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弘扬孙子文化的几点体会

2024-10-15李殿仁

祖国 2024年16期

《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的兵学圣典,超越时空、历久弥新。走过建党百年、建国七十多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继承弘扬孙子文化传统,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我谈四点体会:

第一,自信自立。信心比黄金都珍贵。自信自立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力量,是做人做事的精神支柱。有了自信自立,才有独立思考,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辨别真伪、认清方向,坚定化解矛盾应对挑战的坚强信念,找到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我经常想,2500多年前的惠民人孙武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祖先从陈国(现在河南淮阳市)流落到齐国(现在淄博),在齐国打仗立功后被赐姓孙氏到封地齐国乐安,就是今天的惠民,又从惠民到吴国首都(姑苏)就是现在的苏州。居无定所、风雨颠沛,他却能心怡神定,独立思考写出千古名著《孙子兵法》。这部兵法当然也继承了孙子之前的兵学成就,也总结了实践经验,也吸取了各方智慧。但是,其基本思想、观点、论断都是孙武原创、独创、首创。很多名言警句如五事七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先胜全胜等等传了几千年传遍全世界,人们耳熟能详,是公认的圣典。孙武的兵圣地位,孙子兵法的兵学圣典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世人公认的,是任何势力任何人也颠覆不了的。孙武成功的因素千条万条,第一条是他的自信自立。孙子兵法的问世证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包括战争这样的怪物都是可以研究的,可以认识、可以把握其规律的。不但可以认识它,还可以运用它驾驭它。证明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中国人是可以走在世界前列的。《孙子兵法》比世界上任何一部兵书问世都更早,观点都更新,归纳判断都更准确,传播运用都更广泛,孙子兵法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广的兵书。孙子兵法树立起了一座兵学文化的丰碑,几千年来一直是熠熠生辉。它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同时也为惠民人民增了光扬了名。当然,它最珍贵的是向世人贡献了兵学文化方面的智慧宝典。

回望历史,我们并不否认,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百多年时间里我们中华民族确实经历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境,经历了“四夷交侵”“生存危机”的艰难困苦,甚至出现了“技不如人、器不如人、文不如人、制不如人、种不如人”的哀叹。这是一段极不正常的屈辱史。实际上这都是在列强围堵下,在中国封建腐朽统治下的一种民族自信心的迷茫和自失,这个教训极其深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从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的精神便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中国共产党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组织起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经过了革命、建设、改革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用鲜血和生命、用勇敢和智慧走过从站起来、富起来到逐步强起来的曲折的康庄大道,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逐步到世界中心。历史和实践再一次雄辩地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现在,我们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外部环境极其严峻复杂,国内矛盾困难叠加的情况下,如何像当年的孙武子一样,像我们的革命先辈先贤一样自信自立、自主自强,正确地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应对挑战,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而切实认清,东升西降是大趋势,势不可挡;而西强东弱又是真现实,绕不过去。和平发展仍是世界主题,但可以预测和不可预测的各种风险因素增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安全地位急剧上升,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自己的战略,把安全和发展看得同等重要。当然我们也不例外。我们遇到的挑战和机遇都是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挑战变成机遇,应对不好机遇变成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昂首挺胸,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对于已经明确的形势态势,要作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对于尚不清楚比较模糊的形势态势,要紧密跟踪,及时了解;对于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要沉着应对,妥善处置。孙子兵法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决策之前先要进行庙算,对各种因素和条件进行计算比较,从而做到预测变化、充分准备、把握主动,力求先胜全胜。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历史必然、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阻挡。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是大体量的现代化,比现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1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还多一个亿。这样的体量如排山倒海、气贯长虹。中国式现代化是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绿色发展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和平发展利于天下的现代化,这些根本特征自然而然取得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最大公约数。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支持,已经多次写入联合国的文件和决议。我们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又包容了各种文明,把人类文明创新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第二,系统思维。孙子兵法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兵学文化体系,所以它的鲜明特征就是系统思维、全面布局、战略安排。强调系统谋划、科学运行,切实做到先、全、实、效。所谓先,就是预见在前,先胜为上,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当事后诸葛亮。毛泽东主席运用孙子兵法,总是强调要有预见,指出,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预见就没有胜利。能看到已经出现的大家都能看得到的东西不算高明,当然也就不算预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通过端倪看到趋势,通过对规律的把握正确预测可能出现的局面,才算高明,才能把握主动避免被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一个有力证明。这一点星星之火烧垮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全,是孙子兵法强调的另一个观点。全是全面、全局、全体、全方位,不要顾此失彼,不要片面性绝对化。孙子说,“要善攻善守,故能自保而全胜”,还系统讲了用兵之法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五全为上五破次之。故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要“兵不顿而利可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意“全面”,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改为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总纲。当然提出全面并不是一式平推,而是要抓住重点,找准突破口,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求实是基本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切忌纸上谈兵,空喊口号。实的具体表现就是干,先干起来,开步走,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只要肯干就有成绩,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则成。干可能出错,出了错改了就行,不干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不干永远没有成绩。再就是效,效果是检验一切工作的基本标准。打仗要打赢、比赛拿冠军、医生会治病、种地多打粮。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是马克思主义效果论。就是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用效果说话。目前,影响效果最大的消极因素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嘴上功夫,讲的天花乱坠,不见实际效果,害人害己,还影响信心、信任、信仰。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能单打一,都要系统思考,弄清楚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工作方法,搞清楚这件事质的规定性以及它与其他事物的关联。预判在先前、谋划讲周全、运行要扎实、效果要明显。

