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翼对云南风景的书写
2024-10-14李思琪
赵翼,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二十九年中进士,历任广西镇安府、广州知府等职,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著作颇丰,著有《廿二史札记》《檐曝杂记》《瓯北集》等。嘉庆十五年,赴鹿鸣宴,赏三品顶戴。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称“乾隆三大家”,今存诗4800多首。《清史稿》《清史列传》有传。
赵翼入滇之旅在其生涯中堪称奇遇,因他不仅亲历了清中叶的清缅战争,见证了全盛时期的国家武功,更在创作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构成了其文学生涯的一抹亮色。以下就其诗中对云南风景的书写作一详论。
一、赵翼云南之行概况
清代中缅之战,实质上是清王朝与缅甸雍籍牙王为争夺滇缅边界土司而进行的一次斗争。其根本原因是雍籍牙王朝不断向北方扩张,导致缅甸势力频繁干扰云南。清缅战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缅军开始扰边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云贵总督刘藻自杀;第二个阶段从乾隆三十一年杨应琚到滇上任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明瑞战死;第三个阶段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四月到十一月,明瑞中途战死,乾隆委派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双方相持一个月后议和,清军撤出缅甸。最后清缅双方签订《老官屯协议》,标志着清缅战争全面结束。
赵翼于乾隆三十三年从翰林院编修调任广西镇安(今德保县)知府,时值清缅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他五月从广西镇安府出发入滇,从云南开化府(今文山)开始,一路向西,途经广南府、路南州、宜良县、昆明市、安宁州、楚雄府、大理府、永昌府(今保山)等地,最终抵达中缅边境,即今德宏州一带。其间,赵翼创作了《平定缅甸述略》,记录了乾隆年间清缅战争的全部过程以及战争中的具体细节。诗歌创作方面,嘉庆寿考堂本《瓯北集》中所载其赴滇期间创作诗歌共两卷。戊子五月到是年十一月创作卷十四,收诗46首。戊子十二月到己丑六月创作卷十五,收诗38首。两卷共收诗歌84首。
二、赵翼诗中云南风景的特征
首先,赵翼的诗表现了云南风景景观丰富、风格多样的特征。
云南位于低纬高原,其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得气候也十分多样化。这在赵翼的诗歌作品中都一一得以呈现。赵翼笔下的云南风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新”和“奇”,诗歌奇、境界奇、感受奇,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赵翼诗中着重表现了云南地区的嵚崟奇崛之景,如其诗《高黎贡山歌》。高黎贡山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横断山脉之中,山势陡峭,沟谷深邃,海拔落差超过四千米,形成极为险峻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立体气候。诗中“回视飞鸟但见背,俯瞰众峰已在骭”“头恐触天不敢仰”[1]等句,着重写山之高峻,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诗人内心对高度的畏惧。“无端岚气蒸蕴隆,幻出白雾粥面浓。”[1]将白雾比作粥面,凸显出诗人感受之“奇”,景致和写法都十分独特。“危崖石裂藤络罅,老树皮皴虎磨痒”[1]则将原始森林描述得野性十足,危机四伏。老虎于厚硬的树皮磨痒,把树皮都磨裂开来,若不是诗人目睹被老虎磨裂的树皮,很难将其写得如此生动传神,从中也可感受到赵翼身心受到极大震撼。结句“惊看繁星比瓜大”[1],诗人以瓜喻所见繁星,其闪亮耀眼程度可想而知,夸张的写法使此句妙趣横生。袁枚评价这首诗时赞叹道:“奇境!待云菘来开生面。”[1]很好地概括了这首诗别开生面的艺术特征。
