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24-10-13蒋小明仇莉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5期

[摘 要] 劳动教育是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五育并举”的新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开展分析,结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实践,提出通过劳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用好第一课堂主渠道、优化第二课堂劳动教育、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加强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5-0117-04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论述,立足新时代,把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劳动态度与品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表达了“聚焦劳育,五育并举”的新精神。高职院校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依据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强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导向。系统、深入地开展劳动教育是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生活自理劳动、日常家务劳动、校园集体劳动等生活类劳动;专业技能劳动、创新创造劳动、新业态新形态劳动等专业类劳动;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劳动等服务类劳动;工业劳动、农业劳动等综合性劳动。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技术技能,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和意志,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劳动教育新模式,如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现场工程师、订单培养等。这些模式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也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教育内容窄化

一些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简单化为技术技能培训,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人文素养教育功能。这些学校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时,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但缺乏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学生劳动意识薄弱

学生劳动意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劳动教育的不理解、不接受,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很好的认识;部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存在偏差,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体力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部分学生对劳动兴趣不浓,流于形式,完成任务。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抱怨和担心劳动实践耽搁其学习知识的时间。

(三)缺乏专业教师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足量、专业的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大多是由通识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外协单位人员临时兼任,且缺乏系统专业培训,不能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

(四)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

对学生的劳动评价流于表面,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指导与全程写实性记录,存在评价方式简单随意、评价方法可操性差、评价主体单一片面,未能将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认同有效纳入评价体系。这种评价制度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应付心理,没有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

立足劳动教育工作实际,把劳育课程与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构建了第一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劳动教育体系。开发了一批围绕劳动教育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工匠精神、劳动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和线上资源课程。伴随劳育课程体系的梳理和构建,建立和整合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

(一)顶层设计,劳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中要求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精神学习宣传,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活动,推进落实第一课堂劳动教育,增加劳动技能实践1周。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劳动教育清单(见表1),以整周实训、岗位实习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融入教学内容,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意见》,通过“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工作履历”等模块的学习增强劳动意识以及学生劳动自豪感,实现以劳育德、以劳育人。

(二)“课程联动”,用好第一课堂主渠道

1.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结合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发展,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专业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教育真实场景、情境建构和知识迁移等对专业教学的辅助作用。完善“认岗—跟岗—顶岗”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劳动教育教材,围绕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特点和现实需求,有力支撑学校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

打造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成立“劳动教育”虚拟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互补充、汇报与点评促成长的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开拓劳动实践新途径。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探索劳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学生自治管理、校内外公益劳动等实践模块中发挥指导和服务功能,培养学生劳动品德,提升劳动认知和劳动技能。

打造劳动教育选修课程,包括《非遗实践(乱针绣)》《兰花鉴赏与培育》《垃圾分类与处置》等涵盖非遗劳动、创新劳动、生活劳动等各个方面,把需要学生身体力行的活动,统筹纳入劳动教育选修课程体系。通过任务驱动、实践实验、协作分享、成果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实践、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图1)

2.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开展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互嵌式教学活动,以课程设计、师资交互、课堂创新等方式强化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思政课教师从劳动实践促进历史发展、思想形成、人类进步的哲学层面把思政课讲深讲透,劳动教育课教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总结凝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3.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利用认识实习、岗位实习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打通专业教学和劳动教育之间的界限,充分调动专业课程中的劳动平台资源。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4.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创就业课程

构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平台,将劳动实践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引入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始终坚持“面向全体、专创融合”的创新劳动教育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劳动法律和劳动保护知识,教育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择业观。

5.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关注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行业规范和标准、市场需求和趋势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在体魄和意志方面的锻炼效果,在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表现情况,实现劳动教育的评价公正和科学。建立有效有力的劳动教育评价激励机制,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升学就业、奖惩评优等挂钩,实现劳动教育的评价有效和有力。

(三)多举并用,优化第二课堂劳动教育

1.第二课堂中凸显劳动教育

用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践实习”“志愿公益”等模块,积极组织开展“结对帮扶西部学校”“技术能手养成”“地方文化传播”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各类“科普宣讲”“爱国卫生运动”等课外活动,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记录、审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情况,及时汇总、发布劳动教育活动信息,实现劳动教育管理手段信息化,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纳入学生的毕业总学分中。

2.成立多个省市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

建成“常州非遗绿色化工安全”等5个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和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基地,拥有1415个工位,形成“十大主题、百项活动,千个工位,万人参与”的职业体验育人规模。

(四)多管齐下,搭建劳动实践平台

1.搭建日常自我管理实践平台

秉承优良传统,坚持学生用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开展宿舍美化、教室美化、垃圾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等比赛,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

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生活。结合家庭实际需要和所学知识,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会烧饭菜”“会洗补衣服”“会做农活”“会修理家电”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诚实合法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技能。

2.搭建志愿服务实践平台

搭建多个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劳动服务型社团,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数千名青年学子,奔赴河南周口、浙江安吉、甘肃、贵州等地,围绕乡村振兴、学业帮扶、科普宣讲、爱国卫生运动等方面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服务”青春榜样评选活动,树立学生典型。

拓展劳动教育社区服务基地,开发“劳动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劳动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项目可以将劳育贯穿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和社区服务,提升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群归属感,提升学生服务意识,更好地认识自我,展示自我。

3.搭建创新劳动实践平台

建立健全学校“面向全体、三阶递进、四创融合、多元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整合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全方位融入教学科研工作、全链条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赋能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从课程建设、竞赛训练、平台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

4.搭建校外劳育实践平台

建立整合劳动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专业劳动教学多元实践活动形式。围绕专业特色,掌握“劳动教育+专业实践”内涵,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劳动实践活动,推进专业培养协同劳动教育模式的尝试。大一、大二开展认识劳动实习,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劳育实践基地进行,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锤炼学生意志品质。大三开展岗位劳动实践,校企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开展劳动精神、专业技能及岗位职责等内容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五)宣传引导,加强劳动教育文化建设

善于利用校园文化互动性强、渗透性深、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等属性,紧扣以劳动教育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纵向贯穿,横向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将劳动教育有机蕴含进校园文化各项主题活动中,实现劳动的浸润与价值观形成相融合。

1.深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

邀请行业劳动模范和知名企业家讲述劳动经历,加强学生对于劳动的理性认知和感性体悟,从认知、情绪体验、意志转化三个层面建立对劳动的积极面向。结合不同形式的校园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养、学徒制建设、思政教育、挫折教育等主题教育和活动有机融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凸显劳动教育对于活动开展的引领作用。结合职业教育行业特点,开展典型人物选树和宣传,在奖学金评选、标兵评选等工作中融入对劳动实践的考量。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号召学生参与学校校史、校风、校训的研究并凝练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谱系,形成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助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深刻领会劳动精神内涵

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在全校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各二级学院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教育引导学生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端正劳动态度,激发劳动兴趣,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

3.营造浓厚劳动教育氛围

加强劳动宣传教育,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开展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为学生提出了关于学习、择业、工作方面的宝贵建议;邀请专业劳动协会人员到校举办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示范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结合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全面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四、总结

劳动教育是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方法,将其融入课程和生活中,并利用新技术手段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才能真正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洪波.高职院校“四体合一”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9):189-192.

[2] 吴在君.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新形态[J].教学月刊(综合),2021(Z1):100-101.

编辑 王亚青