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命题作文导写之 读懂_______

2024-10-14王桂云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4年34期

文题亮相

翻开一本书,读懂一本书,浸润久已干涸的心灵;走进一座城,读懂一座城,体悟时间沉淀的风华;靠近一个人,读懂一个人,感受相知相伴的温暖……一书,一城,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欣赏,用心灵去感悟,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

请以“读懂 ”为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导航

审题:这是一个话题作文,围绕“读懂”这一关键词进行写作。通过审题可知,可以写读懂一本书、一座城、一个人或一件事,如:读懂《西游记》、读懂自己的故乡、读懂鲁迅、读懂仪式感……也可以加一些传达中心思想的抽象名词,如:读懂宽容,读懂勇敢……

立意:“读”是过程,那么“懂”得了什么道理,就需要明确立意,体现写作者的思想深度。如:宗璞在一树紫藤萝中读懂了生命是无止境的;朱自清从父亲的背影中读懂了父爱无言的伟大……我们可以从一书、一城、一人、一事中读懂很多道理,因此,我们要认真读、用心悟。

选材:导语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可以写书、城、人、事,还可以写物,等等。回忆生活中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认真思考并记录下来。

构思:导语中提到“选择一个角度”,提示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切入。如写鲁迅,切入点可以是他的作品,或是他的日常生活;写家乡,切入点可以是它近年来的变化,还可以是自己在家乡经历的事情。

“读懂”既要有读的过程,还得有懂的过程,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读的过程可以采用记叙、描写等手法,而懂的过程可以采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够增强作文的可读性,让读者回味无穷。

佳作展示

读懂史铁生

韩澎艺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题记

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我读到了他的不易:他对母亲的怀念,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对生命的理解……

初次与他相识,是在初一课文《秋天的怀念》里。当时的我尚不能共情他的情绪崩溃,但当我看到“听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时,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文字表达的,是一位被病魔缠身的母亲对于双腿瘫痪的儿子的希冀,是一位内心痛苦的母亲对儿子无法诉说的爱意。这位母亲临终的话语触动了史铁生的内心,也打动了我。一缕阳光似乎穿过我的身体,照进我的心房,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与他再识,是读《我与地坛》。年少的他是清华附中的尖子生,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可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他在最意气风发之时,被永远地 剥夺了站起来的权利,终其一生只能坐在轮椅上。命运敲碎他的傲骨,将他放逐于无边的黑暗,叫他向苦难屈服。在最痛苦的那段时间,他一度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然而“命运不是用来打败的”,他带着母亲对他的希望,用羸弱的身躯,穿透生死,以过人的毅力和忘我的执着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他明白,人不能沉浸在悲伤中,只有和命运作斗争,才能重获希望。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转化为笔下流淌的文思,“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里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上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写下这些带有生命力的文字,他重新“站”了起来。

他在痛苦中思考人生的意义。他说:“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但是在他的眼里,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向往。从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人,一个用实际行动诠释生命力量的人。

在生死的峭壁,他轻盈如云;在精神的荒原,他驰骋如风。他以执着和勇气对抗命运跌宕,在困境中坚守最初的热忱。他在写给余华的信中,最后一句是“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读到这里,我更加懂得,史铁生拥有伟大的精神,更拥有不朽的品格!

点评

小作者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读懂了其伟大的品格。通过两部作品,小作者体会到了史铁生“以执着和勇气对抗命运跌宕,在困境中坚守那最初的热忱”。作文思路清晰,角度明确,议论、抒情到位,将自己“懂”的过程完全表现了出来。

读懂童年

宿鹤鸣

我的老家在一个小山村里,在那里生活的往事是我心中无法磨灭的印记。再次回来,儿时记忆像火山喷发般涌出……这些回忆让我读懂了,我无忧的童年是那个小村庄给予的,是村庄里善良的人们给予的。

我顺着儿时的记忆在山村里走着。我看到了那台碾子,现如今覆盖着尘土,但上面有一副横批——“年年有余”,看着像新贴上去的,我猜是村里的哪个老爷爷写的。还记得在六岁那年,我和几个伙伴一起出去玩。转了整个村,在旮旯看到了一台碾子。听爸爸说他们吃的粮食都是从那儿推出来的,现在有了机器,碾子几乎不用了。我和伙伴们一起比赛推碾子,一圈又一圈,玩得忘乎所以,结果错过了午饭时间。最后回到家才知道,好几个大人出去找我们都没有找到,我们自然都挨了一顿骂。

往前走,一群孩子在玩玩具:奥特曼、大黄蜂、各式各样的玩具车。突然,我看到了一条玩具蛇,于是,思绪拉回了那年——有一天,大人们都在外面吃饭,我一个人在房间看电视,结果发现地上有一条蛇。我“啊”地大叫一声就蹿出去了。妈妈这时恰好回来,听到我的叫声,马上跑过来将我抱走。我躲在妈妈的怀里,瑟瑟发抖。爸爸和其他几个大人一起将蛇抓住,还哈哈大笑。我挣脱了妈妈怀抱,冲到蛇的旁边,上下左右打量着。邻居叔叔还将晕死过去的蛇抓了起来,在我面前摇晃着。我时而躲开,时而又凑上前,虽然很想亲手抓一抓,又担心它会醒过来,心里直打鼓。

转过一个胡同,一棵大槐树映入眼帘。它已有上百岁了,粗粗的树干中部有一个大空洞,孩子们在里面玩耍着,但这个洞却丝毫不影响它的生长。再往上看,茂密的枝叶形成了一顶大帽子,也在地上形成了一个圆形的树荫,村里老人们正悠然地在树下闲聊着。这情景像极了《桃花源记》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场景。老人们都说:“赶上好时候了。”我真正懂了,国家的好政策,让“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变成了现实。

我走遍了整个村庄,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能看到一群孩童嬉戏打闹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将小村庄笼罩在自己的怀抱,温馨,宁静。

我回头又看了一眼这小小的村庄,它好像真的很小,小到一会儿就走完了;它好像又很大,大到覆盖了我的整个童年。

点评

作文思路清晰,小作者以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参观自己的家乡,中间穿插着一些自己童年的往事。小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方式进行写作,通过记录一些零碎小事,让读者读懂了自己童年的快乐,读出了家乡人的淳朴、善良,表达了小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恋。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