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融入高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2024-10-15周莹喻晓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17期

摘 要 对成语融入高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进行简述,透视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开展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在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创建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内容、构建课程共享资源包、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改革策略,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中成语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成语;高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17-0-05

0 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推动文化传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成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历史长河中历经千锤百炼、迭代更新形成的固定短语。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深入认识成语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成语的价值,增强成语融入学科专业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语为切入点,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为载体,探索将成语融入课程教学,以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双向赋能。

1 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1.1 掌握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果,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及哲学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既有薪火相传,更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做到与时俱进,既关注成语的历史人文知识,也注重解读成语里的科学知识。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更要学会借助成语发散思维,用科学和智慧赋予成语新的内涵和外延。如成语愚公移山,在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水平上,愚公移山的效率是不同的。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使用锄头、镐等工具,建造了都江堰、万里长城等伟大工程;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生产了挖掘机、汽车等工具,修建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到了信息时代,人们使用无人挖掘机,通过物联网实现高效工作;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工具可以脱离人的操控,实现完全由系统自动完成工作等。借助成语愚公移山,引导高职师范生发散思维,了解人类工具的升级,懂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理解科学技术引领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为成语赋新言。

1.2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五大领域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教学法课程之一,幼儿教师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开展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的基础[1]。纵观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从普及常识教育到关注科学教育的发展转变,内部的变化体现出对儿童时期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视。因此,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师范生需要走近科学,了解科学知识,清楚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知道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掌握学前儿童科学学习的特点,实现从“走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到“走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跨越。成语与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成语是古人观察自然或从生产劳动中总结出的,其中的科学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医学等。将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构建立体课程思维,打破学科界限,提高师范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其创新融合能力。

1.3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大部分成语从古代相承沿用至今,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着多重价值。站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角度看待成语,应坚持守正创新、贯通古今,利用当代的理论眼光和视野去阐释和开发成语的当代意义,使成语成为现代文化的组成因素。大学生是弘扬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主体,幼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将成语与幼师教育相结合,既可以使大学生深入挖掘成语的内涵和外延,创新幼儿园教学内容,丰富文化体验,又能通过幼师将这份文化以教育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引导幼儿感受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感。

2 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问题透视

2.1 成语储备不足,科学素养薄弱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关注教育的潜在性与整体性,注重学生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深入研究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能够自主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为核心,幼儿教师应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为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奠定基础[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不高,学生的学习存在本末倒置现象,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以“应付性”心理对待课程,具体表现为缺乏成语与科学知识储备、对科学教育兴趣不高、缺乏科学的探索精神、探究能力较差等现象[3]。成语储备不足与科学素养薄弱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难以掌握科学教育中的理论与方法,无法充分挖掘成语的本质内涵。

2.2 盲目融入成语,忽视幼儿探究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下,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主动探究,以形成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掌握科学方法,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经验的活动。科学教育内容涵盖广,包含了解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与无生命物质、探索自然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相关的成语有很多,如与自然界动植物有关的成语有:金蝉脱壳、瓜熟蒂落、望梅止渴、作茧自缚、揠苗助长等;与自然现象相关的成语有:立竿见影、一叶障目、猴子捞月、水滴石穿、海市蜃楼等。在高职学生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存在盲目融入成语的现象,学生未对成语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仅停留在成语的字面意思上,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不具体,活动过程无法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究,教师主导与控制过程较多。

2.3 活动组织传统,缺乏融合创新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精神的保护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幼儿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顺应幼儿创造性思维,保持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长期以来,上课或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许多幼儿教师认为科学教育是十分严谨且正规的教育活动,只能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和步骤走。这种做法不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无法使幼儿的科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活动,存在缺乏幼儿观念及活动组织传统的问题。幼儿的小组活动和自发的个别活动、区角活动等应受到重视,集体活动应该是在此基础上扩展和生成的。成语融入幼儿科学教育应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融合植物角、科学区等区域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有趣的关注点并及时生成活动,从幼儿好奇心出发,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了解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3 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高职师范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结合实践研究成语浸润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科学地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成语科学教育活动、科学教育实践,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3.1 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给高职师范类院校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通线上和线下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师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4]。

