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斯年的刚硬与柔软

2024-10-16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39期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傅斯年(1896-1950)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参政以威猛著称,那么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友的呢?

1945年,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部长的朱家骅想到了傅斯年,请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然而在傅斯年心目中,北大校长的最佳人选应该是胡适,所以力主由胡适出任北大校长,国民政府表示认可,但因为胡适还在美国,傅斯年答应,归国之前的北大校务由自己暂为代理。

傅斯年之所以愿意出任北大代理校长,除了政府方面的盛意难却,还有一个原因,即他决心替亦师亦友的胡适出任校长扫清障碍。其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新北大对沦陷时期北大的伪教员如何处置,殊感棘手。抗战中北平沦入敌手,北大等高校迁移到大后方,一些教职员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南迁,现在抗战胜利,对这些教职员如何处理,不仅事关民族大义,也牵涉到纷繁的人事关系。傅斯年深知,以胡适温和的性格,对这批出任伪教员的学界旧知,不可能完全不顾情面。基于此,傅斯年对朋友说,为了不让胡先生以后为难,那现在只有让他自己来当这个“恶人”了。当他宣布就任北大代理校长后,便立即于报刊发表声明:“为保持北京大学的纯洁,坚决不录用伪北京大学的教职员,但学生经过甄别和补习,可以接受。”

跟“清扫”北大伪教员不同的是,傅斯年对待朋友不但多情,而且总是尽责到底。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和傅斯年是北大的同窗,友情甚笃。在傅斯年的怂恿下,1920年,俞平伯和他搭同一条船,踏上了赴英国留学的航程。旅途上,二人高谈《红楼梦》,成为俞平伯后来研究红学的契机之一。不料到达伦敦,仅仅住了十多天,富家子弟俞平伯因不习惯无人照顾的生活,又思念家人心切,即决定回国,并很快登船启程。傅斯年闻讯大惊,当俞平伯乘坐的日本轮船抵达法国马赛,傅斯年也从伦敦匆匆赶来,加以劝阻。

傅斯年是怎样劝阻的呢?俞平伯回国后,曾描写了当时的场景,“有两个人站在船头甲板上,絮絮地说着,带哭声地说着。‘平伯!你这样——不但对不起你的朋友,还对不起你自己!’”直到暮年,俞氏在日记中仍满怀深情地写道:“老傅追舟马赛,垂涕而道之,执手临歧如在目前,而瞬将半个世纪,故人亦久为黄土矣。”可见傅斯年力谏的这感人一幕给俞平伯留下了极深的记忆。然而,俞平伯归国之心却终究无法扭转。

傅斯年深知接受西方的现代教育,对他们这一批知识分子意味着什么,故而他极力劝阻俞平伯克服困难完成学业。如果傅斯年不把帮助朋友提升学养和境界视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他会在俞平伯归国的问题上,如此惶恐,并一掬素少轻弹的男儿热泪吗?

傅斯年没能让俞平伯回心转意,非常失望,专门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谈及此事,说俞平伯“到欧洲来,我实鼓吹之,竟成如此结果,说不出如何难受呢!平伯人极诚重,性情最真挚,人又最聪明,偏偏一误于家庭,一成‘大少爷’,便不得了了;又误于国文,一成‘文人’,便脱离了这个真的世界而入于梦的世界。我自问我受国文的累已经不浅,把性情都变了些。如平伯者更可长叹。但望此后的青年学生,不再有这类现象就好了。”这是一个真诚对待朋友者的心声!

在与朋友相处中,凡是关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傅斯年展现了强硬,倔强而不讲情面,但在与私下的日常交往中,其身段却如此柔软,真诚而又尽职尽责。

(据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