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2024-10-16薛锋
摘 要:在当前教育体系中,项目式学习作为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提供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深受师生喜爱。信息技术课程是构建现代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时代新人。教师需秉持“以教促学,还学于生”的理念,构建项目式学习的整体框架,借助提供资源、监督进度、调整教学等策略,帮助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不断进步,实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分别从组建实践小组、开放主题选择、融汇多元任务、及时反馈评价四个角度,阐述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薛锋(1979—),男,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实验学校。
项目式学习的精髓在于通过实践探究引领学生主动求知,重视跨学科知识融合与问题解决策略“双管齐下”,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这需要教师采取更为开放、灵活的教学思路,深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凝练既具挑战性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项目主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一、组建实践小组,筑牢项目式学习基础
(一)组间同质划分小组
项目式学习离不开小组合作,而传统的分组方法存在诸多误区。以性别、座位顺序或随机抽签等方式进行分组虽然简便易行,却忽视了学生个体在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为避免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组间同质划分尤为重要。组间同质划分强调将能力和兴趣相似的学生配对,通过减少初期摩擦加快团队磨合,为后续深入探究创造稳定的起点[1]。这一做法要求教师综合考量学情,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社交能力等多维度因素,将学生精准划分到既能发挥个人特长,又能参与团队合作的小组中。教师应避免凭直觉或个人偏好进行分组,应采用系统化的方法,以最大化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在保持团队整体平衡的同时,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二)同组异质分配小组
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与合理分工不仅是工作效率的保障,也是项目实施的宝贵资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通过充分挖掘每个成员的潜力和专长,能够显著优化小组表现和提高项目质量。为此,教师需要在全面了解学生能力、兴趣与潜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分工计划,以公正平等为原则,与学生共同制定任务分配机制,引导组内成员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采用动态分配机制,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成员的任务和角色。例如,项目初期重视创意思维,那么倾向于创造性思考的成员在此阶段可以担任主导角色;执行阶段需要精细的管理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强的成员在此阶段则应处于核心位置。此外,实施轮换领导者制度,让每位成员在策划、执行和评估环节都有机会担任小组领导者,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营造鼓励尝试的学习氛围,引导小组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实现“同”与“异”的平衡、个人与团队的“双赢”。
二、开放主题选择,明确项目式学习重心
(一)结合教材内容选题
教材内容是项目式学习的基石,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保障项目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项目的深度和难度,使其不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2]。教师应积极利用教材中的关键概念,挖掘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或学生兴趣的连接点,精心设计项目主题。小学信息课程的内容模块虽然基础,但覆盖面广泛,如信息技术简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软件、Word软件操作、Excel软件操作以及网络知识等。这些模块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围绕信息科技实践形成了“科”与“技”并重的学习体系。教师可据此设计不同的主题方案。例如,设计“我的理想计算机配置方案”主题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知识,设计一份符合自己需求的计算机配置单。他们将通过研究处理器、内存、存储设备等硬件的功能和性能,学习如何使这些硬件与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协同工作。设计“设计一份电子报刊”主题项目,要求学生利用Word和Excel操作技能制作一份电子报刊,内容涵盖学校新闻、学生活动、趣味科学等多个板块。此项目让学生应用文本编辑和数据处理的技术知识,能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审美设计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项目主题紧扣教材内容,跨越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学生需求选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他们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项目主题的选择需充分考虑这些差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项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动力。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设计主题选择框架,引导学生通过投票选择主题或提出自己的项目主题建议,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凸显自身的主体地位。
以上述“设计一份电子报刊”主题项目为例,项目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不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兴趣点。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将项目细化为多个子主题,并根据难度和学生兴趣进行调整。例如,对于初学者,可以设置一些基础的子主题,如“我的一天”或“我最喜爱的宠物”。这些主题主要侧重于基本的文字处理和图片插入,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操作界面和基本功能。对于那些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提供更为复杂的子主题,如“科技新发现”或“环保小英雄”。这些主题不仅要求学生进行内容研究和数据分析,还需要他们使用更高级的软件功能来完成报刊布局。基于学生需求选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其在项目中找准位置,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融汇多元任务,创新项目式学习载体
(一)分层递进设置任务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强调,教育活动应当从基础的知识记忆开始,逐步深入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更高阶的认知过程,学习过程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布置分层次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3]。
