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郎佳子彧:让古老面塑潮出圈

2024-10-15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4年35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面人郎”的第三代传承人,三四岁时,郎佳子彧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边,目不转睛地看他捏面人,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到了四五岁,他在父亲的指点下正式开始学习捏面人。虽然面人的一个部位经常要反反复复多次操作才能过关,但他却从不觉得枯燥。

到了青春期,郎佳子彧对创作有了自己的思考,他开始排斥传统题材:“我当时觉得,只有做新题材的作品,才是对的创作。”如此,郎佳子彧陷入了“创新的迷途”,一次次面目全非的改变并没有创作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后来,他慢慢领悟到,创新虽然是万物更迭的必经之路,但不是所有的“不一样”都是良性的,有些还改变了原本的精华,这比不求改变的故步自封更致命。于是,他开始回归传统,潜心研究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试图从中总结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不一样”。

“以别出心裁的构思加上传统的美感是最难的。”郎佳子彧回忆创作过程时说,好的作品是需要二次创作的,赋予作品精神层面的情感,使之更加丰富、灵动。在非遗传承之路上,郎佳子彧把传统技艺与时代热点相结合,创作出很多别出心裁的面塑作品,让人们看到了面塑这门老手艺的新玩法。

2022年2月5日,郎佳子彧作为青年非遗传承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为参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外国元首展示了面塑作品与技艺。让郎佳子彧开心的是,面塑手艺再次走出了国门,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人民网”2023年7月31日)

◆素材解读

1.匠人精神。“匠人之心,一艺之魂,极致之至。”看似简单的“面塑”要实现卓越尤其不易,三代人呕心沥血,更新技术,注入思考,精益求精,让“面塑”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2.文化自信。郎佳子彧曾一度陷入“创新迷途”,抛弃传统,终难有所成。但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他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找到了创新的正确路径,让面塑技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适用话题

匠人精神 文化自信 勇于创新 保持热爱

【丁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