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飞行小史

2024-10-14

飞碟探索 2024年3期

世界各地都流传着关于飞行的古老传说,表明在很早以前,人们就畅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山海经》里描述了遥远的奇肱国,那里的人们只有一只手,擅长制造机械,“能作飞车,从风远行”。在古希腊的传说里,国王代达罗斯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为了逃出迷宫,用蜡把羽毛粘在一起制成翅膀。他们成功地飞出了迷宫,但伊卡洛斯由于飞得太高,蜡被太阳晒化了,不幸跌落到大海里淹死。

出于对飞行的向往,人们尝试制作了种种会飞的玩具,比如我们熟悉的风筝和竹蜻蜓。但直到19世纪,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人类飞行的梦想才渐渐变成现实。

热气球

热气球常常被用于观光旅行,它的发明灵感可能来自中国古代的孔明灯。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很简单:热空气的比重比冷空气要小,所以热气球比周围相同体积的冷空气更轻,从而能够在浮力的作用下升上天空。

在法语中,观光热气球叫“蒙戈尔菲耶”,这是为了纪念最先尝试用热气球载人的发明家蒙戈尔菲耶兄弟——约瑟夫-米歇尔·蒙戈尔菲耶和雅克-艾蒂安·蒙戈尔菲耶。经过多次尝试之后,1783年9月19日,他们在凡尔赛宫的广场上进行了公开试验。他们选择了3名特殊的“乘客”:一只鸡、一只鸭和一只绵羊。

在路易十六国王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的注视下,气球在8分钟的时间里飞上460米的高空,然后降落在3.2千米外,里面的动物安然无恙。看到试验取得了成功,国王终于批准他们进行载人试验。

之后,蒙戈尔菲耶兄弟制作了一个更大、更华丽的热气球。该热气球高23米,直径15米,深蓝色的布面上点缀着华丽的金色和红色。1783年11月21日,物理学家让-弗朗索瓦·皮拉特·德·罗奇耶和军官弗朗索瓦·洛朗·达朗德乘坐这个热气球进行了25分钟的飞行演示:垂直飞行距离910米,水平飞行距离9千米。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热气球载人飞行。

受到这次试验成功的鼓舞,人们纷纷效仿,尝试不同的设计,并挑战更远的距离。1785年1月7日,法国发明家让·皮埃尔·布朗夏尔和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杰弗里斯完成了乘坐热气球飞越英吉利海峡的壮举。同年7月,罗奇耶也乘坐热气球飞过了英吉利海峡,却不幸发生事故遇难。

“热气球热潮”也启发了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他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叫《气球上的五星期》。

飞艇

热气球只能随风飞行,无法随意操控方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尝试为热气球安上蒸汽引擎、螺旋桨和风帆,由此发明了飞艇。

第一个乘坐飞艇的是法国发明家亨利·吉法尔。1852年9月24日,他坐着自己设计的飞艇飞行了27千米。不过,这艘飞艇的动力有限,遇到太强的风力,是无法逆风飞行的。

受到吉法尔的启发,新的设计不断涌现。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德国退役军官费迪南德·冯·齐柏林伯爵发明的硬质飞艇。1900年7月2日,齐柏林设计的硬质飞艇LZ1试飞成功。它长约128米,宽约12米,可搭载150千克的重量。为了让飞艇坚固耐用,同时尽可能地轻巧,齐柏林使用了铝作为飞艇的骨架。当时科学家刚刚实现铝的工业化生产,铝的价格随之下滑,所以才能被用在飞艇上。

就像发明热气球的蒙戈尔菲耶兄弟一样,齐柏林的名字成为硬质飞艇的代名词。这也是著名重金属乐队“齐柏林飞艇”名字的由来。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艇被投入战争。靠着德国军方的大量采购订单,齐柏林创办的公司一跃成为飞艇制造巨头。战后,公司转向观光旅游业。然而,飞艇中的氢气存在安全隐患。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遇到雷击、静电火花等情况就极易发生燃烧,甚至爆炸。随着飞艇越造越大、搭载的乘客越来越多,事故伤亡变得越发惨重。

兴登堡号事故标志着飞艇热潮的退却。1937年5月6日,兴登堡号载着97人从德国飞往美国,在降落时发生火灾,导致36人丧生。由于当时现场有许多观众,还有广播电台实况播报,事故的消息迅速传开,让公众对飞艇旅行产生了恐惧。

与此同时,飞机性能在不断改进,飞艇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飞艇更多的是作为蒸汽朋克风格的重要元素,出现在游戏、动漫等幻想作品中。但由于飞艇能耗低、经济环保,仍有科学家在探索飞艇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滑翔机

说到飞行,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莱特兄弟的故事了。莱特兄弟的母亲心灵手巧,能熟练操作各种机械。在母亲的影响下,兄弟俩对机械产生了兴趣。

长大后,兄弟俩经营一家印刷厂,后来开了一家自行车修理店。19世纪90年代,报刊上常常报道关于滑翔机试验的消息。其中,对他们触动最大的是德国飞行家奥托·利林塔尔的悲剧故事。利林塔尔是滑翔机飞行试验的先驱,1896年,在一次试验中发生事故,不幸身亡。对于利林塔尔的滑翔机飞行试验,莱特兄弟认为,通过滑翔加速是可行的,但是如何控制飞机呢?

