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2024-10-16沈青

求知导刊 2024年26期

摘 要:从历史学习水平、历史学科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入手,简要阐述初中历史开展大概念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合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搭建知识框架三个维度开展探究,具体分析大概念教学策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运用,以帮助学生掌握初中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进步。

关键词: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沈青(1996—),女,江苏省海安城南实验中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同时,课程标准也给出了整合和提炼大概念的建议,如能够统领整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学习单元中的大概念、每课中的大概念等。基于此,笔者组织学生围绕世界近代史中的“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大概念进行思考学习,提高学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认知,深化学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面掌握。

一、初中历史开展大概念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但学生没能深入理解各个历史知识点,无法熟练、灵活、系统应用历史知识,进而影响学习水平的进步。开展以大概念为主的历史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点间关联性的认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由浅层向深层过渡,实现历史学习水平的提升[1]。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

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角度看,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解读历史事件,能够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应用思维能力学习历史的同时,实现学科思维的进步,树立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观念意识。对此,教师应重视开展大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历史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观念与全球视野,从而落实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的目的。

(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历史课堂中,教师是主动传播知识的一方,学生则是被动吸收知识的一方。这样的师生关系能够保证教师知识教授的进度,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成长与进步。在大概念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角色发生了一定改变,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定位为引导者。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针对给定的历史课程材料,通过自主搜集资料、自主分析问题、自主总结成果等,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大概念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初中历史开展大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

以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大概念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的产生、相关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主要来自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的一些单元。教师在开展大概念教学前,应组织学生共同整合教学内容,围绕“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发散思考,形成对大概念知识的初步认知。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学生应能够理清“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脉络,并提炼出串联知识的主线。具体而言,九年级上册中涉及相关内容的主要有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九年级下册中涉及相关内容的主要有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通过对上述单元标题的分析以及对单元内容的简要浏览,学生应能够提炼出“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分析与学习“资本主义发展”大概念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带领学生进一步明确各个环节应掌握的重点内容。比如,在学习“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生产组织逐渐资本化的标志、资本主义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如何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等知识。由此,学生可以初步构建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思维导图(如图1),让教材中的知识变得更具体、更系统。

图1 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大概念思维导图

依据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认知,帮助学生有效把握大概念;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依据大概念构建思维导图[2]。这样可以为后续系统讲授课程知识筑牢基础。

(二)基于大概念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指引,是学生针对性思考知识、有效把握学习重点的方向导航。在一般形式下的历史课堂中,教师以设定具体单元或者具体课时的目标为主。而在大概念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具体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设定具有整体性、宏观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以宏观目标为引领、以具体目标为抓手,实现对“资本主义发展”大概念下历史知识的深度学习[3]。

根据图1,教师可以设定整体性的学习目标如下:第一,按照时间顺序,掌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第二,分析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与标志;第三,掌握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重要影响,如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第四,思考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如法国、美国、俄国、日本等;第五,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需要依据课程教学内容设定。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的内容为例,本单元对应图1中“资本主义的产生”这部分内容,在讲授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时(对应图1“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教师可设定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了解11世纪后,欧洲农村开展垦殖运动,推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变化。第二,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产生过程,知晓欧洲出现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并发展;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重点与难点)。第三,了解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逐渐成为新的政治力量。

在讲授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时(对应图1“思想文化基础”),可设定两个教学目标:第一,探究文艺复兴的背景、产生的原因,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重点);第二,把握文艺复兴的核心与实质(难点)。

在学习第15课“探寻新航路”与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对应图1“资本原始积累”)时,学生应完成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第一,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二,掌握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过程;第三,思考殖民扩张与掠夺产生的影响。

这样,学生便可以从整体与具体两个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发展”大概念的全面认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三)基于大概念搭建知识框架

1.框架关联,厘清概念

在开展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历史教学活动时,首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能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历史内容,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4]。教师应引导学生搭建思维导图,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把握历史核心内容,有效锻炼思维能力。同时,在讲授具体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厘清每一个历史概念,强化学生理解概念内容的能力,做到依据思维导图扎实掌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概念。

比如,在讲授“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需要从生产组织变化、思想文化、资本原始积累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核心概念。从生产组织变化的角度看,学生需要重点掌握“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等知识。在讲授“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时,教师可以设置四个探索问题:“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理解马克思对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认知?”“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农民在家中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手工生产,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怎样的状态?后期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帮助学生具体思考历史概念。

在讲授“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时,教师同样可以设置思考问题,即“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富裕农民能够成为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身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探讨,让学生在思辨中实现对课程基本概念的掌握。

2.实践应用,夯实基础

在完成构建思维导图、厘清概念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一步应用历史知识,做到有效夯实知识基础。对此,教师应从大概念的角度入手,为学生设置具有综合性的实践题目,让学生能够做到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大概念下的历史知识,强化关联认知,进而达成夯实历史知识基础、内化历史知识体系的目的。

具体而言,教师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思维导图,搜集实践练习内容。比如,在围绕“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进行实践练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材料分析题如下。

材料一:“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纳税的能力则已降低;各级……都遇到严重的收入减少……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大国崛起》第十一集“危局新政”中提道:“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材料三:列宁形容该政策实施前后俄国的经济状态,分别为“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并且,列宁认可商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作用,认为商业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纳税能力降低”“收入减少”“贸易冰封、工业企业成枯枝”等现象出现的原因;为了扭转经济颓势,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哪些办法?

(2)结合材料二,分析“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模式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原因;为什么说“商业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上述材料分析题,基本涵盖“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应对”的主要内容,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应重视以综合性的材料分析题目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夯实历史知识基础,系统应用大概念知识体系解决历史问题[5]。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立足大概念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做到对历史内容的系统掌握,这对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强化应用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框架三个维度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初中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在体系的引导下,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做到穿点成线、连线成面,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吴慧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初探[J].文科爱好者,2023(6):52-54.

郭海军.聚焦大概念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封建时代的欧洲”为例[J].亚太教育,2023(24):114-116.

朱田.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路径分析[J].智力,2023(34):64-67.

黄开标.“大概念”统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2):7-9.

周承芳.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27):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