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纺织专业科教融汇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10-13陈贵翠刘玉申陆鑫王中教张立峰赵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5期

[摘 要] 为回应“转型升级+科教融汇”,促进纺织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现代科技教育、纺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升级,在现代产业学院基础上,精准契合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开展科教融汇赋能的“产教融合、教科互哺、产学结合、科创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在培养体系中融入企业智能生产技术等科技要素、AI教学技术等教育要素,进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资源库、课堂改革等改革升级。教科融汇赋能培养体系的先进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通过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确保培养体系的实施,实现“产业链—科技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通,打通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提升纺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纺织专业;科教融汇;培养体系;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5-0141-04

一、概述

“科”与“教”被放在一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对“科教”的理解并不相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科教融汇[2],是在“科教结合”“科教融合”“科教协同”基础上的创新性表述,它的内涵更加清晰,范围更加广泛,指向更加明确。科教融汇中,科教是科技+教育;融是实现的手段和方式;汇,意味着融会、融合,是最终的结果。科教融汇,是科技和教育同向而行,是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从建设智能化校园、用现代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服务业态等方面推进[3]。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年度工作要点,部署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4]。

陈江锋[5]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必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独特优势,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突破口,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6]指出,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有关数据,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十年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教毕业生成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一线从业者的主要来源,占比达到70%以上,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提法,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吴一鸣[7]指出,在科教融汇的理念框架下,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功能定位体现在资源集聚的载体、项目培育的土壤、区域创新的高地三个方面。具体实践中以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推动科研教学服务一体化提升;以高水平带头人为重点,推动结构化科研服务团队建设;以产业现实问题为对象,推动利益主体间产学研用合作。

曾令奇[8]指出,推进科教融汇,有助于增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向产业转化。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加强产学研合作,让学校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技术技能为融汇点,建立了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范式。

王瑾等[9]通过对接江苏省省级农业产业群,在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科普、旅游等产业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推广服务等方面的融合,组建现代农业专业集群。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生产要素融入传统农业类专业教学标准,服务地方农特产品加工业发展,培养掌握农产品深精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复合型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基于目前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纺织专业的建设基础和内涵发展需要,亟须科教融汇,创新科教融汇赋能的纺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具体的人才培养实施路径,能够培养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纺织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纺织专业内涵建设提档升级。建立科教融汇赋能的纺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符合产业发展和纺织专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在同类高职院校纺织专业中尚属首创。

二、科教融汇赋能纺织专业建设的研究意义

在“十四五”期间,对制造业发展而言,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项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朝着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是当前发展的趋势,也是纺织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科教融汇是建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背景下科技与教育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映了国家对职业学校担当强国兴国责任的诉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紧跟党的二十大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找准科教融汇赋能培养体系突破口,可以有力保障纺织专业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资源库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科技含量更高,科学研究的分量更足,从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贡献更高。

(一)科教融汇可以推动数字化赋能纺织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程度更深

科教融汇可以推动专业积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表现出来的数字化趋势,突出科学与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趋势。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升级,在教学过程中采纳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虚拟纺织实训基地等实现抽象的理论教学与技能传授的直观呈现,将最前沿的纺织科技成果纳入教学内容,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的数字化与智慧化转型,提升纺织专业教学质量。

(二)科教融汇可以实现教师科研项目与纺织教育教学进一步深度融合

科教融汇要求在教育中更加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可以促进纺织专业将企业智能化车间的典型岗位生产的产品关键技术与课程教学任务相结合,企业、教师、学生三者合力突破企业产品技术瓶颈。通过科研项目、思政项目融入教学项目、创新创业大赛、技术技能大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等,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方法的训练,大力培养职业院校纺织专业学生能够具有科技创新精神。

三、科教融汇赋能纺织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专业运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内循环模式,能够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和产教融合保障机制

校企双主体在“多元化投入、专业化办学、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下开展全方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产业学院围绕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双主体在“人才、管理、产教、科技、文化”五方面深度融合。《教育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收录了“多方协同构建现代产业学院”。《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案例集》收录了“组建‘悦达纺织产业学院’实行双主体办学”。《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打造现代产业学院 协同办学双主体育人”。

(二)专业建设全国领先,能够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保障

专业所在的学院是全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与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集体。我校于2004年开始建设三年制纺织专业,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奋斗与传承,建成集智能纺纱生产、智能织造生产、创新开发、时尚设计于一体的纺织专业新格局。建设有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省特色专业、省国际化品牌专业、省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省“1+X”证书试点项目。多年来为盐城、苏北乃至长三角地区输送了近万名纺织专业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科教融汇赋能纺织专业培养体系的实践研究

纺织专业主动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结合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需求,开展科教融汇赋能的“产教融合、教科互哺、产学结合、科创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实现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纺织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基于悦达纺织产业学院,构建科教融汇赋能人才培养体系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整合多方办学资源,与江苏悦达纺织集团秉承“校企双主体、五融合运行管理”的原则,通过共同规划、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成立了悦达纺织产业学院。基于产业学院构建“智能生产与AI教学两个赛道融合、科研项目与课程项目双项项目融通、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双重导师教学、企业实践与校内实训双项平台训练、创新创业与技能大赛双向竞赛赛道”开发思路,打造科教融汇赋能的“产教融合、教科互哺、产学结合、科创融通”人才培养体系。