又如《特磨道中》所写:“万山围住天如井,六月蒸来客在炉。”[1]用夸张手法表现云南大山层层叠叠、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法虽夸张,感受却十分真实。《树海歌》中的“苍髯猬磔烈霜纱,老鳞虬蜕雄雷轰”[1],山林原始的野性被赵翼发掘并展现。赵翼《檐曝杂记》卷三“树海”条:“……老藤古树,有洪荒所生,至今尚葱郁者。其地冬不落叶,每风来万叶皆飐,如山之鳞甲,全身皆动,真奇观也……”[2]可见如果没有云南之行,作者亦绝不会写出如此之诗。
此外,赵翼诗还写出云南风景婉约秀丽的一面。如《洱海》诗云:“沧波浩渺映朝岚,极浦人家浸蔚蓝。一片风帆天际杳,教人马上忆江南。”[1]碧海扬帆,风日流丽,人在天际之遥;极浦人家,朝岚辉映,影在绿水之中。整首诗清朗之景中伴着思归之情,笔法清疏旷朗,很是潇洒。再如《碧鸡关》诗云:“苴兰城外又青山,一道风烟入百蛮。勒马云端重回首,夕阳人在碧鸡关。”[1]境界开阔,气宇轩昂,令人心驰神往。
最让人心生怜爱的便是《易罗池》中的珍珠泉。易罗池“在永昌九龙山下,池有珍珠泉,甚甘。”“方塘半亩甃四隅,塘底迸出瑟瑟珠。”[1]颗颗迸出的泉水活泼灵动,珍珠泉泉水从池塘底部向四处溅涌而出,像是珍贵的瑟瑟珠从水底涌现。“轻圆粒粒手可捉,将到波面忽又无。是谁倒插花喷壶,唯有地轴转辘轳。不然骊龙睡其下,颔中百琲随吸呼。”[1]瓯北天马行空,想象是花喷壶倒插在此喷洒,才形成颗颗分明的珍珠泉。又将珍珠泉比作骊龙嘴里吐出的珍珠。“骊龙”即黑龙,出自《庄子·列御寇》,讲河边穷苦人家之子于潭底黑龙颔下取珠的故事。
其次,赵翼之诗写出了云南风景迥异中原、感受新奇的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淳朴的乡风、多彩的民俗风情使赵翼深受触动,发出“自笑书生作伧楚,异时归去有雄夸”[1]的感叹。在滇西边塞,他短衣匹马,出入蛮烟瘴雨之间,“渡怒江,逾高黎贡山,历龙陵、腾越,遍巡南甸、干崖、盏达、芒市、遮放各土司及虎踞、万仞、铁壁等关,周览形胜,询悉夷情,为进兵计”[1]。生活上的艰辛滋补了其诗歌的生命力,友人蒋士铨说他“得江山戎马之助,以发抒其奇”[3],概括得很客观。
云南的风景确实带给赵翼极大的新奇感。举例来看,赵翼途经大理时,在六月的苍山脚下偶遇当地百姓卖雪团。“一团卖一钱,筠篮满街列。问其所从来,点苍晨采撷。”[1]苍山之巅,积雪终年不化,炎炎夏日仍有人上山顶采雪,将雪团置于竹篮内至集市贩卖。赵翼对此发出了“归去姑雄夸,滇雪坚如铁”“洪炉燎不消,沸汤沃不灭”[1]的赞叹。
再如《安宁州汤池》中写道:“硫磺泉多臭,石炭泉每浊。此特涵清泠,兼复带芬馥。”[1]诗中说云南的温泉包含特别的清爽微寒之感,同时还兼有芬芳香气。“知为砂床凝,其品擅所独”[1],得知此汤池是不可多得的朱砂泉,赵翼受宠若惊,“所得良过分,敢复叹劳碌”[1],认为自己此时所得的享受已太奢侈,还怎敢哀叹自己战场上的辛苦劳碌!
蒋士铨评价这些雄丽恣肆、姿态横生的边塞诗说:“君诗则自出都后且益工,盖天才踔厉,其所固然,而又得江山戎马之助,以发抒其奇。当夫乘轺问俗,停鞭览古,兴酣落笔,百怪奔集,故雄丽奇恣,不可逼视。虽欲不传,不可得也。”[3]确实,云南奇特壮丽的山川之美使赵翼打开了自己诗歌新世界的大门,开拓了其诗境中新奇的重要部分。
三、赵翼风景书写的特征
从笔法而言,赵翼在书写云南风景时主要体现了三大特征,以下分而论之。
首先是善叙史部典故。赵翼登临山水时喜欢引经据典,抒发哲思,同时兼有咏史与说理,这类山水诗体现了学者之诗的特征。例如赵翼在途经大理下关时,观摩了南诏王皮逻阁在此建造的古迹龙尾关,作《龙尾关》诗云:
缅惟天宝年,南诏早自大。一火并五部,狡毒过屠侩。筑兹龙尾关,扼险控要害……可怜鲜于师,万骨委蒿艾。遂割天一角,永占西方兑……为唐交绥余,在宋书斧外。元时稍内附,亦仅贡篚贝。迨夫胜国初,始入版图绘。传闻两将军,于此战功最……我来值军兴,输挽动仓廥[1]。
诗中叙述南诏“自大”后,“一火并五部,狡毒过屠侩”,吞并西洱河诸部,统一洱海地区。“可怜”二句,是说天宝九年,鲜于仲通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攻南诏,阁罗凤(皮逻阁之子)乞援于吐蕃,大败仲通军于西洱河,南诏从此归附吐蕃。“为唐”二句,指唐后期,南诏屡犯西川,唐王朝沿大渡河设防,依河为界,阻击南诏。至宋朝时与大理国划江而治。“元时稍内附”四句诗紧接着说明元明两代对大理国的治理情况。“传闻”句,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蓝玉和沐英二位为征南副将,率军出征云南,用时一年多,扫清了在滇元朝残余力量。
