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记忆(二题)

2024-10-14张兆满

雨露风 2024年8期

吃酒

要问我们这些“60后”儿时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吃。而吃,小时候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跟着大人去吃酒。在我们这儿,吃酒,就是现在说的吃酒席、吃席、赴宴等,而不仅仅是去喝酒。我们苏北盐阜这一带,“盐城八大碗”全国有名,虽然它早已被人们淡忘,但在今天,市区以“盐城八大碗”命名的饭店还有几家,花样也有所翻新。外地食客常常慕名而来。本地年岁大些的人,也时不时地到饭店重温一顿,虽感觉和儿时的有些差别,但至少是又过了一把瘾。

那时,吃酒就是去吃八大碗。八大碗,在我们家乡“统治”了吃的江湖几十年。究竟是哪八大碗,虽然是在同一个地区,也有地域的差别,当然也只是大同小异罢了。我记的吃得多的、印象深的有这么八道:

我们这儿有句老话,无膘不成席。讲究礼数的酒席,头道菜一定是烩土膘。膘切成长方形条状,微黄、绵软、鲜美,富有弹性。吃在嘴里,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叫满嘴的胶原蛋白。而第二道是道大菜,红烧糯米肉丸。主要的食材是猪肉、糯米、鸡蛋等,外形和扬州的狮子头类似。遇到嫁女或娶媳妇的人家办喜事,会把肉丸做得又大又圆,以显示主人的热情。这一道菜一只大碗盛不下,要用两只。肉丸一人三个,肉大约七分肥、三分瘦,吃在嘴里香糯软嫩,油水十足,非常过瘾。第三道菜是瘦肉充鸡,颜色深一点的是猪瘦肉,浅一点的是鸡肉,都是肉中极品,口感筋道,让人唇齿留香。令人期待的红烧肉来了,红扑扑,亮晶晶,颤巍巍,一块入嘴,鲜香嫩滑,肥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有人说,红烧肉烧得如何,很能看出师傅的烧菜水平。第五道一般是涨蛋糕。鸡蛋为主,少许淀粉,辅之以其他佐料,煎至金黄,切成方块,入锅,放入平菇、菠菜等,加水就是汤菜,是那时最奢侈的鸡蛋的吃法,味道鲜美至极。第六道菜不是家常羹就是甜菜。家常羹的主要食材是肉丁、芋头、虾米等,猪油渣少不了,它是家常羹做得好吃与否的关键辅助食材。如果是上甜菜,那在吃甜菜之前要端一碗白开水来。水不是用来喝的,是洗调羹用的,目的是洗净调羹上的油渍,换个口味,准备吃甜菜。虽然只是做个样子,但大家都很认真,调羹在碗里翻转一次又一次,仪式感满满。吃完了红烧鱼,最后一道是淡菜萝卜或乌贼萝卜,汤菜,又是厚实的一大碗。

吃酒,吃八大碗,不仅仅就是这八个菜。桌子还没摆好前,师傅已经把一个个大冷盘全部切好了,一桌一个。冷盘的食材丰富,常见的如糖醋萝卜、油炸花生、香干、芫荽、白切肉、咸鸭蛋、海蜇丝、盐水猪肝。一般搭配四荤四素,一层一层叠放在盘中,五颜六色,撩人胃口。端上桌子前,再浇上酱油麻油,撒上蒜末。一个热菜吃完,两菜之间的间隙,冷盘才被推到桌子中间。冷盘是佐酒时才用的,吃的时候要斯文一点,不能大快朵颐,不能一下子当大菜吃完,要吃到最后一道汤菜上来之前,要吃饭了,桌上的“桌长”说,饭来了,大家饭到酒干吧。酒干了,冷菜才差不多吃完。

小时候盼过年。过年了,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特别是跟大人去吃酒的机会多了。人们喜欢把喜事安排在过年的时候。过年了,有的是时间。吃喝玩乐聚到一起,那才叫尽兴。还有许多人家把生日也提前到过年的时候过,除了沾沾过年的喜庆气氛,还有的人家会算账:过年大家多少有点“年饱”,肚子里有油水,连饭也少吃,多少能节省点。要是碰到青黄不接的时日,支出肯定会明显增加。

腊月里,听大人开始扒排,正月里哪家娶媳妇,哪家嫁女儿,哪家老人过生日,哪家孩子满月,要准备什么礼物,要准备多少礼金。我们小朋友就开始扒日子了。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们就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服。因为有的亲戚家离得远,早饭碗一丢,就要开始赶路了。