(二)深化科技与教育融合,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悦达纺织产业学院,实施教学内容生产化、教学组织阶段化和岗位训练轮转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实践性教学学时数要达到60%。在悦达纺织2041班和越南纺织2001班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同组织和管理学生开展最新企业典型产品的技术攻关,合作开展产学合作、项目研发、产品设计、工艺实施等岗位训练工作。校企共同制订实施开展教学培养计划和组织学生进行校内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企业提供智能车间岗位生产设备、场地工位和劳动保障等进行智能车间岗位实战。深化科技与教育融合,阶段化组织半天在学校开展岗位认知教学,半天在企业现场开展纺纱、织造、针织、产业纺织品岗位实训操作,实现学校学员和企业员工的双员一体。毕业生能够胜任纺织生产岗位的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工作,形成“校企轮转,师徒对接,双员一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三)升级人才培养方案,创建岗课赛证科创模块化课程体系

本专业对接盐城区域纺织产业,面向苏北及江浙沪等东部沿海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纺织生产与贸易、纺织品检验等企业一线岗位需要。具备运用新材料与新工艺设计时尚纱线与面料、借助大数据技术制定并优化纺织工艺参数、开发纺织新技术和纺织原料与产品管理与检测等能力,从事纺织工艺设计、纺织生产管理等工作应有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集聚产业学院资源、教师科研项目、企业生产案例,立足纺织行业标准引领、技术引领和创新引领,强化以教促产、以产助学、科创融合,校企共施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校企共享、能力递进、持续发展”的建设逻辑,创建岗位技能不断线、科技创新不断线、思政教育不断线、劳动教育不断线的“基础+核心+拓展”岗课赛证科创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纺织科学与技术思维、纺织科技创新与技术实践能力、专业素质与专业自信的养成,培养造就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纺织人才,适应与江南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合作专升本、3+2办学等联合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升学路径。

(四)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虚实结合实训基地,打造模块化教学资源库

遵循“系统化设计、项目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设逻辑,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接国际纺织行业通用职业资格标准,按照现代纺织企业的纺织品设计、生产、贸易全产业链,合作共建课程思政案例库、产学研项目资源库、“1+X”证书技能培训资源库、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项目案例库、企业实践项目案例库和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案例库等六个子库,通过资源库建设整合纺织专业的软硬件条件,加强专业课程内核建设,形成集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培育于一体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形成丰富的富媒体微视频资源,实现优质项目化课程资源全覆盖,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学生技能大赛的实施提供保障。

(五)实施课堂革命,校企协同推进教材建设、教师团队和教学模式改革

按照校企共建共享原则,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试车间”的课堂革命,将企业攻关的技术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使教学成果化、产品作品化。遵循模块化、任务式的思路,及时把纺织最新的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学实践,在教学研究中推进新形态数字化精品教材建设,建设数字化教材,与在线课程同步建设。强化“双导师制”教练型校企混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导师进行产学研合作,优势互补,落实教师企业轮转制度,践行解决一项生产问题、练熟练透一项技能、完成一项横向课题、转化一个产品(案例)的“四个一”任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智慧教育,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六)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形成健全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按照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要求,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协同出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系列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根据现代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理论,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共同制定培养体系评价考核内容和标准,发挥目标管理方向明确、高效有序的优势,突出过程控制保过程、纠偏差的特点。联合本科院系常熟理工学院,以及国内知名纺织企业,建立校企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机制,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机制,建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机制,建立教科研项目共同参与机制,建立岗位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机制,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共同指导机制,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提高创新型纺织技能人才的培养层级。

五、培养体系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解决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产学结合与人才培养体系不匹配的矛盾

纺织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的建设理念,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培养体系,但随着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进程加快,存在培养体系先进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足。为服务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纺织生产智能化和精准化的发展需求,在悦达纺织产业学院基础上,将科技与教育相融合,以产学研思训创融合为手段,校企协同将纺织企业智能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工艺、数字化教学技术等先进的科技要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科教融汇赋能产学研思训创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纺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数字化升级。

(二)解决产业链—科技链—创新链—人才链不匹配的矛盾

丰富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是现代纺织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因而纺织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急需科学技术和教育教学融汇贯通,并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从而打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路径,才能实现产业链—科技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效匹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题通过校企产学研项目驱动、实验实训平台带动,智能生产AI教学联动,创新创业与技能大赛牵动,校企协同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问题、创新产品工艺问题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实施现代学徒制,促使教育要素、科技要素、创新要素、人才要素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双向转化,实现产业链—科技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匹配。

六、结论

科教融汇赋能的纺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专业的内涵建设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首先,在人才培养中注入科研创新精神,校企双导师实现科研育人,为江苏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储备数字化转型人才。发挥校企双导师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以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实现“科魂”与“创新”的深度有机融合,充分实现“科研育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次,让新技术新成果为教育教学提供新思想和新素材,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围绕科技赋能人才培养,引入企业的最新生产技术和企业的真实案例,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实现创新主体连接。通过产教互融互助、科技赋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新思想和新素材,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最后是通过科技为教学赋能,加快实施数字化教育、智慧教育,促进专业教学的数字化迭代升级。专业基于产业学院整合科技资源,加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升级省级绿色智慧纺织服装集成平台实训基地建设,增加软硬件科研要素的投入与优化,促进专业建设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参考文献:

[1] 严纯华.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N] .光明日报,2020-09-10.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3-20].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03-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 370857.html.

[4]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024-03-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 gzdt/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5] 陈江锋.让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大有作为”[J].高教研究,2023(5):39-41.

[6] 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6):1-3.

[7] 吴一鸣.科教融汇推动下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的逻辑理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3(10):25-30.

[8] 曾令奇.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范式[J].职业技术教育,2023(13):12-18.

[9] 王瑾,胡恩华.基于科教融汇的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3(5):57-60.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