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煜尘:他的第二故乡在南极

2024-10-15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4年35期

“跨越了极昼和极夜,从冰盖边缘挺进内陆腹地,从地表探索向南极航空迈进,为的就是探寻冰雪环境下能源信息系统的相关设计目标和实地应用情况。”中国第36、38、39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王煜尘这样总结他连续三次远赴南极的经历。

回忆走上南极科考的道路,王煜尘将自己的动机与勇气、兴趣与恒心归于导师。“我的导师窦银科教授常说,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争取百分之一的希望。”在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中,王煜尘主要负责航空科研仪器的安装调试、数据的归纳整理。“因为导师的这句话,我修好了很多当时看似无法修复的仪器设备,坚持完成了很多回头看时自己都觉得很难第二次完成的任务。”

南极的科学研究是困难重重的。“延迟严重的网络速度,不便的交通条件,有限的资源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每进行一项科学研究,都要付出高于常规几倍的努力和精力。但这些并没有成为我探索南极的绊脚石。”王煜尘说。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的591名队员从上海出发,经过30多天的旅程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开始建设南极长城站。距今已经39年。“西风带的巨浪,东南极的飓风无一不见证着中国极地考察人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王煜尘感慨道。这位在南极尝遍酸甜苦辣的“90后”博士,穿着科考队的红色制服在镜头前纯真地笑,透出的不只是年少有为,更是天地男儿的青春样貌。

(摘编自“人民网”2023年6月30日)

◆素材解读

1.永不言弃。南极科学考察困难重重,各种突发情况难以预料,但王煜尘不退缩,不言弃,积极进行技术攻艰,挑战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助力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2.接续奋斗。南极是技术的“蓝海”,是各国争相探索的“兵家必争之地”。从1984年首批南极科考队员的无畏前行,到“90后”博士先后三次远赴南极,这其中传递的是中国极地考察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

◆适用话题

永不言弃 开拓创新 接续奋斗 青春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