酒席开始了。桌上坐着8个大人,而围在桌子周围的,屋里屋外跑着,眼睛却始终盯着屋里桌子的,还有在两边厢房里不时探出头来看着桌子动静的小伙伴们,远远不止8个人。他们有的手里也端着碗,拿着调羹,做好了准备。“桌长”请吃菜了。坐在桌上的母亲,用筷子象征性地夹了一块平菇放入嘴中,这个菜就算吃过了,而身后左边的小妹、右边的我,早已张开嘴等着了。

站在桌子边,至于是端着碗斯文点吃,还是拿在手里吃,甚至手脏不脏已经不重要了。有的时候,吃了一块,还不过瘾,还要一块,这时母亲也不好发作,就使个眼色,我们心领神会,纷纷笑着跑开了。

菜上得快,我们吃得也快。有的时候吃得也非常有耐心。一块瘦肉,拿在手里,一丝一丝掰扯着送入嘴里,轻轻地咀嚼着,那个香啊,真的让人醉了。如果没人打扰,如果下一道菜还没上,我们就这样细细地品着。

当然,人家办丧事我们一般是不会去的,因为没有那个心情。我们和大人去吃酒,也不全是为了吃,还为了去玩。小朋友多,玩伴多,呼朋引伴,图的就是热闹好玩快乐。

我们其实都喜欢跟着母亲去吃酒,虽然父亲也带我们去,但我觉得跟着父亲不像跟着母亲那样自在,父亲是老师,我们站在旁边,我们倒无所谓,他却有点不好意思似的,好像多吃了人家的份,沾了人家的光。还有一点,酒过三巡,父亲也被酒精刺激了,端起酒杯,推杯换盏地开始闹酒了,早把我们给忘了。

为了去吃酒,也有淘气的时候。有一次,读二年级的时候,快放寒假了,一亲戚老来得子,办满月酒。我和母亲说好,只要得了奖,就带我去吃酒。可那天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在我们队里的养猪场玩疯了,竟把去吃酒的事给忘了。母亲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我,只好和其他人先走了。我气得晚饭都没吃就蒙头睡觉了,不停地抽泣着。晚上,母亲回来了,听说母亲带回来一小袋好吃的,我一个鲤鱼打挺,一骨碌爬起来,破涕为笑。刚才对母亲的责怪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件事,多少年后母亲还记得,说我是“好吃头”。真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在酒席上常常是吃不饱的。我就有好几次,看见母亲吃酒回来,在厨房里找吃的。看见我们,还有点不好意思。想想也是,冷盘中就8块咸鸭蛋,一人就一块,分内的一块给了孩子,你好意思去吃人家的那一块吗?肉丸一人3只,母亲都给了我们,她也只有喝汤的份了。可我们那时不懂事,哪想这么多。

10岁生日过后,我觉得自己是小大人了,虽然还会跟着大人去吃酒,但已经不好意思站在桌子旁边了。有时,大人端着碗叫我的名字,我还会假装拒绝,其实,巴不得连碗一口吞下去。更多的时候,是让小妹当二传手给我送来,我在外面旁人不注意的草垛一侧等着呢。有一次,我和母亲、小妹一起去吃酒,竟意外碰见了老师。老师微笑着摸摸我的头,因为人多,我听不清老师说了些什么。我只感到一阵紧张。还没开席,什么也没吃,我就一个人跑回家。从此以后,再也不做大人口中调侃的“跟路狗”了。

后来,长大了,工作了,去吃酒、去赴宴的机会真是太多太多了。除了婚丧嫁娶、生日满月、乔迁升学的宴席,就算是平常的双休日,三五好友也会找出各种理由一起聚一聚,整两杯。说来奇怪,落座点菜的时候,大家寻来寻去,磨蹭了半天,还是喜欢吃家常菜,喜欢小时候的味道,不知不觉间,又点中了小时候爱吃的几道。看来,舌尖上的记忆,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

百宝箱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母亲的“百宝箱”像一块磁石,有着神奇的魔力,对我们无疑是极大的诱惑。你瞧,长方形的红色老木箱,纯铜打造的锁扣,挂着一个金黄的铜锁。里面锁着的是让人垂涎欲滴的吃食,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好东西。这些吃食,有的是自己家里买的,有的是平时晚辈来看望长辈带的,更多的是亲戚朋友过年过节的时候送的。什么糖果、饼干、枣子、桂圆,还有城里人带来的麦乳精、黄桃罐头、点心。中秋佳节还有月饼,过年了还有洋糖果子和薄如纸片的阜宁大糕。

