放弃即将完成的学业,加入“俄罗斯研究会”,准备到俄国勤工俭学。
父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忧心如焚,劝任弼时“谋事上海”,不要远涉重洋。任弼时给父亲回信:“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决定了!”
1921年5月中旬,刚满17岁的任弼时扮成理发师,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安排下,与刘少奇、萧劲光、罗亦农、蒋光慈等人从上海吴淞港登上轮船,转道日本长崎,再经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到达伯力(哈巴罗夫斯克),进入了苏俄管辖地。
1921年8月3日,任弼时进入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把“任培国”正式改名为任弼时,并起了一个俄文名字“布林斯基”。
1922年12月7日,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会议通过决议,任弼时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24年,国共合作的联合战线形成后,需要一批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党的工作,陈延年、任弼时等6人回国。离开莫斯科前,任弼时敬谒了列宁墓。在红场上,他的远房兄弟、东方大学同学任作民问他:“你已经决定把一生献给革命事业了吗?”任弼时明确地答道:“决定了!”
(摘自《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