第三,人本主义。我们研究孙子兵法,除了军事哲学和实用主义范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视角,就是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学思想。首先是把人摆在第一位。孙子提出的道、将、法都是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主导作用。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论述作为战争的主体君主、将帅、士卒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即使讲天地等自然条件也把重点放在 “得”上,就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谋势、造势、借势,让天地等自然要素为我所得、为我所用。其次是将人的精神(意识)与兵力、装备(物质)统一起来。在孙子看来,军备物资、兵士数量、地形地物都是可以见得到可量化的,而唯有人的心理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如何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赢得战争胜利必然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要倍加关注。君主要相信将帅用而不疑,将帅要忠于君主并勇于负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士兵要忠君尊帅听从指挥,君主将帅要关心士兵,爱兵如子,达到“令民与上同意”。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神要义就是强调人的因素第一,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兵民是胜利之本”。并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建立人民军队,开展人民战争,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一整套人民战争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强调“人民战争这个法宝不能丢,但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突出了新特点新要求和发挥整体威力。以人为本、人民至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有一个根本立场朴素感情问题。在延安时期,毛主席的警卫员李银桥问毛主席,我们公开讲人民战争,如果让蒋介石学了去对付我们怎么办?毛主席说,“他们学不了去,因为他们立场感情不在人民一边,他们所作所为是违背人民利益的,人民不会跟他们走”。新百年新征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是在我们党已经执政多年有了比较丰厚的物质基础上开局的,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很多,有些就在我们内部甚至高层。根本的在于我们要做到永不脱离群众,时刻自省自励,不断自我革命。牢牢记住毛主席的教导“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离不开水,人民是水,我们共产党是鱼”。必须严肃地指出,现在我们队伍中有些人掌权了、富裕了、出名了,却把人民群众忘记了,不再是人民的勤务员,而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财富的奴才,做了官发了财还不满足,还要受贿行贿,想获取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财富,成了为人民所不耻的腐败分子。变质变色变味往往是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萌发的,从贪图享乐开始的。弘扬孙子兵学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从人民至上开始,从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做起。不管你读了多少书,懂得多少道理,掌握了多少知识和理论观点,都抵不过毛主席讲的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如果境界再高一点,就是九个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不会被困难吓倒,不会向强敌屈服,不会被任何错误思潮和谣言迷惑;就能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顶天立地展现英雄气概、男儿胸襟。