由此可见,赵翼对龙尾关的历史典故并非取其一细细讲述,而是将多个不同时代的史实进行逐一列举和对比,纵向叙述历史典故,将各个朝代串联起来并做出总结。通过对多个不同时代的史实的列举和对比,总结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将咏史的议论哲理化并推向更高层次。梁启超曾评论道:“(赵翼)不喜专论一人之贤否、一事之是非 ,惟捉住一时代之特别重要问题,罗列其资料而比论之,古人所谓‘属辞比事’也。”[4]赵翼的咏史诗之精华,在于诗人在思想的深层具有一种通史的眼光,并能体味到历史的流变规律。
其次,赵翼在书写云南风景时善用铺陈手法,并以此营造出华丽的诗歌氛围。如赵翼在途经广南时写下的《响水塘》诗云:
天下瀑布皆下垂,兹独仰喷向穹宇……蓦然腾出三百尺,霅霅万矢发地弩。浑疑神龙下取水,倒卷江湖满空吐。小者如珠大如雹,激射宁烦桔槔戽。湿气滃似烟蒙蒙,碎沫溅成雾缕缕。力杀乃渐斜飞下,忽又拗作回波舞[1]。
赵翼先写瀑布飞溅湍急的形态,紧接着渲染水花四溅、烟雾弥漫、水势湍急的景观。如此这般大段雕琢、铺陈渲染仍未尽兴,最终发出酣畅淋漓的感叹:“噫嘻乎!谁将珠玉唾九天,乱落星河日卓午。人间乃有过颡水,水经狭陋弗及谱。”[1]细致的铺陈式描述离不开诗人驰骋的诗才,赵翼善于抓住景物最突出的特征,从这一特征展开描写,由点及面,层层铺叙。他喜欢堆砌华丽的辞藻,以营造目不暇接的诗歌意象,使人读来有沉浸之感,使读者从诗人的奇思壮采中不断领略云南风景之雄丽奇姿。
最后,赵翼对云南风景的书写突显了他想象的奇特与诗夸张的技法。这一时期的诗风与他日常大不相同。如到达云南开化府时,在交趾城边界写下的《树海歌》:“苍髯猬磔烈霜杀,老鳞虬蜕雄雷轰……文梓为牛枫变叟,空山白昼百怪惊。”[1]还有《题大觉寺》中“怪石偻如奇鬼搏,古枫幻作老人吟”[1],更有《广南》中“黑箐阴森郁瘴岚,锯牙乱石似戈锬”[1]。“奇鬼”“古枫”“老人”“戈锬”这些奇崛寒瘦的诗歌意象,给人以荒诞、神秘、晦涩之感。赵翼此类诗歌颇有韩愈奇崛险怪一派的风范,他在《瓯北诗话》中曾评价韩愈道:“惟少陵奇峻处,尚有可推广,故一眼觑空,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然奇险处,亦自有得失。盖少陵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有心与无心异也。”[5]可见,赵翼欣赏并追随韩昌黎塑造的不平凡的诗歌意境,主张从生活中刻意求奇,追求一种奇特险怪之美。
四、结语
赵翼赴滇期间所作诗歌使得西南边境这片尚未得到全面开发的文学沃土被呈现在清代主流诗坛前。如此边徼奇境,王鸣盛、钱大昕盛赞赵翼的在滇诗作,王云:“其出塞之作,境奇诗亦奇,皆人所未闻,目所未睹,恍挟我之尻轮神马而翰翔乎万里之外,快矣哉!鄙吝为之顿消,而神智为之顿扩也。”钱云:“及乎出守边境,从军滇徼……而所作益奇而工。”[3]
赵翼在性灵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其诗学理论、诗歌创作与袁枚“和而不同”,赵翼有他独特的个性。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到的:“随园自少至老,不肯学古人家数,故《诗话》卷三谓‘甘作偏裨,自领一队’。瓯北则老而知学,已见前则。”[6]赵翼自己也曾说过:“简斋才思英鸷,其下笔之妙,几于天仙化人,飞行绝迹……余则仅用意使典,粗有一日之长,而费经营,劳锻炼,天分已不及简斋。”[7]但袁诗更加重视才气,其《遣兴》云:“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8]表现出袁枚更重视智慧轻灵的一面。“不因于役走遐荒,奇景何由快目睹。”[1]西南万里行的奇特经历,使他的诗达到了袁枚所称赞的“生面果然开一代,古人原不占千秋”[9]的较高境界,也成了其诗作中的一抹亮色。
注释:
〔1〕赵翼撰,曹光甫校注.赵翼全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赵翼撰,李解民校点.檐曝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赵翼.瓯北集[M].清嘉庆十七年湛贻堂本.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赵翼撰,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6〕钱钟书.谈艺录[M].上海:开明书店,1948.
〔7〕赵翼.张云傲简松草堂诗集序[M].转引自杜维运 《赵翼传》附录八.
〔8〕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袁枚著,王英志校点.随园诗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