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运行问题研究

2024-10-14李丹

中国民商 2024年8期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首先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控评价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随后,强调了内控评价体系在保障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防范经营风险和促进管理提升方面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原则,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内控环境、强化风险意识与文化建设、创新评价方法与技术手段、健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内控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资产安全,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评价体系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围绕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内控评价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

(一)人员综合素质问题

国有企业内控评价体系建设中,人员综合素质问题日益凸显,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部分国有企业内控评价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企业运营细节了解不深,难以准确把握内控评价重点,同时,评价人员缺乏系统思维,无法全面审视企业内控体系,导致评价结果片面化。此外,部分人员创新能力不足,面对新形势下的内控风险,难以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企业管理层对内控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没有针对性的培训资源,未能为评价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支持,从而制约评价质量的提升,持有企业合规师资质的工作人员较少,不重视此方面的相关研究。

(二)评价主体独立性问题

评价主体独立性不足是当前国有企业内控评价体系建设面临的又一难题,部分国有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由企业内部人员承担,容易受到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难以保持客观中立立场。评价人员与被评价对象之间存在利益关联,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同时,内部评价人员往往难以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容易对企业内控缺陷形成“视而不见”的局面。外部评价机构虽然独立性较强,但对企业内部情况了解不够深入,评价结果可能流于表面。如何在保证评价主体独立性的同时,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是国有企业内控评价体系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评价方法合理性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内控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存在不足。部分国有企业仍沿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如单一的财务指标分析或简单的问卷调查,难以全面反映企业内控状况。评价方法过于静态,无法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变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不够紧密,导致评价结果缺乏说服力。同时,评价方法的选择缺乏针对性,未能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特征和发展阶段,难以准确反映企业内控实际效果。此外,评价过程中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数据收集和分析效率低下,影响了评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性问题

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健全是制约国有企业内控评价体系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部分国有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覆盖面不全、层次结构不清晰等问题。指标设置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难以反映企业内控的具体特点。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比例失衡,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部分指标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量化评估,同时,指标体系更新不及时,未能及时纳入新兴风险领域,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指标权重设置不够科学,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失真。

二、国有企业建设内控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一)保障资产安全

内控评价体系对于保障国有企业资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风险点,如某国有企业通过内控评价发现了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堵塞漏洞,有效防止了资产流失。内控评价体系能够促使企业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降低资产损失风险。同时,评价结果可以为企业优化资产配置提供依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通过定期评价,企业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管理策略,适应市场变化,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内控评价体系还能够提高企业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加强对知识产权、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保护。

(二)提高经营效率

内控评价体系在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评价,企业可以全面审视各项业务流程,发现效率低下的环节并进行优化,例如,某国有钢铁企业通过内控评价发现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流程再造提高了生产效率。内控评价体系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评价结果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通过定期评价,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三)防范经营风险

内控评价体系在防范国有企业经营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的评价,企业可以全面识别各类潜在风险,如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一家国有企业的内控评价体系为例,该企业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机制来防范经营风险。在市场风险方面,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和行业趋势的持续分析,识别出产品可能面临的滞销风险。为此,企业制定了多元化产品线策略和灵活的市场应对计划,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并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确保资金流动的安全和效率。例如,企业定期进行财务健康检查,包括现金流量分析、债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等,以及实施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从而有效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在法律风险方面,企业建立了合规管理体系,定期对业务活动进行法律审查和合规性评估,确保所有操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三、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相互牵制原则

相互牵制原则是构建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重要基础。该原则要求在评价体系中设置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风险,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设置多层次的评价主体,如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相结合,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评价过程中应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和权限,避免职责交叉或缺失,例如,某国有企业在内控评价中引入了外部专家参与,与内部评价形成互补,有效提高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协调配合原则

协调配合原则是确保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高效运行的关键,该原则强调评价过程中各参与方、各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和有效沟通。在实际操作中,应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确保评价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例如某国有企业通过建立内控评价信息平台,实现了评价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分析,大大提高了评价效率,同时,协调配合原则要求评价工作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相结合,避免评价工作对企业正常运营造成干扰。此外,还应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促进评价发现问题的及时整改。通过各部门、各层级的协调配合,可以实现内控评价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评价的整体效果。

(三)程序定位原则

程序定位原则是构建科学、规范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重要保障,该原则要求评价工作遵循明确的程序和步骤,确保评价过程的可控性和可追溯性,在实际操作中,应制定详细的评价工作流程,明确各环节的时间节点、责任人和具体要求,例如某国有企业制定了内控评价年度计划,将评价工作分为准备、实施、报告和整改四个阶段,并细化了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时间安排,有效提高了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同时,程序定位原则还要求建立评价工作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可查询、可追溯。

(四)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确保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经济性和实用性的重要考量,该原则要求在评价体系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权衡评价成本与预期效益,追求最佳的投入产出比。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征和发展阶段,合理确定评价范围和深度,避免过度评价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评价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五)层次效益原则

层次效益原则是构建全面、系统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重要指导,该原则要求评价体系覆盖企业各个层级,从战略层面到操作层面,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设计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公司层面、业务流程层面和岗位层面的评价指标。同时,层次效益原则还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反映企业内控体系的整体效果。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可以提高内控评价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为企业管理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

四、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优化建议

(一)完善内控环境

完善内控环境是优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基础。首要任务是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控评价的重视程度,将内控评价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例如某国有企业将内控评价结果与管理层绩效考核挂钩,有效提升了管理层的参与度。其次,要加强内控文化建设,培养全员内控意识,可通过定期培训、案例分享等方式,提高员工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再次,完善组织架构,明确内控评价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议设立专门的内控评价委员会,统筹协调评价工作。此外,要建立健全内控评价相关制度,如评价管理办法、评价标准等,为评价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内控评价的信息化水平。

(二)强化风险意识与文化建设

强化风险意识与文化建设是优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关键。首先,要提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增强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例如某国有企业组织管理层参加风险管理高级研修班,显著提升了风险管理水平。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经营管理中,可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评估和更新风险清单。再次,要培育积极的风险文化,鼓励员工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可以通过设立风险管理创新奖等方式,激发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三)创新评价方法与技术手段

创新评价方法与技术手段是优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引入先进的评价方法,如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KPI)等,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例如某国有企业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评价内控效果,取得良好效果。其次,要加强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的结合,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可以采用专家评分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再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效率,可以开发内控评价专用软件,实现评价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和报告生成。

(四)健全评价指标体系

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是优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核心任务。首先,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指标体系,涵盖企业各个层级和业务领域,其次,要结合企业特点设置个性化指标,提高指标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可以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发展阶段等因素,设置差异化的评价指标。再次,要优化指标结构,合理设置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比例,提高指标的可操作性。此外,要建立动态指标调整机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更新指标。同时,要科学设置指标权重,反映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可以采用专家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内控环境的建设,还要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确保评价主体的独立性,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并建立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企业还需要强化风险意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创新评价方法和手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靖.构建企业内控体系与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22(23):94-96.

[2]孙海娥.加强控股公司内控评价 完善企业管理[J].财经界,2022(02):35-37.

[3]何振宇.中央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1+X+N”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21(1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