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翻飞,岭根草编爆火欧洲
2024-10-15楠迪
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欧洲遭遇百年不遇的高温。据统计,空调在巴黎的普及率仅为6%,而奥运村内也没有安装空调。难耐酷暑的人们,纷纷把来自中国的非遗凉席和草编蒲扇当成了救命稻草,而一张专属于中国浙江的非遗名片——岭根草编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作为岭根草编的第四代传人,郑仙红不仅在技艺上传承了前辈们的精湛手法,还带领村民成立共富工坊,在电商领域攻城略地,让岭根草编远销海外,成为欧洲人的解暑神器。
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浙江临海的岭根村,流传着一首白话诗:蒲扇好凉风,扇夏不扇冬。人若向我要,可来岭根村。岭根草编工艺,是用当地普遍种植的灯芯草为原料,经手工拧、缠、勾、编、钉、织等十几道工序,制成草帽、蒲扇、草篮及草鞋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一种独特传统工艺,距今已经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在浙江省临海市紫阳街105号,有一间草香萦绕的工作室。老板身着中式旗袍和绣花鞋,一头干练的短发显得气质沉稳,她就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岭根草编”的第四代传承人——郑仙红。
1969年出生的郑仙红,7岁就开始学草编,她说:“半辈子了,没干过别的。”用半生时间去做一件事,在旁人看来叫专注,但用郑仙红的话说,是传承。
郑仙红居住的村子叫岭根,这个村子里流行着源自南宋时期的草编工艺,几乎所有人都会把一种用来做灯芯的草,编织成帽子和扇子。灯芯草生长于田间地头,起初,人们会把它当成杂草除掉,后来,有农人无意间发现,这种草不仅结实耐用,而且清凉怡人,还可以编成各种小玩意儿。于是,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灯芯草编织的帽子和扇子,就成了当地人田间劳作时的必需品。更有手巧的村妇,用这种草编出了花样,钵箩、置物筐、小花瓶……这些编织技艺,源于生活,从最初编来自用,到维持生计,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也蕴含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岭根草编的制作包含十几道工序,烦琐且要求极具耐心。儿时的郑仙红常常依偎在妈妈身边,看着妈妈像变魔术似的,编出一把小扇子,或是插野花的小花瓶。那时候,郑仙红就爱上了这门手上功夫,她缠着妈妈学草编,当妈妈的手艺不能再满足小女儿的好奇心时,村里的爷爷奶奶又成了她的师傅。谁能忍心拒绝这样一个灵巧又好学的小姑娘呢?于是,村里的老手艺人都对她倾囊相授。
就这样,郑仙红成了村子里草编手艺最好的人。赶集时,她常常把自己的草编作品拿到镇子上去卖。更多的时候,她只能用草编自娱自乐,或是编一些小玩意儿,送给左邻右舍。直到二十一世纪初,郑仙红在家人的支持下,拥有了一间临街的铺子,铺面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却挂满郑仙红的倾心之作,以及从村子里老手艺人那里收购来的草编作品。从果篮、包、盆托、杯套,到书包、草帽……上百件作品里,除了传统的草编技艺,也有郑仙红大胆创新,加入的各种时尚元素。
在郑仙红的铺子门口,有一尊用灯芯草做的模特,从头饰到衣服,就连脚上的鞋子都是草编的。那顶大盖沿的草帽,被郑仙红独出心裁,加上了一枚红艳艳的五角星,随风飘动的系带,则是用更加细长的草茎编成。这别样的风情,让郑仙红的铺子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而郑仙红总是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跟游客介绍岭根草编。
郑仙红很满意这样的生活状态。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草编很快被冰冷的机器制造和规模庞大的流水线所取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吸引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子,而老人们也渐渐放下了手中的草编。灯芯草在田间疯长,然后被当成杂草收割扔掉;房前屋檐下,也再看不见人们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做活计的画面;郑仙红走遍乡野,也再难以收购到好的草编作品,老人们甚至劝她说:“去做点别的吧,现在的人都不喜欢草编了……”
岭根草编面临失传,这个严酷的事实,一下子惊醒了沉浸在草编世界的郑仙红。站在长满灯芯草的地头,她茫然四顾,自言自语: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丢掉了吗?就在那一刹那,她听到来自心底的声音:不能丢!