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知识经验结构,十分适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收集科学领域成语的学习任务,构建“成语中的科学”班级共享资源包,包括成语内容的文本库、成语故事的语音库、成语动画的视频库等资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基础的讲授运用线上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自建课件、录播教学视频或引入网络学习平台的优秀教学资源,发布课程模块学习清单及课后测评任务,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知识的需要。

课中,教师针对课程模块中的重难点、与实践关系密切的理论模块及实践模块进行专项剖析,如解读成语中的科学、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模拟课堂试教等实践性强的内容。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对成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点分析,深入挖掘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将成语巧妙地融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需要开展面对面的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讨论和创新实践辅导,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创新活动设计方案,找准成语融入科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进入课堂后,教师根据学生创新成语融入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案实施个别化指导,学生按照活动设计方案进行模拟课堂试教,并依据“三步问题法”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教育活动方案及模拟课堂结合线上理论进行分析优化,最后形成每个成语融合科学教育活动的最优活动设计方案。课中的线下重点指导便于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保证教师指导环节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课后,构建“成语中的科学”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微课视频,学生根据最终的最优活动设计自制微课,形成微课教学资源库加入课程共享资源包。学生在自制微课过程中达到了复习与巩固的目的,强化学习效果,完成了学习的闭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各取所长,相互融合,教师充分利用学习平台、微信等社交平台及时跟进学生创新实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线上随时随地探讨疑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及课堂效率。

3.2 教学内容的改革:创建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内容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活动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知识经验的传递,更注重思维习惯和思维观念的传授。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的教学法课程不应局限于既定的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激发探索的欲望。将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建立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集体活动类型分为观察认识型、实验操作型、技术操作型和科学讨论型四种,将成语融入这四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创建融合创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3.2.1 成语融入观察认识型科学教育活动

将成语融入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需注重不同类型科学活动的特点。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科学经验的重要途径。观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技能,引导幼儿多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观察对象,获取信息,从中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技能[5]。适合融入观察认识型科学活动的成语存在于描述自然界动植物、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等方面。例如:作茧自缚,知道茧是蚕的保护伞,了解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昙花一现,揭开昙花为何“一现”的原因;狡兔三窟,了解兔子的生存谋略,等等。

3.2.2 成语融入实验操作型科学教育活动

实验操作型活动强调活动中幼儿亲自动手,反复尝试,实验和操作活动密不可分。以成语为载体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合融入实验操作型科学活动的成语有:物理实验——蕴含光学知识的成语:一叶障目、凿壁偷光、立竿见影、如影随形、杯弓蛇影、猴子捞月;蕴含热学知识的成语:趁热打铁、炉火纯青;蕴含力学知识的成语:隔山打牛、以卵击石、齐心协力、冰山一角、积羽沉舟;蕴含声音知识的成语:掩耳盗铃、掷地有声、聚蚊成雷,等等;化学实验蕴含的成语:火树银花、青出于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沙里淘金等。

3.2.3 成语融入技术操作型科学教育活动

技术操作型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通过学习制作产品、使用科技产品或掌握某些工具的操作方法、技能来获得对技术的直接体验。如成语稳如泰山、朱雀铜灯、马踏飞燕,利用“平衡”与“重心”的原理制作有趣的平衡鸟科技小制作。利用成语遮风挡雨引出伞,在制作降落伞的科学活动中,幼儿了解降落伞的基本外形特征,学习自主选择材料制作降落伞,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大胆探索思考影响降落伞平稳降落和降落速度的因素。成语百折不挠是指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引出不倒翁的特点,开展动手制作不倒翁的科学活动。

