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4-10-15刘小燕翟海霞
摘 要 构建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体系,分析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探索实践为例,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突破。教学实践显示,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程满意度、教师的思政育人水平和专业素养大幅提升。
关键词 新工科;课程思政;数据库系统概论;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17-00-05
1 新工科教育理念与课程思政的辩证统一
1.1 新工科建设内涵
新工科是指以工程学科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为支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创业、领导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为目标,促进高等教育与实际生产、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1]。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1 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
新工科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各类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等实践活动。
1.1.2 强调跨学科融合,整合优势资源
新工科建设注重跨学科融合,将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与工程学科有机结合,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多元化育人模式。
1.1.3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新工科建设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工程实践和创新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1.1.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
新工科建设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选拔和引进一批有实践经验、注重教学质量、能够将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1.1.5 注重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促进创新创业
新工科建设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技术和市场应用的能力,推动学生转化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总之,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多元化优势资源,突出实践与创新,培养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2]。
1.2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教育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各类课程之中,通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高度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内涵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3]。
1.3 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
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是近年来国家层面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是国家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都在适应时代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积极、健康、可持续。
课程思政突出“三全育人”[4],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强调所有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落实指导思想责任,引领学生梳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教育全员参与、全员育人。“全过程”强调课程思政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入学教育到毕业论文,所有环节都要融入思政要素,实现全时段思政教育。“全方位”强调课程思政要贯穿各类课程,不仅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课程,还应包括专业课和其他通识教育课程。
“新工科”建设突出“三新”,即“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体系和新教育理念”。“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工科+X”跨学科人才培养,注重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模式中,要求学生具备宽厚的学科基础、深入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工具和技术,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体系”是指在以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为核心的领域,通过构建学科交叉、教育难度递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新教育理念”则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自主学习”等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团队协作、领导力等。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究,通过项目式教学、创新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课程思政和新工科建设两者同频共振、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课程思政与新工科融合体系如图1所示,将课程思政和新工科建设有机融合,以达到“一课双赢”的效果。
2 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必要性
2.1 思政教学资源应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
新工科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学习难度大,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课程间的知识关联密切。很多专业课程教师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背景,也缺乏联系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经验,存在思政元素提取困难、案例不生动、重国外案例轻国内元素、不能跟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难以激发学生热情等问题[5]。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思政教学资源也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以满足学生对于新问题、新挑战和新需求的认识与探究。
2.2 思政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目前,有些教师缺乏总体育人观念,重知识传授轻德育培养,课程的内容设计与课程思政割裂,教学模式单一,课程思政生搬硬套,没有润物无声地将新工科和课程思政有效融合。因此,必须把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等有机融入课程,以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
3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建设
新工科建设重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强调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自然融合,如盐化水,润物无声。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行为塑造“四位一体”为育人理念,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显隐结合,将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大国情怀、科技报国等与课程的固有知识点相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元立体的方法,通过项目实战、翻转课堂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融合数据库理论与实践,打开数据库静态要素(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完整性、关系数据理论、恢复技术、并发控制)和动态要素(SQL语言、数据库设计)的“黑箱”,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多元思政元素于教学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框架具体见图2。
3.1 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固有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显隐结合
课程思政要将爱国敬业、科技报国(隐性教育)自然地融入课程固有的知识内容(显性教育)中,鼓励学生将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润物无声。在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实践中架构“关系数据库”“DBMS的数据控制”“设计与应用”“数据库新技术”四个模块来阐述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和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模块中挖掘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法治观念及伦理道德等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点的有机融合,如图3所示。
深入分析和挖掘课程主线中的思政元素,以此为基础,建立每个模块的思政案例库,以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加强具有思政元素和大数据背景的案例教学,把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点案例作为教学重点,在每次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设计见表1。为了加深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在期末考核中加大案例部分的占比,数据库设计、大数据管理系统两个单元采取课堂汇报和教师点评的形式进行考评,学生从案例教学中得到的启发会更加深刻。
3.2 教学方法注重线上线下多元立体
3.2.1 充分利用MOOC,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课程组采取MOOC教学模式,提供线上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并深入理解课堂授课内容。课前,教师发布本讲导学,包括知识框架、学习要求和测试题,学生在截止时间前观看视频、课件,完成测试题。教师对线上学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偏好和困难点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将学生作业和测试中出错较多的题目讲解过程制作成微视频发布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微视频掌握解题方法。
3.2.2 依托雨课堂设计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活动
利用雨课堂平台为依托,课程组采用翻转课堂形式,通过项目实战、分组讨论、案例点评、生讲生评等方式,设计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探究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战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对于数据库设计章节,采用项目实战、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每组负责一个案例,让学生亲自完成数据库设计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对于大数据数据库系统,采用生讲生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使学生在分享和点评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4 开展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思政成效
将思政元素引入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动力,达到开展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双重目的,同时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政育人意识不断提高。
4.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程满意度
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出勤率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案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政教育,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有了显著提升。从学生的评教反馈获知,通过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他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能自然接受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
4.2 提升了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课程组教师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实施课程思政,能够以严谨的教风、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感染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政育人意识不断提高,思政教研风气浓厚,专业素养大幅提升,教学思路进一步拓宽。课程思政有效推进了课程改革的实施,2022年获院级“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立项。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面向大数据专业的新工科建设过程中,数据库系统概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思路和案例探索。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绝不能流于表面和硬融入,需要专业教师有意识地加强思政工作对学科专业的引领,保持学习、开放的态度,关注时事热点、国家政策变化和国际重大事件,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积极融入教学示范课程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实践性,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专业教师要关注新工科专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6 参考文献
[1] 尹升华,李希雯,刘洋.“新工科”视域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导师制推动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2):164-173.
[2] 罗成名,王彪.新工科视域下电机拖动类课程融入思政理念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7):180-183,242.
[3] 陆慧娟,叶敏超,付春艳,等.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2(5):120-122,126.
[4] 王若宾.数据库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2(2):51-55.
[5] 党德鹏,陈曦,龙启铭,等.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2(2):22-25.
*项目来源: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数据库系统概论”(202121098);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2YB0077);2020年第二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研究”(202101163016)。
作者简介:刘小燕,讲师;翟海霞,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