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i人、e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2024-10-14木十二
什么是MBTI
MBTI的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TypeIndicator)。乍一听起来,似乎有些复杂。不要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简单来说,你可以把MBTI理解为一种心理测试。其中M和B是一对母女姓氏的首字母,她们是这个测试的制定者;T和I代表英文Type和Indicator,指明了测试的用途,就是将人的性格进行类型划分。
尽管MBTI是近年来才进入公众视野并逐渐流行起来的,但它其实并不是新鲜产物。追根溯源,MBTI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1921年,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出版了心理学研究的经典作品《心理类型》。在书中,荣格将人的心理类型划分为外倾型(I)和内倾型(E)两种基本心态,同时,结合人的思维(T)、情感(F)、感觉(S)、直觉(N)4种心理功能,归纳出了8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之后,来自美国的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对这一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长期研究,她们在荣格心理类型学说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提炼,并按照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生活方式划分出4个维度,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编制出一套鉴别不同性格类型的测评量表——MBTI。
这4个维度如同4把标尺,对人的性格倾向进行测试和衡量,其中每个维度15e19d633c319925859608ec826f7d96又分为两种偏好:注意力方向分为外倾(E)和内倾(I);认知方式分为感觉(S)和直觉(N);判断方式分为思维(T)和情感(F);生活方式分为判断(J)和知觉(P)。通过将4个维度、8种偏好分别进行组合,由此衍生出16种不同倾向的人格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可以用4个字母标示,比如ESTP或者INFJ。而每一种人格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特征。
第一个MBTI测试发布于1943年,包含了93个问题,比如“如果你是一名老师,你更愿意教授事实课程,还是理论相关课程?”在MBTI诞生的二战时期,这一方法帮助了那些毫无相关工作经验的女性能够快速了解自己,从而寻求与自己性格类型相匹配的工作。
到今天,MBTI已经发展为从145个问题的专业版到200个问题的完整版,对于每种性格类型的分析也更加详尽。甚至,一些企业在面试时也会不同程度地穿插“你的MBTI类型”这类问题,并以此作为是否录用的参考标准之一。
简单几个字母,真能代表一个人吗
在生活里,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些年轻人自称i人或者e人。所谓i人和e人,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性格类型是偏向于内倾(introverted)还是偏向于外倾(extroverted)。
i人偏好内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和体验上。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指向内部,并且从自己内心想法、回忆和情感的反思中获得能量。
e人偏好外向,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世界的人和事上。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指向外部,并从人际交往和行动中获得能量,与他人相处时精力充沛,具有行动先于思考、喜欢快节奏等特征。
为了让人理解起来更简单,网络上逐渐将这两种性格偏好引申为:i人=“社恐”,e人=“社牛”。除了i人、e人,还有t人=理性,p人=随性,j人=喜欢计划……在社交媒体上,各种关于MBTI的网络词汇也是层出不穷:“可i可e”“窝里e”“为i做e”……一千个年轻人可能就有一千个关于MBTI的故事,仿佛万物皆可MBTI。
那么问题来了,简单几个字母能否轻易定性一个人?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MBTI是一个心理测试,那么它就会受到情绪、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评价一项心理测试的科学性,最重要的就是考察效度和信度。
效度,是指测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当测量结果与测量对象的真实特征越吻合时,效度越高;反之,效度越低。我们以判断型(J)和知觉型(P)这一组维度测试举例:小明一向随性爱玩,但临近高考时突然励志,给自己定下目标,做事变得有条理、有计划,那么他这段时间内的测量结果J值很有可能超过P值……此外,还有研究发现,MBTI类型与现实工作表现之间的关联非常微弱,它测量的是偏好而不是真实能力,就像一个人偏好思考,但这并不等同于他就一定擅长思考。
信度,可以理解为稳定性或可靠性。简单说,就是采取同一种方法对同一个人间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测试,两次结果越相近,信度就越高,测试方法也越可靠。比如,我今天的测试结果是ENFP,我一年之后再来测试还是ENFP,说明信度较高。但事实上,MBTI的测试结果并非一成不变,很多人多次重复测试的结果并不相同。
现实中,我们大部分人的性格并没有明显偏好,或者说并不是纯粹的倾向于内向或外向。一个人完全可能是既理性(T)又感性(F),既能关注眼前具体的现实事物,体现出实感型特征(S),又能着眼于未来,留意事物的变化趋势,具备直觉型特征(N)。
所以,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凭借简单的测试就能被判定的。即使针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场景、不同心境下,同一个人做出的选择也极有可能是不同的。就算是别人和你测试出了相同的人格属性,也并不代表他就是另一个你。
毕竟人嘛,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就连心理学家荣格本人也说:“人格类型不是静止的,而是随时间旋转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既然MBTI的科学性还有待商榷,那它为什么能这么流行?这或许和巴纳姆效应的作用有关。
所谓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身特点,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行为。
比如,主人公型人格(ENFJ)的特点是热情、为他人着想、易感应、有责任心,很多人都会认为这形容的就是自己。然而,又有多少人会觉得自己是冷漠、自私且没有责任心的呢?再比如,你做事果断、逻辑清晰,在实施计划时强而有力,同时希望他人也能和自己一样,但身边的人说你控制欲太强。不要紧,MBTI告诉你,ESTJ就是这样的。
在MBTI流行之前,其实还有生肖、星座等,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到学习,再到工作、交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之中。“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名言,始终提醒着人们对自我的探寻。
人们总是期望能了解自己的内心,并渴望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与自己相似且能理解自己的人。MBTI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在增强自我认同感的同时,快速帮助我们找到社会归属感和群体认同:“原来,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
于是,人们从自我了解走向“抱团取暖”。这让MBTI成为一种年轻化、流行化的社交工具。在陌生的社交场合,讨论MBTI的话题很适合自我介绍、交流破冰,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各类网络社群中,同类型人格的人相互认同,彼此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
但心理学家说:“如果你试图通过MBTI来解开自我的奥秘,就好像你希望通过观看《摩登原始人》这一动画片了解石器时代一样。”任何测试都有其局限性,测试结果只是一个参考。无论哪一种性格类型,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也有缺点和不足。所以,我们不必将其奉为真理甚至变成桎梏。相比测试,人的变化和成长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不妨将MBTI当成一个有趣的社交工具,有它或无它,你的人生都依然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