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聊城低碳实践看环渤海区域绿色发展

2024-10-14邴薪颖

商周刊 2024年21期

环渤海区域是我国经济具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以聊城为代表的山东城市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经验,对环渤海区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山东承担着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各城市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聊城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城市,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对于整个环渤海区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聊城的低碳实践

以低碳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如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坐落于聊城市东昌府区的小刘新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给出了答案。小刘新村拥有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推进资源高效利用、避免浪费消耗,打造了绿色低碳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草莓种植方面,无土栽培的升降模式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工业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变废为宝,通过管道输送到大棚中,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将碳达峰落到细节上。在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低碳发展模式是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可拉高村民收入,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

以低碳发展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低碳能否成为企业发展的优势?位于聊城市茌平区的山东骏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骏程金属科技)、信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发集团)就是通过节能减排成就企业繁荣的案例。

山东骏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以创新促发展、以产品赢市场、以节约求突破,积极推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采用先进的发电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作为以发电、供热、电解铝业务为主的大型企业—信发集团,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打造了“源头无尘化、全程封闭化、排放超低化”的节能低碳模式,构建起“上下产业衔接、左右工序相连”的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过程中,企业注重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将所有工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利润增长。2023年,信发集团有限公司被评选为聊城市突出贡献企业,山东骏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被评选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的成绩也成了抓环保就是抓发展,上环保就是上效益的有力证明。

以低碳发展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由于长期进行输水沉沙、清淤弃土,过去,聊城市东阿县曾一度生态脆弱、土地贫瘠。而现在,经过各部门协同努力,东阿县因地制宜地在沉沙池区大力植树造林,化“尘沙”为“绿洲”。

良好生态基础上,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已成为东阿绿色发展的新动能。作为东阿县的本土企业,东阿阿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仅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而且通过创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上游发展毛驴养殖加工,下游发展康养旅游。

淘汰高耗能的落后产业后,东阿县大力发展阿胶产业集群,做好加减法,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为环渤海区域提供启示

环渤海区域是我国经济具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以聊城为代表的山东城市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经验,对环渤海区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绿色发展的定力。对企业而言,需要密切关注、积极主动了解所在区域的相关部门关于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领域的具体性政策,把握住新发展理念,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政府、企业应合力推进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向往。

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发展,处理好产业、城乡之间的关系。从聊城农业、工业产业园区的良性互动中,可以发现,城乡发展、产业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农业体系,不能只局限在农业自身,需要以工业发展思维推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以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同时,各地也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聊城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既是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也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只有采取更健康的模式,经济增长才能有潜力、有后劲。

坚持创新理念,以科技进步推进绿色发展。骏程金属科技注重工艺创新,信发集团坚持“理念国际化、产业高端化”,在吸收各国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了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模式。这表明,低碳技术在环境改善、民生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能源工程,更是环保工程和民生工程,在惠农增收、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社会效益。因此,在推进“双碳”目标时,各地既要积极创新,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先进技术成果,展开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坚持问题导向,化问题为机遇。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也解决了以往高耗能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在追求高速增长的时期,各地往往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对政府、企业、公众而言,每个主体需要化问题为机遇。

在新发展阶段,环渤海区域需要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兼顾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向绿色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并非抹杀企业的经济创造力、抑制企业家积极性,而是区域发展协调性和共享性的体现。从过去的能耗大户转变为“绿色卖家”,信发集团从传统“三高”企业转变为绿色低碳高质量行业的标杆,走出了一条更为安全、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道路。可以看出,从问题倒逼改革到主动作为,正是对发展转型问题的正确处理,茌平区才能将问题转化为机遇,获得新的增长点。

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

未来,环渤海区域如何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发展低碳能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环渤海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但存在着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部分省市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加强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利用,以低碳能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在第一产业,强化清洁能源的供给,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环渤海区域应形成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机制,促进农业与工业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在第二产业,加强人工智能的多样化应用,将能源集中供应和高效利用,建设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产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文旅等第三产业,发展种植采摘体验、园区参观、休闲养生、文创等项目,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打造环渤海地区绿色名片。在城市,倡导绿色低碳日常生活方式,推广清洁能源,打造城市的绿色交通系统,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在乡村,解决好秸秆燃烧等问题,如建立秸秆收储站,由村委组织筛选符合条件的人员作为劳动力,由新能源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以“政企农”三方协作发展绿色乡村,改善生态环境。在整个环渤海地区,宜居生态将为环渤海地区发展文旅事业增加新的吸引力。环渤海地区应强化精品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举办各类文旅节庆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旅IP和区域形象,提升环渤海地区知名度。

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党建先行,建立完善“党建+”治理体系,以党建的政治保障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以高标准党建推动环渤海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府积极发挥职能,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政府应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对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进行限制和整改,敢于淘汰发展落后、耗能过高的企业,督促企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转变,使其在新的赛道上实现长足发展。政府应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公众监督之下更加透明。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帮扶工作,构建“党建+服务”体系,定期组织各类人群的主题座谈会,促进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与深入合作,加强政、企、民之间的交流,了解企业困难与百姓需要,组织企业低碳技术人才培训工作,协助企业改造与转型。政府应积极出台激励政策,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投入低碳领域,鼓励更多企业采取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政府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党建+文化”体系,如拍摄短视频宣传低碳知识,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和参与度,将低碳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形成绿色发展的合力。

深化区域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区域协同的前提是各有所长,环渤海区域的各个省市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发展的侧重点,避免同质化与内卷式的模式。例如:北京等一线城市利用技术人才等优势要在研发上下功夫,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业;沿海港口城市要大力发展海洋能源产业。

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环渤海区域深化协同机制,优势互补、互相支撑,形成区域发展的合力。各城市要加强政策沟通、资源共享和市场协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比如:形成人才合力研发的机制;各地共同制定政策与发展规划,实现经验共享;发展结对企业、结对城市,形成针对性帮扶体系;搭建“绿色通道”,各城市在跨省出行、运输上通力合作,形成跨区域的特色旅行线路,形成区域一体化的低碳发展格局。同时,环渤海区域要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定期开展论坛、展会等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双碳目标,是我们必须主动去完成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借鉴山东城市低碳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环渤海区域必须协同推进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激发潜力与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青岛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