原来箱子的钥匙是奶奶管的。我们兄妹六人,我上面是四个哥哥,后面还有一个妹妹,我排行老五,男孩中最小,是男孩中的“老疙瘩”。奶奶平时疼爱我们兄妹,有个什么好吃的,就悄悄地给我们。我记得要算我吃的东西最多。其实,奶奶管箱子钥匙是有名无实,管不了几天,箱子里的东西就快要见底了。父亲说了奶奶多少回,让她管好钥匙,留给她自己慢慢吃,补身子。奶奶嘴上答应,可一看到我们馋嘴的样子,又忍不住在枕头底下摸出钥匙,颤颤巍巍地挪着小脚,走到箱子前,打开铜锁,在箱子里摸索着,一边拿出吃食,一边说,快吃了,就是少了点,不要让你们爸妈看见。奶奶的话还没说完,我们早拿着吃食,跑得没影儿,躲到一处享用去了。

有一次,奶奶生病了。第二天一早,鸡还没叫,母亲就起来了。母亲拿了钥匙,准备给奶奶炖桂圆茶。一打开箱子,哪里还有桂圆的影子。母亲说,明明昨天还有的,是长了翅膀飞了不成?父亲听了母亲的话,也感到疑惑不解。昨天老三和我最有“作案”时间,也确实是我们偷了奶奶的钥匙,偷吃了箱子里的桂圆。是我出的点子,老三动的手。可父亲问我们,我们都摇头否认,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看到眼前这气氛,奶奶说话了,我老糊涂了,是我昨天自己闲着没事,把桂圆剥了生吃了,不怪孩子们。父亲哪里相信,他发火了,少有的大火。一皮带抽下来,我的天啊,完了!老三全招了,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全坦白了。那一天,我虽然没受皮带之苦,也早已蜷缩在墙角,吓得瑟瑟发抖。奶奶太溺爱孙子孙女了。父亲没法,只好把钥匙交给母亲保管。

父亲是教师,家中的事情也没多少时间打理过问,一家老小的生活都是母亲来操持。民以食为天,安排好一家十几口人的一日三餐是母亲最大的任务。母亲经常对我们说,人穷点不可怕,就怕不会算计着过日子。

箱子的管理大权交给母亲,我即使有“金点子”也不敢出了,即使想出了奇招妙招,老三也不敢配合了。每天晚上睡觉前,母亲要把第二天早上给奶奶炖早茶的东西准备好。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因为一家人十几张嘴在等着,小猫小狗在等着,鸡鸭鹅在等着,圈里的大肥猪在等着。一切准备就绪,她就开始为奶奶做早茶。有时是炖桂圆,有时是煨红枣,有时奶粉泡果屑,从不间断。奶奶经常拉着母亲的手说:“我真是福大,有你这样一个好儿媳妇,真的谢谢你啊!”我们村子里的人没有一个不夸我母亲孝顺的。奶奶活了90岁,是大寿了。之后,外公外婆的晚年都是在我们家度过的。平20a665973c50f13b9ce0706c377be7d6185f476f7ee525b86afc73d7ce2f7cfb时,不管多忙,每天早上,母亲都要给二位老人炖早茶,冲饮滋补品。多少年,她一直都坚持着,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其实,老人吃的有限。每次炖早茶,奶奶就说吃不了,太多了,明天少炖点。我估计是奶奶舍不得自己吃,她要省下来给其他需要的人吃,给孙子孙女吃。

母亲的百宝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家里有谁生病了,母亲就要在箱子里精挑细选,每天要给病人安排加餐,既要增加营养,又要改善胃口,一直到康复为止。哥哥的媳妇生宝宝了,要催奶,要将养,每天除了喝老鸡汤,泡馓子,还要给她炖蜜枣茶,冲麦乳精,一直到孩子断奶。

谁学习成绩好,在学校得奖了,母亲就奖励谁。几个哥哥得奖的情形我不大记得了。但兄妹6人当中,我读书成绩最好,得的奖最多。到家了,我手捧奖状,母亲会笑得合不拢嘴,说:“我的乖乖,真不错,又得奖了,来,妈妈给你拿好吃的。”我记得,每当这个时候,母亲一边不住地夸着,一边打开了百宝箱,拿出我最喜欢的零食。我边吃边炫耀,还故意大声咂巴嘴,旁边的哥哥妹妹看见了,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母亲说,过日子要省吃俭用,细水长流。母亲的百宝箱,留给我们太多美好的记忆。多少年来,母亲心中始终装着我们,她从来不考虑自己,即使是在生病的时候。

多少年后,箱子也不用上锁了。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孩子也注意不到曾经让我们日思夜想的百宝箱了。

再后来,百宝箱和人一样慢慢地老了,外面的油漆不断地剥落,失去了以前的光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早就把它忘了。母亲今年已96岁高龄了。可母亲一辈子的习惯哪里改得了,她穿了几十年的衣服有的还收藏着,百宝箱成了她的收纳箱。每年大伏天,她都叫我们打开箱子,帮她“曝伏”。

看着眼前这么多鞋袜衣服,这些五颜六色的“老古董”。我感慨,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百宝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