这个信念,成了郑仙红余生的使命。2006年7月,37岁的郑仙红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出资,在村子里成立草编合作社,召集赋闲的妇人们加入草编队伍,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这个想法首先遭到了郑仙红父亲的反对。老人家劝说女儿:“自己家的事儿随你折腾,但你要带着乡亲一起,就要考虑后果。”父亲的话让郑仙红陷入两难:靠草编致富,前途渺茫,但手艺的传承,却是刻不容缓。思忖良久,郑仙红最终做出了决定,她把家人召集到一起,说:“因为热爱,我成了家里新一辈唯一的手艺人,既然这门技艺传承到了我这里,我就有发扬下去的责任。”听郑仙红说得坚定,家人短暂沉默后,终于表示全力支持她放手一搏。
从“独行快”到“众行远”
有了家人的支持,郑仙红拿出多年积蓄,在村里开办了第一家“草编合作社”。她把村里的妇女召集起来,倾囊相授。从第一步挑选灯芯草开始,郑仙红带领大家走到田间,告诉她们:理想的草料应该具有光滑的表面、较少的节,细柔且坚韧,具有良好的拉力和耐折性,只有这种草料,才能编出最好的作品。
采集回来的草料还要经过精心挑选,梳理和洗草、晒草的初步加工,才能成为草编作品的原料。这些土生土长的岭根妇女,本就耳濡目染、粗通手艺,在郑仙红的指导下,她们很快就手艺精进,将合作社办得有模有样,从日常用品,到精美工艺品,一批批的产品被相继生产出来。
产品有了,销路在哪里?郑仙红很快有了方向。2007年4月19日,浙江临海艺术节,郑仙红率领自己的团队入驻展台。她戴着草编的帽子,脚上穿着草鞋,身上则是草编工艺品装饰的一袭布衣,这别出心裁的装扮瞬间成为全场焦点。郑仙红落落大方地拿起一把草编扇,对围观者说:“我们的草编除了好看,它还有精气神。”有人质疑道:“一把没有生命的扇子,哪来的精气神?难不成它还能扇出冷气?”在众人的哄笑声中,郑仙红不紧不慢地说:“你们看,这扇子上的三根骨头,就是它的气节。当你把它拿在手上的时候,生出的风都是带骨气的。这样的手编扇子和机器编出来的不一样,可以保存百年。”
郑仙红又拿出一个小小的钵箩,说:“乍看,它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它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除了颜色有一点点黯淡之外,依然很结实耐用,捏起来也很劲道。”
众人听了,纷纷上前触摸,随即发出赞叹声……在当天的展销会上,郑仙红带去的产品被抢购一空,还斩获了展销会“最具产品创意”的殊荣。在面对各大媒体的采访时,郑仙红铿锵有力的一句话令人动容:“低调、隐忍、持之以恒、有耐力,这就是老一辈人通过手艺传承给我们的精神力量。”众人听了纷纷附和:“说得好,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
展销会后,很多热爱手作的人主动找到郑仙红的店铺下单。从此,店铺背后的“草编合作社”渐渐有了生机,赋闲在家的妇女们也有了自己的收入。虽然最初发到手的钱并不多,但她们深知,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打响了进军草编市场的第一炮后,郑仙红信心大增,但她很清楚地知道,草编这门手艺,如果想要传承下去,仅仅靠“实用”是不够的。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只有与众不同且有设计感的产品,才能赢得人心。为此,郑仙红专门请来了教授艺术设计的老师,让妇女们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创作。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令人惊喜的蜕变。妇女们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做出的产品不仅更有艺术感,还大胆颠覆了传统的手法。团队中的“巧手”张英做的一只草编小蜻蜓,活灵活现,加上荷叶的衬托,它仿佛活了过来,随时要飞走。这个作品一下成为2007年的销冠作品,被订购三百多次。
眼见草编合作社日益红火,郑仙红的父亲松了一口气。已经干不动体力活的他,干脆也带着一身扎实的草编技术,成了草编合作社的一名老师傅。父亲的加盟,让郑仙红欣喜不已,她鼓励父亲把村子里的老手艺人都召集起来,专门负责传统产品的生产。郑仙红的提议让父亲振奋不已——在老一辈人的眼里,老手艺和老物件原本就充满亲切感,或许,那更是一种对往昔岁月的独特情怀。
就这样,一群年龄加起来超过几百岁的老人,也成了合作社一道独特的风景。每逢有人到店铺订购产品,郑仙红都会主动带领他们参观合作社,一是为了让老人们体验到价值感,二是为了向订购者展示,他们做出的产品,一定经得起考验。事实上也证明,老物件依然还有专属于自己的客户群,一些年长的人们对草编的钟爱也并未改变。
功夫不负有心人,草编合作社在郑仙红的带领下,经过6年的发展,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2012年6月,岭根草编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岭根草编博物馆”也正式落地岭根村。作为岭根草编的重要传承人,郑仙红在博物馆的筹建中不遗余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老祖宗的手艺,不仅被传承下来,还在郑仙红的带领下,稳步发展,逐渐成为岭根村最具实力的增值企业。2016年,郑仙红把自己原有的店面进行了扩建,在紫阳街开办了“岭根草编设计工作室”。次年,她成功注册了“岭根草编”商标品牌。
