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毕业综合演练的“四位一体”考核模式研究
2024-10-15褚丽娜宋彬赵月飞李灿赵东昊
摘 要 以“军队院校—装备厂家”联合实施毕业综合演练为依托,分析当前军队院校毕业综合演练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四位一体”的考核模式,基于考核指标体系由专业教员、部队骨干、厂家专家和学员队干部对学员的演练表现实施考核,为毕业综合演练效能提升提供助力。
关键词 军队院校;无人机;毕业综合演练;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17-00-03
0 引言
毕业综合演练集专业理论、操作技能、战术行动、军政素养等于一体,全面检验考核毕业学员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处置能力、身心素质和统筹规划能力[1-3],是军队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专业人才打仗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综合演练考核要全面考核学员在演练全流程的表现,为演练方案的调整完善提供依据。因此,科学规范的毕业综合演练考核模式是提升毕业综合演练效能的基础,是全面检验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模式改革的依据。
1 毕业综合演练考核的意义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4-5],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创新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模式,以无人机专业学员毕业综合演练为牵引,开创“军队院校—装备厂家”协作训练保障模式,建立了以专业教员、部队骨干、厂家专家和学员队干部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的考核模式,全程考核学员组织训练、组织管理和思政工作能力,分阶段考核学员战术行动、操作运用、技术保障和特情处置能力。实施“四位一体”考核模式的意义如下。
1.1 提升毕业综合演练效能
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能全面检查毕业综合演练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演练方案、优化演练科目、改进导调评估提供依据,进而提升毕业综合演练的训练效能。
1.2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坚持“技指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科学文化、军事基础、专业任职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每门实践课程都有各自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规范的毕业综合演练考核评价体系能对毕业学员的综合能力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完善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位一体”考核模式需要校内外共同对学员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估,有利于“军队院校—装备厂家”专业团队的融合。一方面,专业教员可以在协作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和导调评估能力;另一方面,专业教员与部队骨干、厂家专家和学员队干部间以学员能力检验为目标互相协作切磋,有助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2 传统毕业综合演练考核模式的问题
当前,军队院校的毕业综合演练考核根据具体演练内容进行设计,主要由专业教员以导调评估的身份实施,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考核内容“知识多,能力少”
毕业综合演练是检验学员学习的知识向能力转化的程度。相较于能力考核,知识的考核更容易实行。在演练中一些学员只能就事论事,不能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只能根据计划实施演练,不能对受领的临机导调情况进行灵活处置。
2.2 考核标准“宽大空,落实难”
根据院校考核管理规定制定的标准化考核标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的公平性,能为知识类课程提供考核依据。毕业综合演练虽然根据预设方案实施,但过程复杂且随机性大。当前的考核标准要么过于详细把导调教员框死,要么过于“宽大空”,导调教员只能根据个人理解实施,公平性欠佳。考核标准的缺位导致考核过程的主观性强、随意性大。
2.3 考核形式“表演化,偏差大”
毕业综合演练为野外实践,考核包括口试和组训两种形式。口试针对学员个人,受学员本人表达能力的影响大,不能充分体现其实践操作、组织训练和管理的能力;组训针对分队,受分队长本人军政素养的影响大,不能充分展示分队的整体能力。
2.4 考核主体“自教自导自评”
毕业综合演练考核评价主体以专业教员为主,部队骨干偶有补充。专业教员是这些参演学员的专业课程教师,对学员的情况相对了解。演练时担任导调评估,负责按计划导调和临机导调,并按照学员表现进行考核评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传统毕业综合演练考核的内容、标准、形式、主体等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对学员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处置能力、身心素质和统筹规划能力进行考核的目的,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发挥不明显,反而弱化了无人机专业人才打仗能力的培养。
3 毕业综合演练的“四位一体”考核模式
针对毕业综合演练考核中存在上述的问题,搭建“军队院校—装备厂家”协作实施演练,军队院校是学员毕业综合演练的设计者,是实施考核的首要主体;装备厂家是学员毕业综合演练的主阵地。充分发挥院校、部队、厂家的主体作用,探索构建“四位一体”的考核模式,从考核主体、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构建。
3.1 考核主体