第四,担当精神。阅读《孙子兵法》会发现一个奥秘,就是孙武的宽广胸怀和担当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不言败。通览全书都是对遇到的问题怎么看怎么办,教给读者怎么分析认识问题,怎么处置眼前情况,遇到挑战和难题想办法、找对策,化解矛盾战胜困难。第一篇计篇,告诉读者要通过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各项基本条件进行周密计算、全面比较、反复斟酌再作决策,包括五事七计等。第二篇作战篇,主要告诉我们兵贵速,速战速决的客观依据。第三篇谋攻篇,阐述谋划攻战策略,尤重智谋取胜。第四篇形篇,论述敌我之间力量对比是胜负关键等等。依次论推,全书十三篇都是讲情况、讲方法、讲对策、教办法。遇到什么天气、什么地形、什么对手、什么装备、什么战法、发现什么征候等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讲得非常细致非常明白。十三篇不但讲了谋略诡道,兵不厌诈,而且讲了应对不厌其细、不厌其活、不厌其周密。孙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对手,从不畏惧更不慌乱,而是沉着冷静、缜密思考,积极应对、决战决胜。

变革动荡期,我们遇到的可以预测和不可预测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新征程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这是绕不开躲不掉的。我们要学习孙子的精神,勇于直面矛盾、积极应对、奋起战斗,直到胜利。要敢于当先锋打头阵。决不怯阵、决不回避、决不当逃兵。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识变、应变、改变,在暴风骤雨、惊涛骇浪中锻炼意志,提高素质能力,真正成为不负时代、不负众望的弄潮儿。

二是从不教条。孙子兵法的显著标志就是开放灵活,上不封顶,用不教条。反复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为之神”。我们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神在那?神就神在能科学分析形势,准确作出预测、总揽全局、抓住关键、出其不意。立足最坏的情况,打有把握之仗。神在从政治上看待军事,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始终把握主动权。神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艰苦朴素工作作风,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前无经验可鉴,近无答案可寻,只有自己探索。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全面比较反复,既反对教条主义也反对经验主义,既反对闭关锁国也反对崇洋媚外,从国情、世情、党情、军情出发,立足自己实际,借鉴历史启示,吸取别人长处,坚持独立自主,善于独立思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做好正在做的工作。历史已经过去,未来只是憧憬,现实最为牢靠。做好当下是命运所系、使命所寄、重中之重。

三是从不避责。孙子指出“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强调“主不可怒而兴军,将不可愠而止战”,反复强调“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警示人们“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国君、将帅都要高度负责,倍加小心,千万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明君良将勤学多思,加强修养,道天地将法样样精通,智信仁勇严都要修为。既要慎战、又要敢战,英勇善战,保证战胜。切实负起责任、不辱使命,可称国宝。新时代新征程,尤其需要心存大义、勇于担当。敢为人先、敢打头阵。准备好承受他人对你的埋怨、质疑甚至攻击。要相信走在大道上的人终归是能赢得时间和人心的,不要被小算盘困住自己,也不要因小道的一时取巧迷失自己,而应存大义,走大道。这样既可更加长久坚实的成就自己,也将如阳光雨露润泽世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走和平发展之路是我们的选择,并不是逆来顺受,跪求和平。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同时吸收世界的营养和平发展,决不走侵略别人掠夺别人的强盗的邪路。但我们也绝不走近代中国任人侵略、任人欺负、任人掠夺的老路。小问题吃点亏让让步我们可以接受。大原则,生死存亡之道,我们绝不退让。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底线的。有三句话公开申明:第一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第二句,不惹事,不怕事,能担事,会处事。第三句,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需要深钻细研,方得真谛。但最可贵的是联系实际做好自己,彰显孙子兵学文化的实践意义和时代风采。

(作者系国防大学原副政委、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