3.2.4 成语融入科学讨论型活动

科学讨论型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体验思辨过程,节约探究成本。如成语大禹治水、水到渠成,引出关于洪水的系列科学讨论型活动,在活动前,以成语故事作为切入点,运用关键性提问,引导幼儿收集关于洪水的信息,包括洪水的形成原因、治理洪水的办法、洪水来了如何保护好自己、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困难等等,通过科学讨论活动,幼儿了解有关洪水的各方面知识,掌握灾难自救的方法,养成勇敢面对困难的良好品质。适合幼儿进行科学讨论的成语不可胜数,如通过成语新陈代谢组织讨论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通过成语寒风凛冽引出不同动物冬眠的方式;由成语琳琅满目延伸到超市的科学知识,如超市的布局、照明、温度、安全、环保等方面问题的科学讨论,贴近幼儿生活。

除了将成语融入幼儿园科学集体教学活动外,科学区域活动、科学游戏及科学讲座等组织形式也能以成语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为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倡导幼儿园自主游戏,幼儿教师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主要载体,科学区角活动有利于幼儿生成活动,教师以材料为中心组织学习目标和内容。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在满足不同幼儿需要的基础上,幼儿的活动更自主,交往更活跃,幼儿更容易获得关键经验。

3.3 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和手段。优化教学方法需以学生和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形成适合课程特点的最优教学方法。

3.3.1 课程共享资源包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改革模式以其开放、灵活、多元、个性化等特点,正逐渐改变着传统教育方式,“共享”概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接受。在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创建课程共享资源包,对推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之间形成互补,提供成语分析、活动设计方案与微课视频的资源支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共享资源包的建设是基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学习任务而形成的,资源包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适合幼儿科学学习特点的成语资源(含成语文字稿、成语音频、成语分析等)、成语类科学教育活动方案、模拟课堂视频、微课视频等资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职前教师的实践取向,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共享资源包的创建与整合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思考与创新的过程,在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常常会出现一些共性的错误。如部分学生分析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点不够全面和深入、设计成语类科学教育活动方案时存在活动主题与活动目标制定不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书写不规范、模拟课堂教师的语言不规范等问题[6]。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优秀作品构建课程的共享资源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与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更好地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在职后幼儿教师岗位上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3.3.2 案例教学法

在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时,教师精选某一成语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采用示范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成语的内涵和外延,寻找成语中的科学知识点作为融合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切入点[7]。学生根据成语特点设计成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评价与修改,并选取最优成语融入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进行示范讲评,形成成语融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思路,并指导学生进行方案的模拟课堂及微课教学,最后学生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理论分析与评价案例中成语融入科学教育的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与存在的困难。按照“成语案例分析—寻找切入点—设计成语活动方案—成语模拟课堂—案例评价与反思”五步走的案例教学法程序,形成案例教学的闭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成语融入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由易到难逐步提高成语融合的难度,由教师示范到学生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中思、学中行、学中优化与创新。

3.3.3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驱动的多维互助式教学理念。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领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设计、组织与实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技能。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本课程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习任务。例如,“成语融入观察认识型科学教育活动”模块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分析成语、制定成语融入观察认识型活动的目标、设计活动过程、实施成语科学活动的微课视频、总结与反思,学生在完成这5个任务后即可熟练地设计、组织与实施同类型科学教育活动。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发布课前、课中、课后任务,以发展学生教学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解,提高学生幼师岗位能力,强化岗课对接。整个教学围绕任务的创设、布置、完成、总结与评价来进行,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面对任务,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及教师的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成语故事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教学,要充分抓住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核心内涵,基于幼儿科学教育的课程内容,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成语故事,针对性地加以渗透,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效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语融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后续教学改革方向将以“学生中心,持续改进,弘扬文化”为原则,完善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总结与凝练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促进课程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5 参考文献

[1] 崔淑婧.高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PBL教学改革:基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教学效能感的视角[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4):92-98.

[2] 赵红霞.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10-12.

[3] 王滢.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3(4):36-38.

[4] 尹洪洁.“互联网+”时代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0,9(32):91-93.

[5] 华红艳.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科学概念、客体关系认识发展的研究及教育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36(4):15-27.

[6] 管建祥,蒋大坚,裴曙光,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5W1H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0):25-33.

[7] 李雪晗.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1):153-156.

*项目来源:2021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建设成语故事资源库为载体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XJG-21-108-2)。

作者简介:周莹,助教;喻晓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