“军队院校—装备厂家”协作开展毕业综合演练,参与考核的主体是专业教员、部队骨干、厂家专家和学员队干部。专业教员负责考核学员组织训练、战术行动和技术保障的能力;部队骨干负责对演练方案和临机导调方案进行论证和对演练考核实施把控;厂家专家负责考核学员的操作运用和特情处置能力;学员队干部负责考核学员的组织管理和思政工作能力。四类主体各司其职,各展所长,综合把握考核的深度和广度。
3.2 考核内容
根据考核主体的分工和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考核内容如表1所示。
3.2.1 院校教员考核内容
院校专业教员的考核主要从飞行训练、战术和保障行动等方面展开。其中飞行训练的飞行准备、系统展开、飞行实施和回收撤离由院校教员负责考核,特情处置由装备厂家的专家负责考核。教员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分阶段向学员下达导调任务卡;学员根据演练编制,模拟各级指挥员、站长、操作手组织实施训练或行动。对任务分队的组织指挥、协同配合和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估打分。
3.2.2 装备厂家考核内容
厂家专家主要从实装操作和特情处置等方面进行考核。实装操作主要考核学员是否熟悉岗位操作标准和操作技能,每个科目都要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特情处置主要考核分队学员按照特情处置预案协同配合,临机处置能力。基于无人机装备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装备厂家的专家更加关注无人机的实装操作和飞行特情处置,尤其是机务作风和安全意识。充分发挥厂家专家的特长,进一步规范检验提升学员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特情处置能力。
3.2.3 学员队干部考核内容
学员队干部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和政治工作等方面的考核。通过会议、动员等形式,同时关注学员的出勤情况和心理状态,主要考核学员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责任意识和心理攻防意识。
3.2.4 部队骨干负责演练方案、临机导调方案论证和演练考核监督
毕业综合演练必须贴近部队岗位任职需求,虽然部队骨干相较于前三种主体,通常以督导专家身份参演,人数较少,但部队骨干是院校综合演练与部队实际不脱节的重要保障。部队骨干不负责具体考核内容,但结合自身熟悉实战的特点,对演练方案和临机导调方案进行论证,在督导过程中对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严肃性实施监督。
3.3 考核指标体系
毕业综合演练是院校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全面提升学员素质的关键一环。考核指标体系不能单纯依托专业教研室和机关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演练科目为牵引,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组织院校专家、部队专家和厂家专家进行审核,使用关联矩阵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确定的无人机专业毕业综合演练考核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4 质量评价
进一步完善毕业综合演练质量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评价、教学投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6]。
毕业综合演练教学目标评价要与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包括装备保障、分队指挥等核心技能,演练中要有具体项目与之对应。
毕业综合演练教学投入评价主要包括专业教员的能力素质、厂家专家的资质和能力、演练场地设施、后勤保障等情况。
毕业综合演练过程评价主要包括演练方案、行动计划、导调文书等教学资料准备情况,演练动员和异地输送工作是否得当,演练科目设置是否以能力检验为导向,导调评估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演练考核组织是否科学规范。
毕业综合演练效果评价包括学员满意度、装备厂家满意度、部队骨干满意度,以及学员综合演练的收获和专业教员的收获等。
通过对毕业综合演练实施全流程监控和质量评价,能及时发现毕业综合演练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整改完善,在不断地反馈、整改、监控中切实提升毕业综合演练的质量。
4 结束语
在“军队院校—装备厂家”协作开展无人机专业学员毕业综合演练的基础上,构建“四位一体”的毕业综合演练考核模式,集院校专业教员、部队骨干、厂家专家和学员队干部等4个主体,从专业理论、操作技能、战术行动、军政素养等4个方面制定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毕业综合演练实施全流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为提升毕业综合演练教学效能提供参考。
5 参考文献
[1] 高立.军队院校的毕业综合演练问题[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11):187-188.
[2] 贾宁.军事院校毕业综合演练设计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9):236-237.
[3] 王隽.毕业综合演练科目与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J].武警学院学报,2012,28(7):41-43.
[4]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EB/OL].(2022-10-17)[2023-05-28].https://m.gmw.cn/baijia/2022-10/17/36091469.html.
[5] 白正龙,郑克芝,梁国茂.武警院校舰艇机电技术专业教育改革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1,9(4):63-65.
[6] 温丽玲.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才智,2020(29):3-4.
*项目来源:2022年度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教学成果立项(2022CGLX-33)。
作者简介:褚丽娜、李灿、赵东昊,讲师;宋彬,博士,讲师;赵月飞,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