以“丰富幻灯片内容”课题为例,教师可以遵循“熟悉操作→技巧整合→强化难点→整体呈现”的设计思路,围绕“环保生活靠大家”的主题,分阶段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在初始阶段,学生先实践“掌握基础操作”,任务为制作一张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环保活动的幻灯片。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与环保相关的图片(如回收利用的照片),并配合简单的动画效果(如飞入动画)来展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在这一阶段,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熟悉幻灯片工具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图片、添加动画等。在“信息整合与展示”阶段,学生需深入探讨环保主题。例如选择“海洋保护”作为展示内容,通过网络搜集海洋污染的图片和保护措施的信息,并设计一系列幻灯片来展示问题及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处理图片,如使用裁剪、色彩调整等技巧来增强视觉效果,并通过层次分明的排版布局来高效传达信息。在“动画与交互设计”的进阶阶段,学生要为“海洋保护”主题幻灯片添加更复杂的动画效果,如使用路径动画展示海洋生物的移动过程,或通过渐变效果模拟海水被污染的过程。此外,还可以引入交互按钮,设计一个简单的环保知识小测验,让观众通过点击选项查看不同的幻灯片内容,从而增强参与感和学习效果。最后是“综合创新展示”阶段,学生需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技能,围绕“环保生活”话题,设计一套完整的幻灯片。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挖掘主题,例如,用调研获得的数据制作图表,展示地区环保状况,使用动画效果模拟环保行为带来的积极变化,并融入视频访谈、音频说明等多媒体元素,以丰富幻灯片的内容。由此,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实践、反思,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跨越学科充实任务
项目式学习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应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不会局限于单一学科范畴内,因此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分析问题,培养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4]。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出发,探索问题的多重面向,实现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实际应用。
以“用浏览器上网”课题为例,教师可以围绕“环球网络探索”这一主题,设计以下任务。①创建关于世界名胜的互动式电子导览。学生通过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集关于指定世界名胜(如埃菲尔铁塔、长城、大本钟等)的历史、文化、地理等信息,整理成电子文档。在学习如何进行互联网搜索的同时,学生还将增长地理和历史知识。②制作关于著名科学家的多媒体介绍。学生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著名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等)的生平、成就等资料,利用幻灯片软件制作多媒体介绍。该项目将信息技术学科的搜索与展示技能与科学、历史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科学家贡献的理解和科学知识学习。③编写关于健康饮食的电子手册。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健康饮食习惯与营养学知识,并结合本地饮食文化,使用Word软件编制一份指导性电子手册。此项目将信息技术学科的搜索和文档编辑技能与生物、地理、家政等学科的知识相融合,使学生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经由以上任务设计,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浏览器这一工具,跨越信息技术、地理、历史、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引导学生在探索网络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深入学习。
四、及时反馈评价,深化项目式学习成效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与指导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更是推动学生深入学习、持续进步的重要动力。教师的反馈和指导应遵循公正、客观、鼓励和支持的原则,在肯定学生正面表现的同时还应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评价量表、档案袋等,结合自评与互评,不断完善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模式[5]。
针对“环球网络探索”项目,教师可以将评价维度划分为技术操作能力、信息识别与处理能力、创新使用和网络道德四大维度。技术操作能力维度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打开和关闭网页,使用快捷键进行高效操作,正确设置隐私保护措施等。信息识别与处理能力评价标准包括学生能否准确使用关键词进行搜索,对搜索结果进行有效评估,辨别可靠与不可靠的信息源,以及能否整合、归纳信息以便学习或解决问题。创新使用维度关注学生能否在项目中应用网络资源实现自己的创意,如利用网络工具创作新颖的内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网络道德维度强调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规范,包括遵守网络礼仪、保护个人隐私、尊重知识产权等。教师可以根据如表1所示的评价量表,结合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来评估学生的项目式学习表现。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给予即时反馈。例如,“你对这部分技术的应用非常出色,有效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接下来可以考虑如何将这些技术与其他元素结合,提升互动性”。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档案袋记录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形成个人学习档案,推动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持续成长。
在项目式学习的框架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精神,使其在实践中掌握关键技能。通过精心策划学习项目,教师不仅可以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华与参与团队合作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应用,可进一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确保教学活动的高效运行。综合这些要素,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培养具备较强信息技能的青少年,为其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稳健前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李明.项目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小学生(上旬刊),2024(2):91-93.
杨燕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4(2):153-155.
高雨婷.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探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4(1):18-20.
冯培.应用项目式学习构建高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J].启迪与智慧(上),2023(11):33-35.
廖小萍.小学信息技术微项目教学实践路径[J].亚太教育,2023(2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