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助力教学
2024-10-15冯霞
摘 要: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融合是大势所趋,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小学美术教学,有助于打造智慧化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经验总结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预习微课、创设真实情境、组织实践活动、补充学科知识等方式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优化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并发展核心素养,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作者简介:冯霞(197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华西路小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当前,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其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挑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持续推进精准教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命题。为此,需要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的教学体系,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信息化手段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对融合策略进行了设计,具体如下。
(一)设计预习微课,激活学生审美感知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时效高等特点,用于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1]。与传统课程形式相比,微课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呈现,使学生实现随时随地阅览。为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围绕教学主题为学生设计微课,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登录网络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初步了解本课知识的大致方向及内容,通过自主预习环节激活学生审美感知。通过有效预习,学生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微课的帮助下减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避免教师重复性讲授浪费时间。
以桂美版五年级上册《古老的城楼》教学为例。笔者根据对教材内容的整理发现,本课围绕“古建筑——城楼”这一中心话题展开,期望学生能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国建筑艺术,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鉴于此,笔者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微课,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预习课文。微课视频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北京正阳门城楼、西安安定门城楼等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城楼”古建筑的基本特征,深刻体会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明确本课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笔者还在视频中为学生展示了利用铅笔、水性笔等工具绘制城楼的方法和技巧,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此外,笔者在微课视频的结尾布置了相关拓展任务,驱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走访本地区的古城楼建筑,拍摄相关图片,并在课堂上向同学分享。这样,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避免了盲目预习的情况,高效率地完成了预习,并加深了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解和感悟。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前分享预习成果,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检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出调整,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的精准性,使学生的审美感知得以发展,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综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设计课前预习微课,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使其在预习过程中增强学习自主性,逐步提高对美术学习的重视程度。
(二)创设真实情境,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真实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同时还能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区别于传统的口述导入方式,信息技术的融入为教学提供了支持,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阶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生动直观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期待,帮助其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将原本抽象的美术知识转化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直观形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情境内容的关注与思考。这样的课前导入方式较为新颖,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在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增强独立思考能力。
以桂美版六年级上册《设计校服》教学为例。笔者围绕教学主题,在教学前花费大量时间搜集并整理了我校自建校以来设计的各类校服样式,并将其制作成视频。教学期间,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课程导入环节为学生展示了这段视频,并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视频中都出现了哪些校服样式?你认为校服的变化能体现什么?你最喜爱视频中的哪一套校服,为什么?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学生能快速进入情境当中,围绕视频中出现的校服样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随着班级学习氛围的逐渐升温,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参与到新校服的设计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展现艺术美感。
综上,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课前导入方式,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同时还通过媒介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三)组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学科具有实践功能,为促进学生创新实践素养发展,教师需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实践平台,确保学生全员参与[3]。为了提高实践活动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活动小组,并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不同的任务,各小组使用抽签App随机抽选任务,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不确定性。然后,教师再适当为各小组提供所需的资源信息和创作灵感。最后,教师借助大数据平台展示网络上对各组成员作品设计的投票情况,以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
以桂美版六年级下册《校园趣事》教学为例。根据教学内容,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不同板块的实践主题,分别为“课堂上的故事”“操场上发生的那些事”“食堂二三事”,映射校园生活中的种种。在合理分组后,教师引导各小组成员利用大屏幕抽签系统抽选本组的活动主题,并根据抽到的主题进行商议,自主设计创作方向,群策群力,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任务。在此期间,为确保学生的广泛参与,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其提供参考,如提供食堂影像资料、出示学生听课照片等,为其创作提供灵感。教师还可以进行巡回指导,与学生对话交流,了解其创作方向与合作方案。在各组成员完成创意作品后,教师利用大屏幕投放展示,并将作品上传到校园官网,以投票的形式邀请广大师生及家长评选优秀作品。最后,教师根据评选结果宣布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并为其颁发奖章以资鼓励。
综上,在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可以借助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实现科学评价,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以此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强化核心素养。
(四)补充学科知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趋势与意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美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接触和了解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拓展教学主题。例如,在开展水墨画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文房四宝”,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水墨文化的起源;在开展美食绘画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食物。这样的拓展方式,不仅能有效避免刻板讲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耐心的问题,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学科知识内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艺术视野[4]。
以桂美版五年级下册《皮影》教学为例。笔者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展示了皮影戏视频,给学生介绍皮影戏这一戏曲艺术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造型种类,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设计皮影戏内容。但由于教材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有限,大部分学生无法准确地理解皮影戏文化,还有部分学生对皮影戏的发展历程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此,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如:皮影戏历史悠久,是一种以兽皮为材料制作的人物剪影在蜡烛等光源的照射下在隔亮布后面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时期,兴盛于唐朝,在元代时期传播至西亚和欧洲,明代是中国皮影戏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的同时,为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辅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皮影戏的魅力。通过教师补充的课外资源,学生在进一步了解本课所学重点知识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并形成了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真正实现了本课的育人目标,促进了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形成。
综上,在信息技术融合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上搜集、甄选与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外资源的补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从而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注意事项
在设计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还要重视以下问题。
(一)确保信息技术使用时长均衡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旨在促进教学的现代化、智慧化发展,其根本目标在于带动传统教育教学改革。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融合实践过程中习惯依赖课件讲述知识,忽略了传统教学的重要价值。这就导致了教学可控性降低,学生逐渐对信息技术丧失兴趣,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可以从使用时长上进行调整,确保每节课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时间不超过常规教学时间,能使用板书完成的教学尽量避免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此,教师能更有序地调控教学进度,并保持学生对新型学习方式的热情。
(二)精简课外资源分享内容
在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中,其广泛性为教学工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拓展[5]。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水平,常为其提供关于画家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等信息。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尚未成熟,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吸收并理解这些信息,若盲目地为学生增加过多的课外学习资源,可能会使其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理解了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再适度引入相关课外资源,同时尽量以视频或动画等便于学生接受的形式为主,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
(三)实现线上线下辅导
课内教学时间有限,部分对美术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常常感到意犹未尽。对此,教师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在线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其对美术学习的重视程度;而在线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向其分享学习资源,如复习微课、优秀绘画作品、名师作品鉴赏等,供学生自主选择观看。这种混合式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发展核心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的方式,构建新型的智慧化课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经验、拓宽艺术视野。本文中,笔者分别从课前预习、课中指导等角度总结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路径,并强调了在融合过程中教师应规避的各种问题,旨在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顺利推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凤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国新通信,2023,25(11):209-211.
[2]骆美珍.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价值[J].亚太教育,2023(7):71-73.
[3]汪良飞.论小学美术课程的趣味化教学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2(12):168-169.
[4]蒋清岩.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139-141.
[5]王润苗.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J].数据,2021(4):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