精湛的手艺,加上稳定的产值,让郑仙红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了。从最初的孤军奋战,到如今拥有200多名员工的合作社,很多人觉得,郑仙红一定会将合作社发展成为家族企业的模式。但郑仙红并不这么想,她坚定地告诉大家:“老祖宗的手艺是属于大家的,合作社也是我们共有的。”为此,郑仙红决定把“草编合作社”正式改名为“共富工坊”,意在向大家表明心迹:传承岭根草编,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在“独行快”和“众行远”之间,郑仙红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草编技艺爆火海外
从成立草编合作社,到共富工坊,郑仙红不仅带领大家实现了手艺的传承,还成功让村民实现了打工自由——不必出远门,就能谋得一份糊口的工作。截至2023年底,共富工坊的年产值超过了百万元。但郑仙红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她也从未忘记当初的理想和信念,那就是将草编这门技艺传承和发扬广大。
2024年初,郑仙红在浙江临海的各大5A景区都租赁了展示窗口,意在向所有前来临海旅游的游客展示草编这门古老的技艺。与此同时,她还通过线上云创、个性定制等方式多样化拓展市场,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岭根草编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如今,在郑仙红的团队中,加入了很多“00后”。看着这些年轻的第五代传承人,郑仙红仿佛看到了老手艺薪火相传的希望。
2024年5月,浙江省台州市职业学院邀请郑仙红走进校园,为学子们科普草编这项传统工艺。那些看似简单的草叶,在郑仙红的手中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经过起头、结麦鼓心、嵌花添草、绞花、裁草收边、缠蒲扇柄、收编等一系列工序,变成了一把把形态各异的蒲扇。郑仙红告诉同学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蒲扇是由一根根小小的灯芯草编成的。很多人拿着它,就会想起童年时,外婆摇着蒲扇给他们讲故事的场景……我们为什么不能丢掉草编,是因为它有我们童年的记忆,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郑仙红的话令同学们折服,在热烈的掌声中,不少学生现场拜师郑仙红。
在国内推广的同时,郑仙红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立志让非遗草编走向世界舞台。为此,她对传统草编工艺进行了艺术设计和手法改良,创作出富含时尚元素、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草编工艺品,如包包、挂饰、灯笼等,这些创新产品更受国际市场欢迎。与此同时,她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这些岭根草编产品销售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郑仙红还先后携带“共富工坊”的草编作品参加德国法兰克福礼品展、日本东京国际礼品展等国际性展览,将岭根草编直接推向国际市场。如今,岭根草编已远销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
让郑仙红意想不到的是,2024年7月,巴黎奥运会的开幕,竟让岭根草编在巴黎火了。巴黎在筹办奥运会时,就立下了打造“最绿色奥运”的口号。为减少碳排放量,奥运村内并没有安装空调。但整个奥运期间,巴黎的气温居高不下,热得运动员们直呼受不了,甚至还有人抗议,如果不实行人道主义降温,将会单方面宣布退出比赛。
各种压力之下,巴黎奥组委终于松口,允许代表团自行出资购买或者租赁空调。这个消息一出,带队前往巴黎的霍启刚忍不住调侃:“我带队很多次,要自己带空调这个挑战,真的是第一次。”的确,不管是租赁、购买还是自带空调,都非常麻烦,因为欧洲的很多老房子都是受保护的,安装空调需要在墙上打孔或者对外观进行修改,这往往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评估和审批。因此,在整个欧洲,空调的普及率不到5%。可在热得打破纪录的2024年夏天,不仅是来自各个国家的运动员,就连土生土长的巴黎居民也热得几乎发疯。于是,空调的平替,两种“降温神器”突然在巴黎爆火,那就是来自中国的凉席和蒲扇。
截至2024年7月的第三周,欧洲零售电商的草编凉席比去年同期暴涨288%。与此同时,在郑仙红的共富工坊里,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制凉席和蒲扇,面对漫天扑来的订单,工人们一边生产,一边颇为自豪地说:“咱们的运动员是去拿冠军的,咱们的凉席和蒲扇是要去占领巴黎的!”在大量的订单中,一把八角金盘纹路的扇子最受青睐,它寓意着八方来财,诸事顺遂。这把扇子一出现在巴黎,就立刻被国际友人疯抢到断货。
在巴黎爆火的草编蒲扇,给郑仙红带来新的灵感,她决定打造一件草编工艺的代表性作品——寓意吉祥如意和天长地久的“丹顶鹤”。经过一个多月的制作,一只身长150厘米,做展翅欲飞状的丹顶鹤出现在共富工坊门前:红色的头顶,黄色的脚掌,长而尖的嘴巴,其中有一截脖子的材料用的是染成蓝色的草料,看上去既形象逼真,又灵动漂亮,见者无不夸赞郑仙红绝妙的手艺。
靠着一根根细细的灯芯草,郑仙红不仅火遍全网,成为新一代的草编女王,还如愿将草编这项中国的传统技艺推向了国际舞台。为了迎接2024年的国庆节,郑仙红费时半个多月时间,做成了一对中国结,亲切又热烈的中国红,正反两面都是完整的图案,花色也非常对称。这个作品,不只是郑仙红对国庆的献礼,也是她对草编事业前景大好的寄望。
用指尖上翻出的新花样,带领乡民致富,继而火遍欧洲,“草编女王”这顶桂冠,郑仙红必能承其重。蒲扇慢摇岁月长,在郑仙红心里,有着这样一个画面:几十年后,出自“共富工坊”的草编扇子仍然在人们手中散发着江南灯芯草的自然清香,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编辑/朱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