于是,莱特兄弟利用坚固的木材作为飞机的框架。他们先尝试了大量的滑翔机试验,然后为滑翔机装上引擎,最终在1903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这一天,他们尝试了4次低空飞行,最长的一次用时59秒,飞行距离为260米。

莱特兄弟的成功轰动世界,也令19岁的冯如振奋不已。冯如出生在广东省恩平市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为了养家糊口,他12岁就跟着亲戚远赴美国打工。看到美国发达的工业,他决心学习机械技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他早早预见飞机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便立刻投身飞机研发。

1909年9月21日,冯如1号在美国奥克兰试飞成功,这是中国人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此时距离莱特兄弟试验成功仅过去不到6年。接下来,冯如不断改善飞机性能。他的冯如2号时速高达104千米,飞行高度最高可达200余米,引起轰动,西方媒体称他为“东方的莱特”。

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1911年2月,冯如带领核心技术团队,携带全部设备和两架先进飞机回国。可惜天妒英才,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飞行表演中不幸发生事故,以身殉国。

直升机

直升机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代玩具竹蜻蜓。达·芬奇在手稿中也提过类似的设想。科幻作家凡尔纳在他的作品中虚构了一台信天翁号直升机,依靠背上的37个螺旋桨飞行。

第一位完成直升机载人飞行的是法国工程师保罗·科努。和莱特兄弟一样,他最初从事自行车制造和维修工作。当时,有两位富商设立了一项大奖,许诺将5万法郎奖励给第一位驾驶比空气重的飞行器飞行1千米并返回原地的人。为了竞争这个奖项,科努开始了飞机的设计和制造。

1907年,科努设计的直升机试飞成功。尽管这次试飞仅离地30厘米,停留了20秒,但这仍然是公认的首次直升机载人飞行。

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到,科努的直升机造型更像滑翔机,只是两侧机翼上各有一个巨大的螺旋桨。经过多位科学家的改进,直升机才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俄裔工程师伊戈尔·西科斯基主持设计的VS-300,1939年首次试飞。它是第一架成功的单旋翼直升机,同时用一个小的尾桨保持平衡。

VS-300的成功开启了直升机的工业化制造。直升机不擅长长途飞行,但它操作灵活,对起降场地要求不高,还能够悬停,经常用于航拍、巡逻、野外救援等。

喷气式飞机

如今,大家出门旅行乘坐的民航客机大部分属于喷气式飞机,即使用涡轮发动机(喷气发动机)推进的固定翼飞机。

第一架试飞成功的喷气式飞机是海因克尔He-178,诞生于1939年。在此之前,德国和英国的两位工程师分别发明了涡轮喷气发动机,英国的弗兰克·惠特尔抢先一步,但德国的汉斯·冯·奥海恩最先成功地用它将飞机送上了天空。科技创新当中的竞争真是激烈呀!

二战后,航空产业快速发展,欧美国家的名流政客、商业巨头纷纷乘坐飞机出行。随着美国的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迅速崛起,在商业竞争的压力下,欧洲国家竞相研发更快的飞机。超音速飞机就这样诞生了。这其中著名的就是协和号,1969年由英国和法国公司联合研发。

为了形容协和号的速度之快,英国航空公司打出了“出发前到达”的广告词。这可不是夸张宣传。协和号从伦敦飞往纽约只需3.5小时,而两地之间的时差为6小时,也就是说,下午出发的乘客可以在纽约当地时间的上午抵达。

然而,协和号并未给航空公司带来良好的收益。它的研发成功虽然是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但消耗了大量的资金,每次飞行的油耗也远高于一般客机。当时,坐飞机旅行非常昂贵,协和号更是其中的奢侈品,自然很少有人能够负担得起。因为经济效益不佳,再加上环境污染和事故等原因,协和号和其他的超音速飞机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说完了最快的飞机,再来说说最大的飞机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重的喷气式飞机,是运输机安-225,在乌克兰语中叫作“Mriya”,意思是“梦想”。它诞生于冷战时期,最初是为了运输航天设备而设计的,起飞重量超过600吨,最大载重超过250吨。它于1988年12月21日首次试飞,苏联解体后承接商业订单,运输大型货物。

可惜,2022年2月27日,维修中的安-225在俄乌冲突中被毁,令众多航空迷心碎不已。考虑到高昂的制造成本和较小的市场需求,也许这样的“巨无霸”飞机再也不会有第二架了。

载人航天

想要飞到更高的地方,就需要依靠火箭和飞船了。和飞机相比,飞船的设计要复杂得多,这样才能保证起降过程中的安全,并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保护好航天员。此外,飞船上面还要配备维持太空生活和完成科学实验的设施。可以说,每一艘载人飞船上都集中了工程学、材料学等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而且,早期的火箭和飞船都是一次性的,这就使得每次飞行的成本更加高昂。

所以,目前航天飞行主要用于科学探索。为了获取登上飞船的资格,航天员需要经过艰苦的训练。他们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身体,以承受飞行的影响,例如火箭发射和返回时产生的巨大加速度。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他在1961年4月12日乘坐东方1号飞船试飞成功。当时正值冷战期间,美国不甘其后,在第二年将航天员约翰·格伦送上了地球轨道。载人航天的时代就此开启。

中国在2003年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立完成载人航天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向太空,21小时23分钟后顺利降落。如今,你可以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的身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还能看到他们登上月球呢。

不过,只有成为航天员才能进入太空吗?也不一定。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太空旅行正在变成现实。2011年,美国人丹尼斯·蒂托成为第一名太空旅客。到2021年,SpaceX、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都进行了商业载人航天。尽管可回收火箭、可回收飞船的研发已经大大降低了航天飞行的成本,但是目前太空旅行仍是少数人的特权。举例来说,维珍银河的太空之旅票价高达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0万元)。不过,等到技术进一步普及,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普通人也能体验太空之旅,在太空中回望暗淡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